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雙星的當家人是中國第一代企業家汪海,現如今一個80后出生的年輕CEO也叫汪海。
每天中午,汪海喜歡去辦公樓下的一個咖啡廳享用午餐。因為在那里能碰到他的同行們——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批網絡企業的CEO,他們大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出生,在這個開發區擁有一到兩家企業。這些年輕的CEO喜歡在用餐過程中交流自己的管理經驗,比如:如何消除公司內部的鉤心斗角。“我們都沒有做職員的經驗,大家碰到的都是同樣的問題。” 汪海說。
僅僅在兩年前,他們并沒有這樣午餐務虛會的機會,因為這些人正在讀大學或者僅僅靠一根電話線和一臺電腦在家積累原始資本。
誰又能想到汪海這個在大學里經常不上課、喜歡去看2元錢一場錄像的學生能在大二就開始通過網絡積累自己的個人財富。
汪海對于財富的理解緣于2000年外公的病逝。當他回到距離合肥50公里的農村老家料理外公后事時,吃驚地發現:外公外婆一輩子的財產竟然才價值600元!而彌留中的外公在一次清醒后,第一句話是叮囑外婆:我那件襯衫里還有10元錢,不要忘記了。“這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貧窮。” 汪海說。
這種意識同樣體現在學生生活中,當時汪海每個月的生活費才60元,而同學基本都是200元左右。“我感覺需要真正的改變。” 汪海說。
這時,很早去深圳工作的哥哥在電話里對汪海提到了最熱門的電子商務。當時學校并沒有和互聯網相關的課程,汪海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僅僅是企業可以通過網絡交易,但怎么交易,他的大腦里是一片空白。
2000年下半年,汪海嘗試著通過朋友的信用卡,花了十幾美元買到一個國際域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個網站——“中國營銷網”。
通過那臺連外殼都沒有的二手電腦和一根電話線,汪海開始做起代理網絡域名的生意。幾個月后,一位上海的客戶通過E-MAIL找到了他,這位大二學生盡量讓自己在回信中表現得老練和成熟,最后做成了第一筆生意。“那個網絡域名我買來是80元,賣出去是88元,掙了8元錢”。
當時提供這類服務的企業并不多,這給汪海一個機會。在隨后的幾個月內,汪海的業務呈現井噴之勢,每個月的盈利已有3000元。2003年,合肥市職工月平均工資剛剛1000元。
2001年9月18日,在這一天之內,汪海掙了4萬多元。在新浪網的一項新推出的網絡推廣業務中,他為他所代理的企業預訂搜索關鍵詞,每個詞預定費是8000元,新浪給汪海的價格是4000元。在這一天內,他從一大早就開始預定,一天預定了十幾個詞。“激動得都發抖,這一天記憶深刻”。
此后,汪海開始代理企業的網絡推廣業務,他的主要客戶是鮮花快遞企業和翻譯公司。“因為這兩類公司在網絡推廣中投入最大。”他說。在一段時間內,他壟斷了全國兩類公司推廣業務的80%。“我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服務,知道他們什么時間需要服務”。
2004年年底,汪海發現在這個城市缺少適合本地網民發布信息的門戶網站,他認為這是一個商業機會,于是又創立了自己的第二家網絡企業——肥肥網絡公司,經營“合肥論壇”。很快它就成為合肥市最著名的本地網絡信息平臺,有5萬多注冊用戶,同時有3000人在線。但是一年后,這家企業依舊處于虧損狀態。每個月的支出是兩萬元,廣告收入為零。
正當汪海對這家網絡企業的存與留掙扎之時,一家國內大型社區網站提出以45萬元并購他的“燙手山芋”。他一下子認識到這個論壇的價值,決定撐下去。
2006年年初似乎一夜之間,合肥論壇成了廣告商眼里的明星。客戶廣告投放量從第一個月的3000元,到月均3萬元一直到現在的月均5萬元。這些廣告客戶不少來自那些在開發區投資的跨國公司。
解決了盈利問題后,另一個問題接踵而來。
從未打過工,沒做過老板的23歲的CEO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甚至不能接受稱呼的變化帶來的心理不適應。“他們昨天還叫你小汪,今天就是汪總。有點難以承受。” 汪海說。第一次公司開會的時候,說話都打哆嗦。“因為你不知道開會的方式,要達到什么效果,會開多長時間”。
為了消除這種不適應感,他極力淡化作為老總的角色。“當時我極力推崇人性化管理。”他說,“但同時忽視了創業性企業最終目的——追求利潤和效益。”
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內,每天早上8點半,汪海帶領員工齊頌《羊皮卷》,兩個星期會在KTV里高歌一次,不定期的帶員工一起出去吃飯、旅游。“我認為這就是人性化管理。”
但是汪海很快發現:雖然與員工打成一片,但是員工們的銳氣沒有了。很多人開始對這個公司前途產生迷茫。有一次汪海無意中聽到兩位員工的對話,一位充滿疑惑地問另一位:“為什么汪總那么喜歡玩兒呢?”
“我才明白一個CEO的工作不僅僅是讓員工感覺親切,而是要把握公司發展的整體戰略。”在汪海的辦公室里,有大屏幕的背投電視和PS2游戲機,他可以和員工在閑暇之余共享足球游戲。“但是你必須與他們保持距離感。”他甚至將曾經作為網絡論壇管理員的經驗平移到現在的公司管理,恩威并施以增強對公司的掌控。
然而人性化管理不是簡單的“打成一片”或者“恩威并施”就能實現的。“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之后,我終于認識到:行之有效的制度,才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而人性化,應該成為一種企業管理制度的潤滑劑。”汪海說到。
兩個月前,26歲的汪海參加了一個資本推介會,希望能為他其中的一家網絡公司找到合適的戰略投資者。但這位1980年出生的年輕人并不缺錢,他名下的兩家網絡公司盈利情況并不壞,每年可以為他帶來幾百萬元的利潤。“我是想知道我們在投資者眼里的位置。”他冷靜地說。
作為一個成功的年輕創業者,汪海對自己有著客觀的認識。而這正是許多他這個年齡段的創業者所缺乏的。“管理者必須要對所管理的企業有一個評價,就像對自己的評價一樣,要客觀并且深刻。”汪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