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房價上漲幅度明顯變快。與此同時,中低收入家庭越來越覺得買不起房。表面上看,這個因果關系非常明顯,買不起房,就是因為房價太貴。但是深入探究一下,恐怕問題還不是這么簡單。
說一種東西貴還是便宜,并沒有絕對的標準,貴不貴是相對于收入而言的。近年來大家說房價太貴,用得最多的說法,也是房價收入比這個概念。那么,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到底是一個什么狀況?是不是高得太離譜,是不是越來越高?
1990年直到2004年中國房價收入比的曲線圖。結論可能讓我們有些驚訝的,這15年中,房價收入比總體來看是呈下降趨勢的。
從1998年到2004年,住宅均價累計增長了43%;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了72%;存款余額增長累計增長了158%。從7年的時間跨度看,居民平均財富增長遠遠高于住宅均價增長。
如果說,中國房價收入比越來越高,這個說法不成立,那么是不是因為中國的這個比值一直偏高呢?1998年聯合國人居中心有一個統計數據,世界各國房價收入比的平均值是8.4,中位數是6.4。中國的房價收入比,比中位數要稍微高一點,但是明顯低于平均數。
由此可見,中低收入家庭買不起房,原因并不是房價收入比太高,也不能簡單地說是因為房價太貴。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問題恐怕就出在“平均”兩個字上。上面所有的數據,都是用的平均數字。從平均數字來看,大家應該是買得起房的。但問題是,大家的收入并不平均。
今年2月5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對中國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現狀的總體判斷》,文章中是這樣說的:以基尼系數值來判斷,盡管不同學者由于使用數據的不同而計算出來的數值有所不同,但總的看,我國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已達到合理值的上限,在0.4左右;而且這還是在各種崗位外收入、非正常收入難以準確估計的情況下做出的,如果把后者也算上,則計算出的實際基尼系數肯定要更大一些。再從用五等分法計算出來的數據看,我國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已非常高,數據顯示,城市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只擁有全部收入的2.75%,僅為最高收入1/5人口擁有收入的4.6%。
根據這個數據,最富有的20%的人,差不多占有全部收入的一半。而越富有的人,可以用來買房的錢占其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從房屋的購買力來看,20%的富人,恐怕占據了還不止半壁江山。
社會財富,有一個三次分配的過程。第一次分配是市場經濟,鼓勵人們去創造財富,追求的是把社會總財富的蛋糕做大,也會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通過稅收和福利政策,保障弱勢群體并促進社會公平。而第三次分配則是富有階層通過投身公益事業主動促進社會的和諧。
從發展商的責任角度看,在第一次分配中主要是守法經營,依靠專業能力創造利潤:在第二次分配中主要是照章納稅,稅交給政府,由政府來決定如何分配。這兩方面,有許多規范經營的企業應該都做得不錯,但是對第三次分配的思考,現在可能都還不是很多。
第三次分配應該是目前討論的一個重點。有責任企業、有能力的企業,以及已經富裕起來的人,如何從腰包里掏出一些錢來做一些事情,如何讓這些事情的效果最大化,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從20世紀開始,美國的企業家,前半生鉆研“斂財之道”、后半生鉆研“散財之道”,是一個普遍的情況。而且,后者并不比前者缺少挑戰性。
貧富分化懸殊,房地產又是熱點,發展商坐在風口浪尖上,收入水平的分化,使房地產行業走到了一個敏感而且暗藏沖突的境地。未來要走向和諧健康,現在是在一個十字路口,需要各方的努力。政府解決政策層面的問題,消費者也有居住理念的選擇把握,而發展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階段,更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在這樣一個階段,開發商不能局限于行業本身的視角,而應該是跨出這個行業,從更廣的社會責任角度考慮出發,思考如何為緩解這樣的矛盾承擔我們的責任。
萬科現在正在積極地投入中低收入家庭宜居住宅的研發和建設,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加入進來,希望這有助于改善整個行業的形象。另一方面,我們從今年開始進行企業公民的整體規劃和專項基金的建設。通往和諧之路任重道遠。我們目前所做的,還只是一個開始。
(作者系萬科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