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習慣存在種種誤解,國外媒體更有著許多夸張的報道,這些誤解和片面報道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中國人在海外的形象。
國外媒體報道的熱點
幾天前,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著名欄目“瀕危的地球”播放了一個專門談中國飲食的節目,中國飲食與“瀕危的地球”聯系在一起,本身就意味深長。節目中,CNN派記者到北京去試吃中國“野味”。這名記者在裝潢豪華的餐廳包間點了一份滋補火鍋?;疱佀痰氖歉鞣N動物的生殖器官:涉及的動物有狗、鹿、驢、羊等。餐廳經理熱情介紹說,來他們餐廳吃飯的都是中國的上等人士和外國游客。這名記者一邊品著鹿血酒,一邊指著菜單問:“你們還賣虎爪?這不是違法的嗎?”經理笑笑說這些只是名義,其實是其他食品,但拒絕讓記者去廚房察看。該欄目制片人查理·莫爾在他的博客里發表評論說,誰也無法證明經理是否說了實話。雖然這位經理稱,在中國的文化里,“吃什么就能補什么”,但他更應該知道這種消費習慣對瀕危動物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根據美國生物學研究所的統計,中國動物面臨的威脅首先是棲息地消失,其次就是被當作食物消費。動物越稀有,它的食用價格就越貴。然而追查野生動物的下落卻往往非常困難。
對中國飲食的報道是今年以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個熱點,各種報道對食用老鼠、貓、狗甚至穿山甲、果子貍等議論紛紛,許多動物保護組織更是借此對中國提出批評,加拿大就有個“保護亞洲熊組織”每天在電視臺播出廣告,號召人們“堅決抵制”中國人食用熊掌的惡習,從而把可憐的亞洲熊從中國人的筷子下拯救出來。英國一家電視臺報道,桂林的酒家菜單上,“原汁紅扒老虎肉”、“霸王鞭”、“紅扣大王肉”乃至不同年代的“珍稀動物骨酒”屢見不鮮,且售價不菲。更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歐洲媒體未做深入調查就將一些世界現象與中國人的吃聯系起來。瑞士《視野報》指出,1980年以來鯊魚的數量減少了一半,據統計一半都在中國被消費掉。德國《圖片報》則表示,去年全球的啤酒漲價6個百分點,這都是中國人大喝啤酒的錯。類似的這種報道越來越多,不久前路透社報道說,美國德州的河龜也快要被中國人吃光了。
飲食文化差異造成誤解
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曼教授認為,這種誤解源于對中國的不了解。德國西南廣播電臺,有檔名叫“美食還是雞肋”的節目。兩名主持人有次拿來腐竹。一名男主持稱,看起來不怎么樣。一位女主持人則干吃后認為有點肥皂味。一位聽眾認為,根據他在中國的經驗,這個食物看起來像“風干之后的鴨氣管”。而華人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所帶的山楂片,被德國機場人員認定是香腸切片,必須沒收。
桑德曼教授還指出,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多元化、多樣化的展示。很多歐洲媒體把“吃狗肉”等個別現象放大,導致誤解。比如,記者就了解到,在德國南部的一個小鎮,當地也一直存在著吃狗肉的習慣,法國一國人都愛吃青蛙肉等。
針對CNN的這次報道,一名美國華裔說,他本人根本不想吃鹿肉,但對一些美國民眾過激的語言表示不滿。過去美國殖民者因為想吃牛舌而殺掉一頭牛,既然牛都殺了,吃它的肝、心或生殖器官又有什么呢?中國以前是個貧窮的國家,所以有不浪費東西的傳統。從這點說,中國的食物來源更加豐富,更接近可持續。一些觀眾的反應相對平和,并引申到了美國人說“我覺得指責另外一種飲食習慣很偽善”。在中國吃老虎肉已經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那么存在大量丟棄行為的美國人,是不是也應該有這種道德觀念呢?
事實上獨特的飲食習俗各國都有,如墨西哥人愛吃昆蟲,從蜻蜓到蝴蝶都是美味。并非僅發展中國家才有特別的飲食習俗,發達國家也有,而且有的習俗按照許多國外媒體對中國某些飲食習俗的批評,“惡劣性”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法國人最喜歡吃鵝肝醬,其美味的秘訣,卻是飼養者對鵝采取非常的催肥手段,使鵝在12周內肝臟增大到正常值6-10倍,為了增加鵝肝的爽滑口感,還有意減少飼料中的鈣質,讓超肥且骨質疏松的鵝連站都站不穩;日本人嗜吃鯨肉,幾十年來采取種種手段鉆進國際公約的空子,不顧各國和各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反對,用“科學研究”的名目大量捕殺珍貴的鯨,據新西蘭方面的統計,過去18年來日本捕鯨達7000余頭;被許多外國人所詬病的中國人吃狗肉習俗,也遠不如東鄰的朝鮮、韓國普遍,據稱,韓國每年吃狗達100萬只以上;甚至大名鼎鼎的美國肯德基連鎖集團,也因非正常飼養并宰殺雞只而受到眾多指責,據稱導致每年全球超過8.5億只雞遭虐殺。
結語:
透過這種“誤解”,是彌漫在全球的“中國威脅論”的陰云,是骨子里歧視、敵視中國的心理在作怪。在西方,有一半以上的人的認識仍停留在中國晚清時代的境況,面對當今中國的崛起,他們覺得他們的“高貴”受到了沖擊,就聯起手來,毫無知識地詆毀中國。不是曾有某國的民間人士組團來中國專程考察婦女的裹腳問題嗎!
非不知也,是不想知。
(摘編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