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遠足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春天到了,我們計劃帶孩子出去進行遠足活動。從我們幼兒園出發到附近的農場,途中要步行3公里,由于平時組織這種活動非常少,所以我不知道這一路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答:春天帶孩子走出幼兒園親近大自然,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身體、增強體質,還能使幼兒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萌發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首先應該做好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其次要注意遠足途中的相關事項。
在出發前,您首先預計一下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1、告訴小朋友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比如:過馬路時要注意安全,教會孩子過馬路時看紅綠燈,始終不離開班集體等。
2、提醒孩子,遠足的前一天晚上注意早點休息,不要因太興奮而影響睡眠,有了精神才能有毅力堅持到底,快樂地進行遠足活動。
3、遠足走那么多路,肯定會出很多汗,所以要通知家長,出發前不要穿很多衣服,一定要穿有彈性、舒服的鞋子,避免腳上起泡。
4、準備好要帶的東西。例如:補充體力的水,點心:方便就地休息的報紙;準備易攜帶的外用藥品:創可貼、風油精等物品。在途中要注意:
1、讓孩子拉好小手,跟著老師走。
2、注意交通安全。在公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還要注意有沒有車子拐彎,不能只顧看景色,不在馬路上玩耍、奔跑或走到馬路中間去。
3、整隊到農場里,觀賞農場里的景色,要注意安全,聽老師的安排,跟好老師,注意田間的小溝等。
活動結束后,還要保證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以便盡快恢復孩子的體力。
2 三歲孩子為什么喜歡爭第一?
在我們小班門口。下午接送孩子時,總能聽到孩子們向家長邀功請賞:“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今天我吃飯最快?!薄拔业男〖t星是最多的!”……孩子們差不多把每個小游戲都當成一較高下的比賽。為什么孩子總喜歡和別人比賽呢?我是否應該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太計較“得第一”?
答:喜歡競爭是孩子本能的特點,孩子從3歲起競爭意識會日益增強。孩子在競爭中能學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面對壓力;學會自信;學會應付失敗和成功等。
建議您不要阻止孩子的競爭。競爭標志著孩子的成長以及衡量成長是否適齡,所以阻止孩子的競爭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您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或者予以疏導,比如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競爭中失敗了,應該告訴他“你雖然手工做得沒有別的小朋友好,但是你的歌唱得比她們好”。
雖然孩子在“失敗”會產生有挫折感,但是只要評判標準是正確的,或者小朋友們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師或者家長強加的,孩子們就會特別快地擺脫挫折感。
另外,對孩子的競爭鼓勵也不能太頻繁。如果父母把比賽當成伎倆偶爾使用,孩子會乖乖上鉤。但是如果家庭中類似的競爭鼓勵過于頻繁,孩子就會有過大的壓力,還可能會產生錯覺:爸爸媽媽的愛與我的成績、能力有關。
如果競爭的動力來自孩子自身,就聽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虛榮心煽風點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與別人競爭,那都是有害的。
3 讓孩子贏得起,輸得起
前幾天,班上的老師給孩子制作了一件很好玩的棋類游戲,剛開始,孩子們情緒很高,可是不久就有孩子情緒低落了起來,究其原因,源源一臉不高興地說:“韓家軒總是贏我!我不跟他玩了。”說著還傷心得哭了起來,再看看其他孩子,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孩子們都不想輸掉,那該怎么辦?
答:孩子之間交往,免不了出現“糾紛”,贏與輸是最常見的。我們應當培養孩子學會做一個好的贏家,還要培養孩子做一個好的輸家。
老師要放手讓孩子在“沖突”中學會交往。不要怕孩子之間有“沖突”,關鍵是讓孩子在“糾紛”中尋求解決的“辦法”,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在這時,如果及時教給孩子方法,建議孩子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與同伴間的“糾紛”,或者向孩子解釋競爭規則,即只要是比賽,就會有贏家和輸家,沒有人可以永遠當贏家。以便及時調整孩子的心理,使他們用更好的方式與同伴交往。
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輸”時,要鼓勵他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贏的目標。
另外,老師也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教孩子輸時應該怎樣做,比如:“你這步棋走得真漂亮,我輸了,下次我可得加把勁了?!比绻€是一輸就生氣,你可以嘗試拒絕再同他玩,讓他明確意識到:沒有人愿意和輸不起的孩子一起玩。
4 如何讓慢吞吞的孩子快起來?
開學一段時間以來,我發現我們班上的幾個孩子動作總是慢吞吞的,可能是放假在家都變懶散的原因吧。那么。我該如何重新讓這些慢吞吞的孩子快起來呢?
答:對于您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首先應當再細心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的這種現象??赡艿脑蛴校?/p>
1、孩子動作慢主要與家長教養方式和兒童身心發展有關。
2、不自信的孩子也會動作慢。孩子缺乏自信,總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速度慢。
3、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往往一件事未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最后哪件事都做不完。
4、沒有時間概念。孩子沒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做事邊做邊玩。
針對孩子做事慢的這些原因,您不妨試試我的一些方法:
1、限定時間。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一件事。
2、陪孩子一起做。對于一些不會做或做得慢的事,孩子會觀察成人做,那么教師陪孩子一起做就會有興趣并提高效率。
3、競賽法。讓幼兒與同伴比賽,有一個競爭對手,幼兒的興趣就會增加,但比賽的幼兒水平要相當。
我想,針對動作慢的不同類型幼兒運用不同的方法,一定會有效果的。
5 兩孩子如廁碰傷責任在誰?
