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銘/整理
夸美紐斯生平
1592年,夸美紐斯出生于捷克一個小磨坊主家庭,屬捷克“兄弟會”教派,父母早逝,“兄弟會”資助他接受中等教育,并選派他到德國接受高等教育。夸美紐斯學成后回國,擔任“兄弟會”的牧師,并主持“兄弟會”的一所學校。1618年,捷克卷入歐洲戰爭,夸美紐斯寄居于波蘭黎撒城13年,最后客逝荷蘭。
教育思想基礎:“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
“泛智論”就是把一切知識傳授給一切學生,夸美紐斯強調:“我們希望有一種智慧的學校,即泛智學校,也就是泛智工場。在那里,人人可以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學當前和將來生活上所需的一切學科,并且學得十分完善。”由此出發,他提出了“人人均應受教育”、“人人均學習一切”。而為了實現這一主張,他認為必須做到“教育適應自然”。這個“自然”,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則,比如人模仿魚在水里游學會了游泳和造船,模仿天空的閃電和雷鳴學會了使用火藥,教育一定可以模仿和借鑒自然的秩序,應找到自然的規律而不能違背;二是指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他把人比作一粒種子,教育就是要讓人的潛能發揮出來。
泛智的學制系統和對應的學習內容
學校教育制度即學制,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年限以及各級各類學校間的相互關系等。在“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原則的基礎上,夸美紐斯論述了學習的程序,提出了統一的學制系統。他把學習分為4個時期:1、嬰兒期(出生到6歲),與之相應的是母育學校。每一個家庭就是一所母育學校,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主要任務是奠定孩子的體力和智力基礎,使孩子愉快地生活。2、兒童期(6歲到12歲),與之相應的是國語學校。每個城鎮和鄉村都應設立一所國語學校,招收一切適齡兒童,而不論他們的種族、性別和家庭背景,最重要的學習內容是祖國語言,同時包括計算、測量、道德教育、歷史、地理、唱歌等。3、少年期(12歲到18歲),與之相應的是拉丁文學校。每個大城市都應有一所拉丁文學校,接受有理想的學生,提供更徹底的教育;學生應學習4種語言,獲得百科全書式的知識。4、青年期(18歲到24歲),與之相應的是大學。每個王國都應設立大學,招收少數有才華的人,提供科學或學科的完全訓練,培養未來的教師和學者;大學一般分哲學科、醫學科、法學科、神學科4科。
劃時代的創舉:班級授課制
夸美紐斯以前,歐洲各國普遍采用個別教學的教學形式。夸美紐斯總結前人經驗,明確提出了班級授課制。他把學生按年齡和成績分組,將成績相近的學生結合為一個整體,以便更容易地引領學生學習相同的內容;要求每個教室都有講臺和足夠數量的凳子,講臺比凳子高一些且面向窗戶,供每個班級中固定的教師面向學生而坐,學生則背對窗戶坐在凳子上。這些做法至今沿用。
教育著作
夸美紐斯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大教學論》、《母育學校》。《大教學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全面論述了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舊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學制、教學法、體育、德育、宗教教育、學校管理等,用引證自然的方式總結了教學法方面的豐富歷史經驗(包括他自己的經驗)。他所采用的論證方法具有時代局限性(盡管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他總結的經驗彌足珍貴。《母育學校》是歷史上第一本學前教育學專著,詳細論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胎教以及學前教育的內容。此書雖然論述的是家庭條件下的學前教育問題,但后來給幼兒園的創立者福祿培爾以重要啟迪,并構成其學前教育理論的中心思想。
對夸美紐斯的評價
夸美紐斯是歐洲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的一位教育家,世界各國的教育者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稱贊他是“教育科學的真正奠基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位最偉大的教育家”、“現代教育之父”,“他的著作奠定了現代教育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