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世界第一種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已達到5000萬公頃以上,獲得新基因610個,其中包括水稻分蘗基因MOC1、融合抗蟲基因Cry CI、隱性抗水稻白葉枯病基因xa5和xa13等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46個。
我國獲得了轉基因抗蟲、抗病、抗逆、品質改良等水稻、玉米、小麥、棉花、油菜、大豆以及主要林草等新株系和新品系20925份,新品種58個,為轉基因植物產業化奠定了扎實基礎。另據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于日前發布的年度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農民采用生物技術種植農作物的勢頭繼續迅猛增長,生物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食物、飼料、纖維和燃料等作物的產量,并取得了多項里程碑式成果。

在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猛增了1200萬公頃,增幅為13%,達到了1.02億公頃,首次突破了1億公頃大關,在過去五年的增長中居第二位。從1996年到2006年,各項生物技術的應用達到頂峰,前所未有地實現了60倍的增長。另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戶數量迅猛增長,首次超過了1000萬戶,從2005年的850萬戶增加到了1030萬戶。
據ISAAA 主席、創始人及年度報告作者Clive James估計,在今后十年商業化過程中,種植范圍將繼續加速增長。ISAAA預計,到2025年將有40多個國家2000多萬農戶種植2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
事實上,ISAAA的報告已經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轉基因作物增長率為21%,遠遠高于工業化國家9%的增長率。
如今,在全球65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轉基因作物種植國,這使36億人能夠從轉基因作物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優勢中獲益。
超級稻高產適宜氣候技術體系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針對當前超級雜交稻大面積推廣中存在的氣候問題,從播種期、密度、育苗方式入手,并結合歷史氣象資料,系統分析了氣象條件與氣象災害對超級稻的影響。
研究內容主要有:田間試驗設計;田間試驗研究分析;抽穗揚花期高、低溫分析;氣候診斷系統分析;優化栽培技術示范情況;推廣應用。
該課題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1.根據分期播種試驗的產量結構和歷史氣象資料分析,明確了湖南各地超級稻作一季稻栽培的適宜播種期。2.通過密度試驗,明確了適宜密度為26.7cm×26.7cm,直播方式每穴為2粒,移栽方式每穴為2苗。3.系統地分析了超級稻各生育期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確定了超級稻關鍵期的氣象災害指標。如超級稻作一季稻栽培時抽穗揚花期間≤25℃和≥35℃的天氣與秕率的關系等。4.系統地分析了湖南省超級稻作一季稻栽培時播種期間的低溫連陰雨、各主要生育期的溫度及抽穗揚花期間的高溫熱害,從利用氣候資源和回避氣象災害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超級稻作一季稻栽培時的適宜播種期和適宜種植區域。
項目負責:湖南省氣象臺。
項目進展:成熟應用階段。
超級稻新品種“滇超2號”
選育及應用
項目簡介:“滇超2號”系云南省農科院超級稻課題組從國際水稻所新株型(超級稻)材料96IRNPT94-10中選出的一個單穗,經過多年6代選育而成的優質、高產、抗病、抗倒的新品種。
“滇超2號”分蘗期長勢旺,分蘗力強,前期葉片稍披散,拔節孕穗后,葉片直立內卷,株型緊湊,株葉型配置好,成熟期褪色好,青稈成熟;有效穗27~33萬穗/畝,每穗總粒130~170粒,結實率85%~90%,千粒重23.5g~26.0g;生育期175-180天,抗穗瘟病與白葉枯病;糙米率83.8%,精米率73.0%,整精米率69.8%,直鏈淀粉含量15.14%,軟膠稠度(膠長72.5 mm),糊化溫度6級,粗蛋白含量7.2%,其主要指標均達新的國標優質稻谷1級標準;適應性廣、綜合抗性強,后期耐寒性強,需肥量中等,抗倒伏;屬豐產、穩產、適應性廣的抗病品種;最適宜海拔1400m-1750m稻區推廣種植。
項目負責:云南省農業科學院。
項目進展:成熟應用階段。
意義:“滇超2號”是優質、高產、多抗,耐寒性好的粳型超級稻新品種,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超級稻再生高產特性