一天上午,我班一名幼兒在如廁時撞到了另一班的幼兒。當時,被撞幼兒的鼻子有輕微出血,沒什么大礙。到下午時,那孩子的鼻子就青腫了。那個班的老師帶孩子到一小診所拿了一點藥。幾天后,那孩子的鼻子不青了??杀亲由嫌幸荒[塊,經×光檢查得知是鼻梁里化膿了。現在需要手術治療。撞到人的小孩家長說他沒責任,全部責任在老師那。而幼兒園園長又說誰上班誰就該承擔責任。也就是要我和另一名老師承擔。我想請問一下,這件事情的責任到底應該怎樣劃分?
答 :根據《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本案中侵害小孩的監護人和幼兒園應對被傷害小孩傷害結果承擔一定責任,如果作為教師盡到了照看義務,則沒有責任。反之,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法律相關精神,責任應該劃分為:
1、撞人的小孩的家長和幼兒園都應該承擔責任:
2、被撞的小孩的家長沒有責任:
3、幼兒園根據情況可以追究教師的責任,這屬于內部責任問題。
6 如何教幼兒學會分享?
在平時工作中,常常能目睹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爭吵不休,寧愿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愿分給別人玩;有的孩子當著老師面愿意分享玩具,可老師一走,他就立即搶回玩具。目前,幼兒園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寶貝。為了能使幼兒的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的行為呢?
答:在班上,這樣的現象的確不少,幼兒出現這樣的行為是自我中心化的表現。在家庭里,由于成人都覺得“讓讓他,他還小”,幼兒“唯我獨享”的心理在成人默認下會日漸膨脹,從而養成了他們不愿與人分享的行為習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來幫助幼兒學會與他人分享,消退以自我為中心的種種行為的發生。
例如通過開展“我的玩具大家玩”等主題活動,讓每個孩子從家帶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來,進行自由交換,為孩子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初步認識什么是分享,并充分享受分享的樂趣。也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中的正面形象讓幼兒學會分享,如:故事《小狐貍的槍和炮》狐貍通過與小動物們分享糖和巧克力,得到了朋友時的心理變化,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小狐貍和大家分享的快樂心情。
或者制定相應的規則,在兩個小朋友因為爭搶一個玩具而發生沖突時,讓規則意識起到一定的作用。
當然,家園配合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家長溝通,適當地糾正一些家長的不良教育觀念,家長和老師共同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在交往的同時,在心理上接納更多的小伙伴,擴大孩子的交際范圍,從而能使孩子愿意更多地與人分享。
7 怎樣看待孩子偷拿的行為
步步是我班聰明機智、善口才的小朋友。步步喜歡上班里的玩具機器人,愛不釋手。就將玩具偷偷帶回了家。當家人發現時,步步回答是獎勵給他的,家人信以為真。直到有一天,步步媽媽來幼兒園跟我說,昨天步步拿回家了許多顏色筆蓋,問我是不是老師獎勵給步步的,我告訴她沒有將筆蓋獎勵給步步,這時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兒子一直都在騙家人。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個孩子這樣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預防類似的情況發生?
答: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行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孩子們在潛意識中都有很強的占有欲,對于男孩子們最愛玩的機器人來說大家都爭著玩,步步想自己獨自擁有它,悄悄地將玩具帶了回家。作為教師一定要阻止這樣的事件的發生,第一次、第二次到許多次,讓孩子們通過不正當的方式拿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們會養成不良習慣。在很多的事例中,人們對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偷拿別人物品的現象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就是因為他們養成了這種不良習慣。因此也提醒其他的家長不要看輕此類事件。
老師應該和家長一起幫助步步,讓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信家長和老師的配合,一定能讓孩子的壞習慣得到改正。
8 如何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
有一次,我幫一位請假的老師代課,活動中孩子們都表現得很積極主動。但當我提問的時候,孩子們卻都不吱聲了,開始我以為是跟他們接觸不多,讓他們感到陌生所以不愿意回答我的問題,但慢慢地我才發現,班上的孩子不是因為跟我之間有距離才不回答我的問題。而是缺乏被問或提問的意識,針對這樣的孩子我該如何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呢?
答:針對這些不愿回答問題、缺乏問題意識的孩子,我覺得教師的講解和具體指導雖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決問題的充分條件。教師要想辦法讓環境和材料鮮活起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更樂意去探索,使他們的問題意識始終保持高狀態,以相應提高問題能力。同時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即使錯了也不必緊張,教師會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如在幼兒園的花園里,大班幼兒看到花壇中有許多蝸牛吃著嫩樹葉時會提出各種問題:“為什么樹葉是蝸牛的糧食?”“樹葉中有什么營養會讓蝸牛吃得這樣肥?”“這是什么樹葉?為什么蝸牛不吃?”教師如果能積極關注幼兒的問題,認為植物是幼兒生活中十分熟悉且接觸頻繁的事物,而且易于觀察,便會帶領幼兒去植物園參觀,提醒幼兒留意觀察、發現和探究周圍美妙的植物世界;還會在活動室里投放一些植物和植物的標本以及相關的圖書、資料等,供幼兒參考,同時鼓勵幼兒自己去收集資料,共同討論,發表各自的意見。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環境和材料,有意識地啟發幼兒提出新的問題,使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答案,在幼兒積極作用于環境和材料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表現隨時調整教育策略,改變環境,提供新的材料,使幼兒有新的發現,啟發幼兒產生新的問題。用創設環境、提供機會和合作支持等比較隱性的手段,使幼兒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問題鏈”,進而增進幼兒的問題意識,提高幼兒的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