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和指導游戲。根據幼兒的實際經驗和興趣,在游戲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導,保持愉快情緒,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幼兒游戲的過程中什么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什么是適當指導,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的實際經驗和興趣呢?我想,觀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關鍵的一環。因此,在角色游戲中,多數時間我是觀察者,觀察幼兒玩的內容,交往的情況,玩中有什么問題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我總結出了一些指導孩子深入開展游戲的不同方法:
一、運用角色胸牌健全游戲規則
角色游戲中,在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性的同時,還必須建立一定的規則,幼兒才能學會控制自我沖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然,規則的提出要符合幼兒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如果幼兒認為規則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們會學會遵守,而如果規則的提出不被幼兒所理解,那他們可能很難接受或拒絕接受。游戲中的自由必須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約束之上的。當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練習并逐步將規則內化成自己行為的一部分時,那他們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會自覺遵守規則。讓幼兒在與角色胸牌的互動中逐步建立和健全規則,是符合幼兒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的,是幼兒能理解和喜歡接受的。
如在一次游戲中,渙渙小朋友想當“理發店”里的“理發師”,當他來到“理發店”時,已經有兩位小朋友掛上了“理發師”的角色胸牌,他就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理發店”,來到了“幼兒園”,做起了“幼兒園”的小朋友,高興地跟著“老師”做游戲。由于角色胸牌的潛在約束性,渙渙小朋友沒有與他人去爭搶“理發師”這一角色,避免了小朋友間的糾紛,遵守了小朋友在游戲過程中形成的規則。
又如“娃娃家”的“爸爸”辰辰來到“銀行”里,對“銀行職員”欣欣說:“今天是娃娃的生日,你到我家去做客吧!”欣欣高興地接受了邀請,可當他一看到自己胸前的角色胸牌時,對“爸爸”說:“等我下了班再來吧,現在我還在上班,如果我走了,別人就領不到錢了!”他馬上退了回來,繼續扮演他的“銀行職員”角色。欣欣小朋友在與角色胸牌互動中,增強了角色意識。
二、用行為影響法,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的生活內容越豐富,游戲內容就越充實、新穎,游戲的水平也就越高。但實際的游戲中幼兒往往提出了游戲的主題和內容,卻又不知如何往下玩,我們以自身為媒介參與幼兒的游戲,以與幼兒同樣的“游戲者”身份進行幼兒的游戲,以引起幼兒模仿,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
例如,“公園”游戲中,一個男孩在用積木搭“大高樓”,但他把小塊積木放下面、大塊積木放上面,因此“大高樓”總也搭不高、“站不穩”。在這種情況下,我坐到他身旁去,也拿一堆積木來搭“大高樓”,一邊搭一邊說:“我把大積木放在下面,小積木放在上面,這樣我的大高樓就搭得高了。”我的參與,傳遞了我對幼兒游戲關注的態度,增進了幼兒游戲的興趣,同時我的行為本身成為幼兒可以參考的范例或榜樣,有益于幼兒掌握游戲技能。
又如,娃娃家的小朋友邀請我去做客,飯菜已擺了一桌子,“爺爺”在掃地,見我一進門,“媽媽”和“孩子”都招呼我坐下吃飯,而掛“爺爺牌”的天宇還在忙。我忙站起來說:“爺爺歲數大了,您先坐這兒吃吧!”我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強他們孝敬老人的意識。看到我這樣尊敬“爺爺”,當“孫女”的梅梅趕緊過來說:“爺爺您辛苦了,我幫你捶捶背吧?!闭f完伸出小手給天宇捶背,天宇樂得眉開眼笑,他也從中意識到了在家應該尊敬長輩的道理。
三、用結果反饋法,讓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游戲中出現過激行為或不安全傾向時,我們就予以指導。如有些幼兒為了爭取游戲、爭演角色、爭奪玩具打起來了,有些幼兒專門干擾別人游戲,破壞別人的玩具,影響了其他幼兒游戲的正常開展,我們就介入阻止并加以協調。
