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家電業企業面臨著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宏觀層面上的政策因素局限。這也將成為我國家電企業今后幾年參與市場競爭的最大阻力。
節能環保門檻提高
從技術角度,節能環保對于國內企業并非難題。但在市場推廣過程中,卻面臨著消費者認知的困境。中國家電協會副事長劉福中舉例子說,他對北京某家電賣場空調產品走訪查后發現,8個品牌、83個品種,二級及以上節能產品只占14%,五級非節能型則高達83%。
對于企業而言,之所以不愿意進行節能化改造,主要由于市場對于節能產品的消費意識薄弱,短期內無法找到轉化成本的途徑。然而,國家的節能形勢非常緊迫:
筆者從可靠渠道獲悉,江蘇省政府2006年152號文已經提出:自2007年9月1日起,江蘇市場銷售的空調能效等級必須達到2級,低于2級的將不得在市場上銷售。蘇州市政府針對這一文件已經做出了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辦法。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其他省市也在醞釀相關文件。
同時,歐盟等發達國家已提前實施制冷劑的新冷媒替代,全面禁止R22,必須使用R410A、R407C等環保冷媒。我國的西安、鹽城等城市正提前推進環保制冷劑的替代,要求進入當地市場銷售的空調、冰箱等制冷產品必須使用環保型冷媒。
此外,歐盟WEEE、ROHS雙綠色指令的實施也加速了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2007年3月1日起,中國版的ROHS指令——《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全面實施。手機、電腦、家電、mp3、打印機等1800種電子信息產品,都要貼標志,說明是否含有毒物質或元素,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加貼綠色e標志。據悉,這一辦法比歐盟的綠色指令要求更為嚴格。后續的檢測標準、實施辦法、監督措施也相繼出臺。
出口退稅政策恐有變
近年,我國家電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業績穩步提升。但我國家電企業的出口業務并不容易:一方面,企業面臨的海外市場風險居高不下,由于缺乏相應的中介機構,以及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協助,我國家電企業的海外出口多是摸著石頭過河,先從OEM開始。另一方面,企業的海外出口利潤并不高。由于我國家電企業習慣了價格戰,因此在海外市場上以價格開路,實現了短期內業務量劇增。與此同時,利潤率卻不斷下滑。一些家電企業出口業務的利潤率不足5%。
對此,一些家電企業海外市場部門的人員透露,企業出口的主要利潤來自政府部門的出口退稅政策。目前,中國家電出口享受著13%的出口退稅待遇。
但是,我國家電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在今年極有可能出現新的變化,退稅率將從現有的13%降至9%。這對原本已經利潤稀薄的家電企業出口業務而言,將產生巨大的沖擊。
據了解,目前我國實施的出口退稅形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不免稅不退稅;第二種是免稅不退稅;第三種是先征后退;第四種是“免、抵、退”。
在WTO的框架下,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美國和歐盟以及其他一些地區國家,采取的是完全退稅政策,而中國的許多企業享受的卻是部分退稅政策。
目前,由于中國的貿易出口的順差較大,輿論認為這主要是政府對于企業進行了出口退稅補貼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一些海外人士甚至建議中國政府逐步取消出口退稅補貼。
盡管上述說法不具備代表性,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出口退稅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人民幣匯率波動不定
自2006年開始,不斷升值的人民幣、日益變動的匯率正成為我國家電出口中,繼專利費征收、反傾銷調查和綠色壁壘外限制之后的又一“攔路虎”。
資料顯示,四川長虹和美的電器2006年的匯兌損失分別達到7706萬元和4702萬元,而兩家企業同期的凈利潤分別只有3.06億元和5.05億元。其中,長虹的匯率兌換損失占當期凈利潤的25%以上。實際上,出口占比越大的企業,所面臨的匯率變動影響越大,遭遇的損失亦越大。
當然,一些企業也在海外市場上積極尋找多種手段和方式,規避風險。比如海爾、格力、新科、長虹等企業就選擇了在海外建立生產工廠,直接由當地工廠負責市場的拓展,避免頻繁的交易造成的匯率兌換損失。而美的、志高、創維、康佳等企業,則通過減少海外賬款的賬期、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或者根據匯率情況及時調整出口價格,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借助銀行推出的套期保匯業務。這些手段卻無法回避匯率變動對我國家電企業造成的利潤損失。
匯率變動對于我國家電業中長期從事OEM、ODM業務的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影響更為直接。在為國外企業進行OEM的過程中,國內企業均是先籌集資金安排生產,然后交貨,等海外買家收到貨之后,通知銀行將信用證上的金額進行兌付和體現,這個過程往往需要2-3個月時間。盡管在這其中,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國外企業開出的銀行信用證,到國內銀行辦理信用證抵押,獲得信用證中80%的銀行貸款,緩解企業一定的資金壓力。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不僅面臨匯率變動造成的損失,還要支付銀行一定的貸款利息。
實際上,短期內匯率變動、人民幣升值給國內家電企業帶來的只是利潤的損失,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長期來看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會造成我國家電產品競爭力下降,海外市場競爭份額萎縮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