胡錦濤同志在《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和增進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關心群眾疾苦,體察人民愿望,把握群眾需求,通過形式多樣的藝術創造,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吁。”(見《人民日報》2006年11月11日,下引此文不再標出處)這是在新世紀新階段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分析、研究我國文藝現實而提出的正確主張,它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
一
堅持文藝為最廣大人民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一項基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①這里所謂“無產階級的運動”,自然包括無產階級的文藝運動。列寧在1905年第一次提出文藝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口號,指出無產階級文藝“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②毛澤東在延安《講話》中說,我們的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首先是為工農兵的”。③鄧小平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后指出:“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④
胡錦濤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明確強調文藝要“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這是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觀察當前文藝問題而提出的科學論斷。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⑤廣大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胡錦濤說:“在五千多年的歷史演進中,在祖國這片廣闊神奇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在改造山河、改善生活的不懈奮斗中,創造了飽蘊中華民族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的燦爛文化。”廣大人民群眾是創造人類歷史的主體。堅持文藝“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就是堅持文藝為人類世界的創造者服務,也就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它充分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利益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文藝“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必須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了解人民,理解人民,熱愛人民。胡錦濤說:“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真情熱愛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誠理解人民,才能創作出深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優秀作品。”為此,廣大文藝工作者就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觀念,尤其要相信和尊重作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基本創造者的底層勞動群眾。應當看到,他們過去曾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但在社會改革進程中,這部分群眾成為改革成本的最大承擔者。不少工人下崗,收入驟減;占全國總人口數百分之八十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其中一些人流入城市,背井離鄉,處境艱難;有些私企、外企的打工人員,更是常常遭受欺凌和盤剝。作為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理應滿腔熱情地關愛這部分困難群體,關心他們的疾苦,體察他們的愿望,把握他們的需求。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同底層人民群眾相比,有著較豐厚的收入,過著較優裕的生活,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也應該看到,文藝工作者同底層人民的這種差距,容易使其思想感情與底層勞動人民產生距離。所以,文藝工作者應當像胡錦濤指出的那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積累豐富知識,提高精神境界,培養高尚人格,始終牢記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反之,文藝工作者如果以精神貴族自居,視底層勞動群眾為群氓,鄙視他們、嫌棄他們、遠離他們,則不可能為其放歌、為其抒情、為其呼吁,當然也就談不上“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了。
胡錦濤還總結歷史經驗,指出:“一切進步文藝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這一言簡意賅的論斷,指明了進步文藝的來源、創作目的和價值取向,道出了一切進步文藝的本質特征。《詩經》與《離騷》,堪稱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詩經》的精華部分“國風”就是周代勞動人民為表達其思想感情而創作的民歌,即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離騷》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激情,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詩中那些奇特的想象、瑰麗的色彩,則來源于當時楚國民間流傳的神話。這兩部作品中強烈的人民性,對于后世進步文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明代陳鐸稱李白詩“祖風騷”,唐代元稹稱杜甫詩“上薄風騷”,即充分表明了這一點。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抨擊貪官污吏的諷喻詩“新樂府”,與東漢民歌“樂府”詩的繼承關系,更是顯而易見。《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故事在成書之前就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勞動人民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寄寓其中。西方文學史上那些進步作家創作的名篇巨著,也同樣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高爾基曾以大量翔實的資料,證明西方各國偉大詩人的優秀作品都是取材于民間集體創作的寶藏的:“嫉妒成性的奧賽羅、意志薄弱的哈姆雷特、淫逸放蕩的唐璜——所有這些典型都是人民在莎士比亞和拜倫之前創造出來的;……彌爾頓、但丁、密茨凱維支、歌德和席勒的名聲登峰造極之日,正是他們受到集體創作的鼓舞,從無比深刻、無限多彩、有力而睿智的民間詩歌這個源泉中汲取靈感的時候。”⑥上述胡錦濤的論斷及中外文學發展史啟示我們,文藝工作者只有向人民學習,為人民創作,才能寫出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不朽之作。
近年來,某些論者宣揚什么“文藝就是文藝”、“文藝不為別的什么服務,文藝的目的就在文藝自身”等觀點,從理論上割斷文藝與人民的聯系。為了多賺錢,他們不惜降格以求,去迎合一些人低下的欣賞趣味,甚至索性以“美女寫作”、“身體寫作”、“下半身寫作”相標榜,炮制那些不堪入目的精神垃圾。上述現象雖屬少數,但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
