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專家。我國現代兒童教育的奠基人。我刊特連續刊登陳先生的教育故事,本文作者陳虹是南京幼兒高等師范學校校長,系陳鶴琴先生的孫女。
到外面去
一鳴很小的時候,只要一聽說到外面去,馬上就高興得笑逐顏開、手舞足蹈。他喜歡到野外去,喜歡看路上的行人和動物。陳鶴琴同家人每天總忘不了抱他出去看看。
到了一鳴年齡稍大一點,略能了解人事的時候,陳鶴琴常常牽著一鳴的手到街上去散步。凡是一鳴喜歡看的東兩,陳鶴琴就停下腳步陪他看看。比如驢子磨豆,機匠織布,衣莊里賣衣,市場里賣菜,煎油條做燒餅,耍拳頭變把戲等等。看的時候,一鳴有不懂的地方,陳鶴琴就告訴他,使他的知識漸漸豐富起來。
在天氣晴和的日子里,陳鶴琴經常帶一鳴到野外去,讓他抬頭看藍天飛鳥,低頭看草木昆蟲,盡情地玩沙玩水,在曠野里奔跑撒歡。陳鶴琴還教一鳴采集野花、草葉,捕捉蝴蝶昆蟲,搜尋石子貝殼等作為研究標本。
后來,陳鶴琴又帶一鳴去各地旅游寫生。一鳴六歲時就同父親一起攀登過黃山的險峰。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沿途寫生,將祖國山川大海及農人、小販等各種勞動人民的形象,都收到了自己的小小畫板上。
一鳴長大后深有體會地說:“父親讓我們從小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活動、去探索、去學習,從而陶冶了我的性情,啟迪了我的審美觀,孕育了我熱愛大自然,熱愛人民大眾,熱愛祖國的感情,也培養了我創造藝術的才能。”
你們也來為難童做一點事吧!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陳鶴琴的三個女兒(秀霞、秀瑛、秀云)年齡都還很小。陳鶴琴對她們說:你們也來為難童做一點事吧!他把三個女孩帶到嬰兒收容所里去工作。那里的嬰兒都是日機轟炸時受傷和幸存的孤兒,姐妹三個不怕臟和累,整天幫助看護人員給嬰兒喂奶、換藥、清洗……
陳鶴琴在搞難童教育工作時,家里的客廳也成了流浪兒的課堂。架起小黑板,擺上小板凳,他讓三個女兒都來當小先生,教流浪兒識字、唱歌。在父親的教導下,三姐妹和苦孩子交上了朋友,秀云還用自己積攢的零用錢買了小皮球,送給窮孩子玩。
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了解到社會和人民的疾苦,獲得了實際鍛煉,也懂得了父親“人不能只為自己,要為別人服務,要幫助受苦的人”這句話的含義。
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是一本無字的書,活的書,是我們的活教材,活教師。”
他又說:“兒童的世界多么大,有偉大的自然亟待他去發現;有廣博的大社會,亟待他去探討。如四季鮮艷奪目的花草樹木,光怪陸離的蟲魚禽獸,變化莫測的風霜雨雪,奇妙偉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兒童知識的寶庫。又如家庭怎樣組織的,鄉鎮怎樣自治的,社會上的風俗習慣怎樣形成的,國家怎樣富強的,世界怎樣進化的,這一切社會的實際問題,都是兒童的活教材和生活的寶庫。”
他主張父母要帶孩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讓孩童擴大視野,增強經驗,發展豐富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孩子“尊重事實,求真求是”的科學的人生態度。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今天,陳鶴琴的話依然不失為真諦。愿年輕的父母們,都能重視利用身邊的這部無字的書,放手讓孩子們走出家門,投入到大自然大社會的懷抱中去吧,讓他們“睜開眼睛去仔細看看,伸出雙手去縝密地研究”。那兒,有極其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道德學識等待著他們去掌握,還有更多更寶貴的東西等待著他們去發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