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應當怎樣正確理解文學藝術的本質和特征問題呢?筆者認為,文藝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但這種審美意識形態是“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的有機融合,這正是文學藝術的本質和特征。
一、用美學的觀點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本性或本質都是個別性與共同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經典作家在指出文學藝術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之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同時,都充分注意到文學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性。恩格斯提出的“美學觀點”可以說就是探討文學藝術這種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性的基本觀點。所謂“美學觀點”,就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研究和考察藝術的特殊屬性和審美價值的觀點。
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前蘇聯和我國的文藝理論界對文藝的審美特征都重視不夠,甚至把文藝當作政治、法律等一般意識形態看待。20世紀50年代后,前蘇聯學者在反思庸俗社會學對文藝的危害時,提出了“審美意識形態”概念。例如前蘇聯文藝理論家阿·布洛夫指出:“藝術作為意識形態現象,其特殊實質就在于這種審美方面”。并說:“意識形態原則上只有在各種表現中——作為哲學意識形態、法律意識形態、道德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才會現實地存在”。①應該說,“審美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在反思文藝學問題時,從審美的視覺探討文藝的性質,也做出了文藝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或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的論斷。例如錢中文在《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一文中率先指出:“把文學視為一種審美文化,一種審美意識形態,把文學的第一層次的本質特性界定為審美的意識形態性,是比較適宜的”。②此后,不少人對審美意識形態論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筆者認為,文藝“審美意識形態論”就是恩格斯“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的有機融合,以及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它是前蘇聯和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共同做出的一項集體的理論創新,它補充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關于文藝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是在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發展。但是,我們中國學者對這項理論貢獻的自我評價也不宜過高,不能單獨說是“屬于中國學術界的理論創新”。因為雖然我們對“審美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證,但是這個理論的原創性概念并不是我們中國學者提出來的。當然也有人把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論同主觀唯心論和抽象人性論的“文學主體性”、“文學向內轉”等理論連接在一起,共同看作是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我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走向”和“成就”,是一種不倫不類的錯誤論斷。
二、用“歷史觀點”看文學藝術的社會意識形態本質
所謂“歷史觀點”,廣義地說,就是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就是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社會歷史問題所形成的觀點;狹義地說,就是把一定的事物和現象,放到一定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及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去進行研究的觀點。而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結構的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學說,就是這種“歷史觀點”的集中體現。為了全面而完整地說明文學藝術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以及文學藝術與整個社會系統的聯系,從而探討文學藝術的社會本質,我們不得不對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做的那段大家熟知而又理解分歧的精辟論斷③進行認真解讀(為了節省篇幅,不再引用原文):整個社會生活包括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部分。社會存在指社會物質生活的過程,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狀況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力量,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統一體,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這就是說,經濟基礎是社會存在范疇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社會存在的全部內容,社會存在的范疇是大于經濟基礎的,它包括經濟基礎卻不等于經濟基礎。社會意識指社會精神生活的過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個層次。社會心理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一種經驗的反映,它雖然也交織著理性的因素,卻是以感性為主的,還不具有自覺的理性的形式。社會意識形式則一般地說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一種理性的反映,是一種自覺地系統地反映社會存在的形式。而社會意識形式按其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又可分為“意識形態的形式”與非意識形態的形式兩部分。凡是意識到生產方式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即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一定經濟基礎的要求,為保持或改變某一經濟基礎服務,因而也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具有鮮明的階級(在階級社會中)傾向性和政治(作為經濟的集中表現,在無階級社會也有政治)傾向性的社會意識形式,都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比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等。凡是不具有上述性質的社會意識形式,就屬于非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那種“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的社會意識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科學,還有語言科學、邏輯科學等。它們直接同社會生產力相聯系,不為特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服務。上層建筑是豎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組織設施和與其相適應的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亦即意識形態形式(實際上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設施是根據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觀念亦即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先有一定的政治法律意識形態后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組織設施),它是一定經濟基礎的反映,是社會意識范疇的主要組成部分,卻不是社會意識的全部內容。