文藝“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就要以“最廣大人民”為“表現主體”,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一項基本原則。馬克思在讀了拉薩爾的劇本《濟金根》后指出,劇本不應當讓貴族代表“占去全部注意力”,而應該讓“農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構成十分重要的積極的背景”。⑦恩格斯在《大陸上的運動》中引述一家報紙的話,高度贊許當時一些小說的主人公由國王和王子變成當時最為廣大的“窮人和受輕視的階級”。⑧毛澤東1943年看了延安評劇院演出的評劇《逼上梁山》后,在寫給該劇團領導人的信中指出,在舊戲舞臺上,人民成了渣滓,而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舞臺,要把這種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他主張文藝要“表現工農兵群眾”。⑨鄧小平在進入新時期后,指出:“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⑩
胡錦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文藝要“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的同時,又主張文藝要“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表現主體”。這不僅切中了當下文藝領域的時弊,而且也完全符合文藝的創作規律。
當然,文藝的服務對象與表現對象之間并非都有必然聯系,“題材決定論”是荒謬的。然而,“題材無差別論”也不正確。作為文藝創作題材的人物、事件和各種社會現象,無不蘊含著一定的生活容量、思想內涵、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不同的題材所蘊含的生活容量、思想內涵、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也并不等同。文藝家通過暴露、否定假的、惡的、丑的東西,可以從反面間接地歌頌、肯定與之相對立的真的、善的、美的事物。但此類作品所顯示的審美理想并非假惡丑的人物和事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通過創作主體在對其揭露和抨擊中流露和顯示出來的,是曲折而有限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才蘊含著社會主義的精神意向和審美理想,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趨向。文藝只有“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表現主體”,像胡錦濤所說的那樣,“關注人民命運、贊美人民奮斗、激勵人民前進”,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現社會主義的精神意向和審美理想,從而更好地為最廣大人民服務。這也正是本文前面說到的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等大力倡導文藝要努力表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原因。
文藝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表現主體”,這僅僅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引領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指出:“一切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遠影響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說,都必須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須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極大豐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極易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所以,更需要文藝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以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主動積極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計出力。文藝工作者應當遵照胡錦濤同志的指示,自覺地肩負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圣使命,“嚴肅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揚的理想風帆,描繪更加美好的生活藍圖,激勵更加堅定的奮進信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誠如胡錦濤指出的那樣:“關注人民命運,贊頌人民奮斗,激勵人民前進,是我國進步文藝的優良傳統”。一部中國文學史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從《詩經》中的“國風”、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及陸游、辛棄疾的詩詞,再到關漢卿的《竇娥冤》以及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這些流傳至今的佳作,無不從某一側面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生活,歌頌了人民的奮進,激勵了人民的斗志。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更是激發了文藝工作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熱情,造就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一代人民文豪,以及他們創作的一大批頌揚中華民族崇高精神、鞭笞反動腐朽勢力的文藝精品,開創了20世紀始終與人民命運休戚與共的先進文化的先河。1942年以后,在毛澤東的《講話》指引下,廣大革命文藝工作者創作出《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李家莊的變遷》、《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暴風驟雨》、《紅旗譜》、《紅巖》、《紅日》、《創業史》等一批贊美人民革命、激勵人民斗志的力作,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武器。粉碎四人幫以后所進行的改革開放,再次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吁的熱情,涌現出《喬廠長上任記》、《地球的紅飄帶》、《蒼天在上》、《大雪無痕》、《人間正道》、《生死抉擇》等名篇佳作,奏響了一曲新時代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華彩樂章。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始終堅持和大力發揚我國進步文藝關注人民命運、贊頌人民奮斗、激勵人民前進的優良傳統,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必將走向新的更大的繁榮。
如上所述,新時期以來,我們的文藝在表現廣大人民群眾方面更廣闊了,也更深入了。但是也要看到,一種反對表現人民群眾、鼓吹“文學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現自我”’的聲浪也曾一再蔓延。受其影響,近年來,正面表現人民群眾、特別是底層群眾推動歷史前進的作品少得可憐,而講述古代明君賢相們的文治武功和當今大款小蜜們的柔情蜜意的作品,則充斥文壇藝苑。不少以舊社會的“大院”、“大宅”為題材的作品,竭力美化資產階級,將其打扮成仁義經商、勤勞致富、體恤民情、勇斗邪惡的新一輪“高大全”式的人物,而將底層勞動群眾描繪成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蕓蕓眾生。更有甚者,則在“人性化”的口號下,將一些臭名昭著的封建帝后、王公大臣、漢奸、賣國賊描繪成日夜為國操勞的“出色政治家”,卻將英勇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眾丑化為“亂黨”、“刁民”。一些表現人民群眾英雄業績的“紅色經典”,經過某些文藝界人士的“改編”,完全變了味。長期以來為廣大讀者所崇敬的英雄形象被嚴重地矮化、丑化,而廣大讀者所深惡痛絕的叛徒、漢奸等丑惡形象,則被美化為人情味十足的“英雄”。如此“改編”,理所當然地遭到廣大讀者、觀眾的嚴厲批評。它也再一次表明,文藝創作如果不去表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斗爭及感情、愿望,就勢必走向墮落,并因此而遭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唾棄。
三
