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這樣說,每位幼兒教師在其職場生涯中都要經歷集體教學的鍛煉,設計與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是每位幼兒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功。雖然集體教學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但它畢竟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同時也是目前大部分幼兒園常用的傳統教學活動形式,它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所占的地位,及其在促進幼兒發展時所起的作用是不能抹殺的。在集體教學中,幼兒通常會處于一種被牽著走的被動學習狀態,少有自主探索學習的發展空間。那么,在集體教學中如何盡量避免這一不足呢?下面是近階段來在集體教學中采集到的幾個案例,以說明如何充分利用集體教學,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在集體展示中關注幼兒發展水平的差異
案例一:集體體能鍛煉:“練習拍球”小組的孩子們每人拿著一個球,跟著老師的提示用力地拍著球。此時,我注意到平日里膽小的強強,一拍球一放手,球就滾掉了,就別說連續拍了。這樣來回操作四次后,他就干脆站著,連球都懶得去撿了,看著別的孩子把球拍得那樣得心應手,就更不愿再碰球了。我按捺不住了,急忙走過去,“強強,沒有關系的,繼續加油,老師知道你是好樣的,老師有時也會不小心把球兒弄跑了。”說著,我故意讓球兒在手心上一甩,球兒順勢掉了,“球兒圓圓的,沒有角,如果我們不用手指抓牢它,它就容易跑了。”接著,我就教他反彈球的練習,拍一下接一下,強強就這樣練習了一會兒,球兒終于沒有滾掉了,在老師的微笑中,他找回了自信。平日里他練拍球的次數多了,不久,他學會了拍球。
策略分析:幼兒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萌芽時期,是人的個性最初形成的階段。所謂自信,就是堅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情感,這種心理素質的形成對幼兒日后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但孩子常常對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可能達到的成就估量不準,對許多事情都表現得信心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以幫助和支持,積極引導他們克服自身不足,通過努力,嘗試成功。案例一的集體活動中,有部分幼兒由于膽量小,經常對困難問題采用逃脫的方法拒絕接觸,也有的是做事馬虎了事,沒有堅持到底的恒心。這時,我就采取了孩子最喜歡,也是他們經常參加的體育活動來引導他們養成積極面對困難的態度。在集中講解示范后,我經常環視周圍孩子操作練習的行為,對孩子的各種反應情況進行不停的篩選,反復的排查,反思如何支持孩子達到預想的目標。通過老師的指導,強強在以后參加的各項活動中也能信心十足了,在家園聯系中,我們還得知強強現在能安心坐下來練琴了。
二、在集體活動中關注幼兒合作意識的培養
案例二:數學活動“學習9的分成”。在集中教學后的分組操作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一些幼兒沒有獲得練習的機會,機會常常被能力強的孩子霸占著。為了讓這些被忽視的兒童融入到集體中,我總是尋找著合適的機會教育孩子們團結協作。在分組操作“9的分成”中,我故意在每組幼兒中投放一組正反面顏色不同的菊花片,每人一張記錄紙,讓孩子們合作著完成。巡視中我發現,菲菲小組的小朋友只讓凱新小朋友不停拋撒菊花片。我就輕輕走到課桌邊蹲下來觀察。凱新拋撒得正歡時,孩子們也被他的情緒感染得站立起來胡亂點數一番就記錄了。嘿,有辦法了!這次他們錯了,只有甜甜小朋友算對了并記錄下來,凱新又要拋,被我按住了,“等等,你們再點數一次,你們算對了嗎?紅色的幾個,白色的又是幾個?”“錯,錯,錯了。”孩子一下就領悟過來了。“你們瞧瞧,只有甜甜小朋友算對了,我們給她鼓鼓掌。”甜甜抿著小嘴得意地笑了。“現在該輪到甜甜拋撒菊花片了,老師剛才就要求你們要輪流操作的,以后可要記住了。”我又提醒了一遍。看著甜甜干脆利落的拋撒菊花片的樣子,真令人開心呀。在以后的分組操作時,菲菲小組的小朋友能主動遵守輪流操作的規則了。
策略分析:當遇到幼兒實際的反應與教師的設想不一致時,首先是要找出問題的癥結,只有找到原因教師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有效解決問題。針對現在的獨生子女霸道、缺乏合作精神,我們有時就把設計材料以組為單位進行投放,目的是讓孩子們從這種局限中學得分享的樂趣。從拋撒菊花片的過程中,讓孩子們樹立合作精神,這對于他們將來立足現代社會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集體操作中發揮集中講解示范的效益
簡單的制作小工具等自由摸索制作的過程,老師也借機和他們一起參與制作,在制作中觀察孩子的行為,以便進行適時適宜的指導。“小朋友,今天老師要讓你們自己制作水餃,而后放到鍋里煮熟,你們就可以好好品嘗自己制作的水餃的味道了。”小朋友的積極性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孩子們不亦樂乎地和面成團,并順利的壓平了水餃皮,而到放餡、捏合水餃邊沿時,發生困難了,蔬菜餡不能放得合適且水餃皮兩沿合攏的動作做不好,于是我把孩子們集中起來,耐心示范講解,餃子皮放入餡后,要將餃子皮的兩對邊沿合攏處捏合緊,不能出現開口。孩子們經過這樣的集體講解后,幾乎都能成功地做好水餃了。
策略分析:“多給孩子一點自由空間”,這是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在實際的操作中,卻總不自覺地將其變為了一種灌輸形式。而今,我們通過不斷嘗試,領悟到了“教師退后一步”的做法。事實上,幼兒都有自我學習的欲望,無論學習何種內容,他們都能找到自主發揮的空間,教師要對幼兒的自主學習充滿信心,放手的讓他們去操作,在他們需要給予支助時再給予適當的點撥,這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水餃時,我們有意在制作前帶孩子們到廚房看阿姨們制作糕點與水餃、扁食等,引領他們看著阿姨們一步一步的操作,再讓孩子利用“食品加工”事先學會和面團的本領,并結合所提供的各式各樣精美的水餃范例,讓孩子們自己學著制作水餃。在大部分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放餡與捏合的環節,再給予集中講解,這樣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幼教辭典
蒙氏教育的核心
以兒童為主——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我們提供給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發他的內在潛能。所以,設計一個適合孩子生長的環境,就應該提供豐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誘發他自我學習的樂趣。
不“教”的教育一一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而主張借由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兒童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學習——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種“敏感期”。蒙特梭利科學幼教法強調掌握兒童“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
教師居于協助啟導的地位——教師必須放棄傳統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動頭腦、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關鍵——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學校一隅,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在心愛樂園的親子課堂中,家長不僅可以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還可以和寶寶一起上課,在課程中增進親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