與栽培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1.篩選出Ⅱ“優航1號”、“汕優明86”、Ⅱ“優明86”等多個具有超高產潛力的再生稻新組合,為超高產栽培奠定基礎。 2.建立超高產庫源結構模式,揭示再生稻超高產的光溫綜合效應、根系機能及氮素吸收、運轉特點等,進行了生育期調整、畦栽種植、肥水管理等改革。 3.在尤溪縣建立超級稻再生栽培高產示范片,經驗收,千畝示范片6年平均年產量1138.0 kg/畝,比全縣同期再生稻平均年產量增長26.0%;百畝示范片6年平均年產量1315.8kg/畝,比全縣同期再生稻平均年產量增長45.8%。
項目負責: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稻麥研究所。
項目進展:成熟應用階段。
意義:該項目通過示范推廣,使再生稻大幅度增產增收,取得了顯著效益。

秈稻長穗頸不育系“福eA7”
選育技術
項目簡介:秈稻長穗頸不育系“福eA7”是福建農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承擔省科技廳科技項目:《優質高產抗病超級雜交水稻新組合選育》子專題:《超級稻品種選育及研究》(項目編號:2002-Z-001)選育所取得的成果。用350Gy Co60г射線直接輻照秈型雜交稻保持系“D62B”干種子,在M2代獲得它的長穗頸eui-1單基因突變體,記為“福eB7”,突變體與原“D62A”雜交、多代回交,進而育成長穗頸不育系福“eA7”。“福eA7”是eui1單基因突變系,與原不育系“D62A”相比較,在遺傳上僅一對隱性eui1基因之差,在形態性狀上,“福eA7”比原不育系“D62A”早1-2天抽穗。植株穗頸伸出度、倒1節和倒2節間長度增加顯著,達到部分遺傳解除包頸的效果,且對“920”敏感,種子生產田只需少量施用“920”就可達到制種、繁殖高產的目的, 不但降低制種成本,而且提高種子質量;花粉不育性穩定,不育株率達100%,不育度達99.99%。
該成果提出的育種技術路線和方法簡單、高效、育種周期短。生產實踐表明,由“福eA7”組配成的e雜交稻可直接應用于生產,與相應的原雜交稻比較,除植株稍高外,具有相同的生育期、十分相似的株葉形態、產量性狀、適應性和抗病性。
項目負責:福建農林大學。
項目進展:中期階段。
意義:該課題組將協同國內外有關科研院校、種子生產部門進行多學科協作,真正把這一科研成果推向市場,使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為社會創效益。
超高產三系不育系“綠永A”選育
項目簡介:超高產理想株型三系不育系“綠永A”系利用岡46B×博白B,在F6代選擇穩定的優良株系作核供體,用博白A作質供體,通過多代選擇回交育成。其技術原理為:應用新引親本的遺傳多樣性,不育基因的等位性,優良性狀基因的互補性,地理遠緣廣適性,進行新型優質、高產、抗病、超級雜交水稻新不育系選育,屬省內首創。“綠永A”不育性穩性,不育株率100%,不育度100%;開花習性好,柱頭外露率達75%以上;穗大、桿硬、功能葉長而挺,具有高光效的理想株型;米質優,有7項指標達優質米標準;配合力強,高抗稻瘟病。技術成果達國內先進水平。
“綠永A”是海南省育成的第一個兼具優質、豐產、高光效理想株型、配合力突出的不育系,為自主產權的優質超級稻組合提供了寶貴的、堅實的母本基礎,具有重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項目負責:海南省農業科學院。
項目進展:中期階段。

玉米新品種“安玉9號”選育與推廣
項目簡介:1.品質優。根據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結果,“安玉9號”粗蛋白、粗脂肪、賴氨酸和粗淀粉含量分別達13.08%、4.52%、0.39%和66.98%。前三項指標分別比對照鄖單1號高1.61、0.35和0.03個百分點,主要指標達到優質玉米標準。2.產量高。6年8項試驗示范結果,“安玉9號”平均畝產420.96公斤,比對照鄖單1號增產47.67公斤,增幅為11.3%。3.抗性強。“安玉9號”對大斑病的反應型為MR,小斑病的病斑型為B。表現中度抗病。對照鄖單1號對大斑病的反應型為MS,小斑病的病斑型為A。表現感染。4.制種產量高。“安玉9號”為改良單交型雜交種,在山區制種平均畝產達265.85公斤,比制單交種增產2.7倍。5.適應性強。“安玉9號”適于海拔500-1700米中高山區種植,特別是對山區復雜的氣候特點具有特殊的適應能力。適種區域海拔提高了500米。
項目負責:鎮坪縣農科所。
項目進展:成熟應用階段。
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示范研究
項目簡介:1.五個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在適應區試驗示范,其技術與質量指標分別達到了相應的要求,并形成了完善的新品種示范推廣網絡,高油玉米新品種“吉油1號”平均畝產536.0公斤,“四油11”平均畝產542.0公斤。兩個品種的含油率平均在8.5%以上。高淀粉玉米新品種“四單158”平均畝產556.5公斤,“吉單505”平均畝產541.3公斤,淀粉含量均達73%以上。糧飼兼用型玉米新品種“吉單4011”籽實平均畝產596.0公斤,莖稈平均畝產3650.0公斤。其品種的綜合抗性均明顯優于當地主栽品種。 2.在項目實施中,共有16個優質玉米新品種參加吉林省區域試驗與生產試驗,其中13個品種通過審定。 3.項目實施以來,共生產五個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1043萬公斤,創產值6258萬元,實現利潤834.4萬元。 4.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與糧食收購企業及玉米加工企業聯合,累計發展優質專用玉米訂單3100萬畝,既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項目負責:吉林省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進展:中期階段。