文藝要“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文藝工作者就必須深入到最廣大人民中去,特別是到作為困難群體的底層群眾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他們的生活,與其保持密切的聯系。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又一基本原則。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列寧在一封信中要求高爾基,“要觀察,就應該到下面觀察”,“到農村或外地的工廠(或前線)、去觀察人們怎樣以新的方式建設新生活”,“直接觀察工人和農民,即俄國十分之九的居民生活中的新事物”。⑾毛澤東關于“中國的革命的文學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⑿鄧小平關于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的號召,⒀更是為人們所熟知。
胡錦濤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按照建設和諧文化的要求,“自覺投身億萬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實踐”,“努力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精品力作”,“吹響時代進步的號角”。這是當今社會主義文藝興旺發達的根本道路。
“自覺投身億萬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實踐”,這是文藝工作者正確表現廣大人民的先決條件。正如胡錦濤所說:“人民創造歷史的活動是文藝創作的豐厚土壤和源頭活水”。當今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的創造實踐每時每刻都發生著令人感奮的變化,人民的生活舞臺每時每刻都產生著五彩斑斕的素材,人民為文藝創造提供著豐富的營養。”這些激情洋溢的詩一般的話語,是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的生動寫照。面對如此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文藝工作者僅僅靠“萬里采風”之類跑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深入生活”,顯然無法創作出讓廣大人民滿意的作品,而必須像胡錦濤所號召的那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深入企業、鄉村、社區、軍營、校園生活最前沿”,向生活學習、向群眾學習才能汲取到文藝的源頭活水,從而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充分了解廣大人民的利益所在,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性和精神生活的進步。只有這樣,文藝工作者才能正確而生動地表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自覺投身億萬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實踐”,也是文藝工作者“吹響時代進步號角”的重要保證。文藝要想“吹響時代進步號角”,文藝工作者就應當在作品中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必須積極投身到廣大人民改革創新的時代洪流中去,在時代進步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靈感。如果遠離廣大人民改革創新的時代大潮,躲進象牙塔中去搞所謂的“純審美”、“純藝術”,將文藝創作當作爭名奪利的手段,其作品所表現的感情只會是庸俗的、腐朽的,甚至是反動的,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能成為鼓舞人民奮進的號角,只能作為精神毒藥而被廣大人民群眾掃進歷史垃圾堆。
胡錦濤指出:“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一切有成就的文藝家都注重在時代進步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靈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導人民創造歷史的壯闊行動”。這些精辟論斷的科學性,同樣早已被中外文藝發展史上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所證明。恩格斯曾指出,巴爾扎克之所以能“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經常毫不掩飾地贊賞當時“的確是代表人民群眾的”圣瑪麗修道院的共和黨英雄們,是由于他積極投身于時代洪流,“在當時唯一能找到未來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這樣的人”。⒁列寧認為,列夫·托爾斯泰之所以成為“一個天才的藝術家”,是因為他雖屬于俄國上層地主貴族,但卻一直密切注視著俄國的現實和廣大人民的命運。“托爾斯泰極其熟悉鄉村的俄國,熟悉地主和農民的生活”,所以,“他在自己的藝術作品里,對這種生活描繪得這樣出色,使這些作品列入世界最優秀的作品里”。⒂我國宋代詩人陸游,早期曾追隨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寫一些所謂“點鐵成金”、實為抄襲模仿古人的詩作。當金人入侵、國土淪喪后,他投身于人民的抗金斗爭,激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才創作出《關山月》、《書憤》、《示兒》等抒發高尚民族氣節的壯麗詩篇。至于我國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以及進步的藝術大師郭沫若、茅盾、聶耳、冼星海、梅蘭芳、齊白石、徐悲鴻等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更為人們所熟知,無須贅述。
近年來文藝領域出現的消極現象,其產生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少文藝界人士自以為“人人有生活,處處有生活”,不去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困難群體的生活,眼睛只盯著少數先富起來的人群。這就使得他們既對前者的生存狀況、思想感情不甚了解,也缺乏興趣,又對后者的生活方式不勝羨慕,并刻意追求。于是,他們既不能準確地去反映和表現前者,又熱心于炮制那些杯水風波的情怨愛恨、庸俗無聊的絕對隱私、肉麻膚淺的肌膚感受之類的貨色。此類遠離廣大人民、特別是底層群眾生存狀態和感情愿望的東西,當然不可能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這也正是這些年來文藝越來越失去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而被“邊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廣大文藝工作者務必牢記胡錦濤同志的指示,自覺地“深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特別是到底層困難群體中去,汲取思想營養和藝術營養,增強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3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列寧選集》第1卷第66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⑿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12,817頁,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
④⑩⒀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鄧小平論文藝》第6、6、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頁。
⑥高爾基《個人的毀滅》,《(論文學)續集》第62—6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⑦馬克思《致斐·拉薩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54頁。
⑧恩格斯《大陸上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4頁。
⑨毛澤東《致楊紹萱、齊燕銘》,《毛澤東論文藝》第14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⑩⒁恩格斯《致瑪·哈克耐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83、684頁。
⑾列寧《致阿·馬·高爾基》,《列寧選集》第4卷第43頁。
⒂列寧《列夫·托爾斯泰和現代工人運動》,轉引自北京大學中文系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第21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