社會意識的范疇大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它包括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卻不等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這就是說,在社會存在范疇中,有些東西屬于經濟基礎,有些東西不屬于經濟基礎。在社會意識形式范疇中,有些東西屬于意識形態形式,有些東西不屬于意識形態形式。屬于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屬于上層建筑,不屬于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不屬于上層建筑。社會意識或社會意識形式是與社會存在相對應的,上層建筑或社會意識形態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馬克思所說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句中的“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加了“一定的”三字,表明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并不是所有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句中的“意識形態的形式”,其實是一回事,都指的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屬于一定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形式,而不是所有的社會意識形式。那些不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非社會意識形態形式,是被排除在上層建筑之外的。
從上面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整個社會結構理論和社會意識形態學說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清楚明白地表明,藝術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形式”。因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單純的形式或單純的內容并不存在,因而“意識形態的形式”自然也就是包括內容在內的“意識形態”了。那么作為藝術之一種類的語言藝術的文學,當然也就毫不例外地是一種“意識形態”了。難道非要馬克思或恩格斯直接說一句“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才算數嗎?因此,把文學科學地而不是“簡單地”界定為一種“意識形態”,就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原意”,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理論文本中”,許多地方都能找到“這樣的表述”。除了前邊所引用過的馬克思那段清楚明白不過的表述外,恩格斯在他的名著《反杜林論》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以及后來致布洛赫、博爾吉烏斯、施米特等人的書信里,都堅持和發展了藝術等社會意識形式是“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觀點。為了節省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引用了。
聯系上述馬克思論述“意識形態”的那句話,再斟酌該句中“簡言之”和“形式”兩詞的用法,可以說正恰好說明這里的“意識形態的形式”這個有機的總體性概念,是從前面“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等分類性意識形態形式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而且也正恰好說明意識形態不僅同社會性質相關聯,可以因社會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為奴隸社會意識形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被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被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等等,意識形態也可以同不同社會意識形態形式的類型相關聯,可以被劃分為政治意識形態、法律意識形態、道德意識形態、哲學意識形態、藝術意識形態等。更可以同時與社會性質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類型相聯系,可以被劃分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社會的藝術意識形態等等,從而成為一定社會某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我們的文學藝術的本質難道不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藝術意識形態嗎?為什么藝術等社會意識形態只能表現出意識形態,而不能在存在意義上歸屬于意識形態呢?
把文學藝術界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塊基石,更是我們黨制定文藝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正因為文學藝術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非意識形態屬性,并且意識形態屬性占主導地位,決定著文藝的性質和方向,所以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之一的我們的文學藝術,就應該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既突出表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又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聯系當前我國文藝領域實際,主要問題應該說是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足,表現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批判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暴力恐怖、色情縱欲、頹廢墮落,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又富有藝術魅力的精品和力作不多。與那些以商品化為驅動力為社會暴富階層代言的東西比較起來,我們為工人、農民等弱勢群體鼓呼的聲音顯得何等微弱!筆者完全贊同董學文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學說充滿了批判與革命的意義,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市場經濟過程進一步驗證了意識形態理論的科學性,商品社會的進一步意識形態化是不爭的事實。某些人鼓吹的“文藝非意識形態化”,其實只是消解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而構建異質的另一種意識形態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堅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的批判與革命精神。我堅信董學文等主張把文學界定為“社會意識形式”與某些人鼓吹的“文藝非意識形態化”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的“批判和革命的意義”,是建立在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把文學藝術只界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而不凸現其意識形態屬性這個主導方面,使其意識形態屬性消弭在一般意識形式之中,這在實際上難道不正是為消解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淡化社會主義時代精神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削弱文學的“批判與革命的意義”提供了理論根據嗎?在文學藝術的本質屬性問題上,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恪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觀點,既反對“純意識形態化”,也反對“泛意識形態化”,更反對“非意識形態化”和“一般意識形式化”,就是要堅持“文藝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觀點。
①見阿·布洛夫著、凌繼堯譯《美學:問題和爭論》第41頁,上海澤文出版社1988年版。
②見《新時期文藝論爭輯要》上冊第522頁,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94—195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單位:蘭州城市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