意義:該項目的實施,改善了東北三省一區玉米品種的種植結構,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帶動了我國優質專用玉米規模化與專一化生產,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玉米生產的商品品質,以及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小麥新品種“武農148”
選育與推廣應用
項目簡介:陜西省科學技術發展計劃——高產優質多抗專用小麥新品種選育(編號:1992K01-G1)為解決小麥生產上缺乏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為一體的小麥新品種,在確保糧食安全前提下,為提高品質,適應生產發展、市場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 應用作物性狀遺傳、變異和可選擇原理,要求產量水平在500-600公斤/畝,品質符合我國人民的消費要求的優質中強筋,抗關中麥區主要病害,抗逆性強,適合關中麥區水、旱地種植。
該項目據渭南、咸陽、西安、寶雞四市統計,到2006年累計推廣1489.3萬噸,增產小麥48853.5萬公斤,增值73285.5萬元,在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種植150萬畝,效益顯著。“武農148”遺傳基礎豐富,在生產推廣過程中搞好良繁,保持種性。
項目負責: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項目進展:成熟應用階段。

大豆新品種“吉農16號”
項目簡介:“吉農16號”大豆新品種是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育種研究室以“吉林30號”為母本。公交“90208”為父本,經品種間有性雜交多年選育而成。 該品種為中晚熟品種,生育期132天,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110-115厘米,白花,圓葉,灰色絨毛,莢熟時呈暗褐色,種皮黃色,有光澤,黃臍,百粒重22.6克。蛋白質含量為40.12%,脂肪含量為19.7%。
該技術采用抗病育種和常規育種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對親本材料進行高產指標和抗病性狀的篩選鑒定,設計親本性狀優勢互補,對雜交后代重點材料進行抗病調查,最后在決選材料產量相似時,重點考評抗病性狀和品質性狀。把抗病能力作為株系選擇的重要指標。 選擇了兩份高產、抗病材料“吉林30號”和“公交90208”為親本進行雜交,通過基因多次重組達到優勢互補選育目標,從而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的大豆新品種。
項目負責:吉林農業大學。
項目進展:成熟應用階段。
谷子新品種“公谷72號”
產品簡介:該品種為幼苗葉片、葉鞘均為綠色,稈高150.1cm,穗呈長紡錘狀,穗長23.14cm,單穗粒重21.42g,刺毛長度中等,穗松緊中等。籽實園形,種皮粗糙,谷黃色,千粒重3.15g,出米率83%,整米率98%,適口性好,米色鮮黃。蛋白質含量9.98%,脂肪2.68%,賴氨酸0.20%,直鏈淀粉20.76%,膠稠度124mm,糊化溫度5.0(堿消指數級別),維生素B15.7mg/kg。生育期123d左右,高抗谷瘟病,抗白發病、黑穗病,抗粟稈蠅,適應性強。 適宜在4月下旬播種,公頃播量10kg,公頃保苗65萬株,及時間苗,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及時防治粘蟲、玉米暝。
產品負責:吉林省農科院作物所。
產品進展:成熟應用階段。
春小麥新品種“青春37”
產品簡介:“青春37”小麥新品種用加拿大白麥(草原白麥)為母本,以(95-2/澳白麥)H3為父本進行雜交,收獲的種子,并在溫室進行加代,1998年2月收獲為F1種子。同年春季田間播種F1種子,在F2群體田間取幼穗進行組織培養,獲得的H0種子溫室加代獲H1種子。1999年春播種H1種子,獲得性狀穩定的H2優良株系,同年秋季加代快繁,收獲H3穩定株系。
該品種千粒重45.00克,籽粒容重818.00克/升,籽粒角質。吸水率65.40%,粗蛋白質10.83%,濕面筋22.47%,粗淀粉63.84%,降落數值368.00s,面團穩定時間2.2分鐘,形成時間3.40分種。品質指標達到適合制作餅干或蛋糕小麥標準。抗倒伏,高抗小麥條銹病,耐寒性、耐旱性、耐青干能力較強,口緊不易落粒。該品種適宜在湟水、黃河流域水地及柴達木灌區種植。
產品負責:青海省農林科學院。
產品進展:初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