例如,在新開設的“醫院”游戲中,沈鴻才和蔣豐帆為一個聽診器爭搶起來,開始我并未馬上介入,希望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可誰知正處于情緒激動狀態下的兩個孩子誰也不讓誰,竟要大打出手了。我趕快走過去,果斷地將聽診器拿到手里,告訴他們:“你不讓他,他也不讓你,干脆放我這兒吧!”他倆見狀都噘著嘴、搖搖頭,看樣子很后悔。我又故意說:“反正你們老搶也玩不成,放我這兒不是挺好嗎?”沈鴻才說:“我們不搶了?!笔Y豐帆也期盼地看著我。我緩和了一下口氣問:“怎樣才能倆人都玩上,又不打架呢?”兩人相視看了一會兒,沈鴻才說:“我們商量一下,我玩一會兒,他也玩一會兒?!蔽矣肿穯枺骸笆裁唇型嬉粫?”沈鴻才說:“我先給一個病人看病,然后再由他來給病人看病,這樣輪流著玩?!笔Y豐帆也同意這一方法。兩個孩子又玩了起來。由于我的適時介入,不僅解決了矛盾,更重要的是,我用后果反饋法讓孩子們意識到:不輪流、不謙讓所帶來的后果是兩個人都玩不成,從而讓他們理解了輪流、謙讓對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
四、用啟發引導法,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
啟發引導是培養幼兒主動學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旨在通過問題啟發幼兒動手動腦,自己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新的認識和知識經驗。由于孩子年齡小,他們有時雖然發現了問題,卻因能力有限無法自己獨立解決而放棄了探索,這時最需要我們給予指導和幫助。
“娃娃家”游戲是中班幼兒喜歡的角色游戲之一,為了滿足幼兒的要求,在一次游戲中,我們開設了兩個“娃娃家”,在游戲的過程中,“爸爸”姚越濤發現兩個“娃娃家”只有一把“菜刀”,怎么來做飯呢?這一問題困惑著他。于是,他來向我們求助,我告訴他:“我們沒有多余的‘菜刀’了,你自己想想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好嗎?”他爽快地說:“那我自己去做一把吧!”他在“百寶箱”里拿了白紙、剪刀、筆,開始做了起來。過了一會兒,“菜刀”做成了,可是發現“菜刀”太軟,實在沒辦法切菜。他的小眉頭皺得緊緊的,一臉的不高興。我走過去輕聲問:“怎么啦?菜刀不是做成了嗎?”他沮喪地說:“自己做的菜刀不能用!”我拿過“菜刀”贊賞道:“這把菜刀真漂亮,只是太軟了,能不能讓他硬一點呢?”聽了我的話,他的小眼睛一亮,找來硬紙板重新做了起來。終于,一把漂亮滿意的“菜刀”做成了。他高興地又蹦又跳,我們也情不自禁地為他拍起手來。
經過兩次的探索,孩子終于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我們適時地啟發引導不僅是給他們帶來了成功,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態度,這對他們的終身發展都是有利的。
五、用轉移目標法向他們滲透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內容
孩子的游戲是生活經驗的體現,孩子生活中接觸到什么,游戲中就可能玩什么。一天,“娃娃家”中做起了“驅鬼”游戲,我想可能是由于近來電視劇《還珠格格》風靡一時,幼兒在成人的影響下也迷上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媽媽”顧紫懿告訴我:“娃娃病了,我們在驅鬼!”對此我覺得要適當干預,引導幼兒的游戲向積極健康方向發展。于是,我走過去,煞有介事地說:“我覺得你們應該送他去醫院看看,娃娃可能是感冒引起的,我知道醫院有很多技術高超的大夫,咱們去試試吧!”孩子們跟我來到醫院,請“醫生”給“娃娃”量體溫、聽心律,經過一番仔細檢查,“醫生”認真地說:“娃娃得的是重感冒,注意休息,再吃點藥就沒事了!”我還和孩子一起聊起了關于“鬼”的話題,使他們明白世界上根本沒有鬼的存在,如果生病了,應該及時去看醫生。
可見,有老師指導的游戲更能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幼兒由于身心發展的特點,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戲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老師的幫助。老師在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嘗試的前提下,偶爾給予適當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能促進游戲繼續下去,而且能讓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從而真正體驗游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