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表達的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是幼兒運用畫筆將日常所見所聞及美好愿望、美麗想象變成豐富的畫面,從而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對正處于3至6歲年齡段的幼兒來說,要從剛開始的無意識“涂鴉期”過渡到有意的作畫中,往往還需一個逐漸填充、創建、適應的過程。即由“我不會”或亂涂亂抹——我敢畫——我會畫——瞧!我畫的多漂亮!
不言耳喻,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各項活動的動力,只有對活動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其不斷激起更高熱情,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美術活動亦如此,為使他們逐漸成為繪畫的主人。下面我將從以下幾點淺談幼兒對美術興趣的培養。
一、找準基點,打好基礎,產生敢畫愿望。
對于初學繪畫的幼兒,無意識做畫已不能滿足自身需要,而不斷隨外界影響及想象空間的增大會激起更高的表現欲望。在這之間,有的孩子就出現了不敢大膽下筆做畫,惟恐畫不好,要么就放不開,每次的畫面都很小,一致沒法圖色。這時成人若再有目的的去要求色彩、線條、形象、構圖等畫面效果,往往只會打消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如:教幼兒學畫“秋天的樹”要表現出樹葉變黃并飄落的情景,幼兒對此真是束手無策,不知從何下筆。整堂課結束,幼兒作業不是白紙一張,就是連他自己也看不懂的亂涂一片。吸取經驗,在以后的選擇設計活動內容方面,切記適合幼兒年齡特點,運用逐漸深入方法,先從最基本的橫、豎線、各種圓形等教起,練習畫格子布、手絹、皮球等圓形組合物。再穿插有趣的情節、游戲等,讓幼兒在百變不離其宗的接受不同事物中輕松掌握基本線條、曲線的畫法技巧。做到每堂課既有新知識的傳授,也有舊知識的鏈接。即人們常說的“溫故而知新”如:在練習組合畫水母、烏龜、熊貓、海龜、恐龍時,總結出它們的共同點,都由一個或兩個以上的近似橢圓形或圓形組合而成,所以在教時,只好采用一環套一環的方法,從最基本的圓形開始,練習各種接近物體,然后,再進行簡單的組合,也許剛開始幼兒不一定畫的那么好,甚至組合不到一塊,但這也是我所預料之中的。尤其是每當此時,我們不能對孩子加以指責、或說畫的不好之類話。只要能給幼兒增進百倍的信心,就算是一句善意的謊言也可以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動力,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畫的認可,讓幼兒在期望中找出感覺、找出不同、產生敢畫愿望,增進下次學習興趣。
二、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年齡特點,提出不同要求。
新大綱指出:“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及年齡特點,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每個班都會有些能力強的孩子,也有些能力弱的孩子。教師怎樣對待這些孩子,決定了些孩子的不同發展水平。同樣一個教學目標,若要實現在每個孩子身上,那就談不上因人而異。我們只有給他一個最近發展區,才能不斷滿足他的內心愿望,達到求知的樂趣。本學期,幼兒美術方面系統練習了圓形及基本線條的組合物。如:太陽、牽牛花、熱帶魚、七星瓢蟲等。也是本學期的教學重點。難點即是事物之間的組合比例、細節畫法等。在具體的教學中,由于受幼兒的發展水平、能力、興趣點不同的影響,幼兒的作品也不可能趨于一體化。這時,只有改變以往“統一教材、統一要求”的局面,對不同幼兒提出不同要求能力弱的,可以隨自己愿望,展開想象,畫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使他們對美術活動不失興趣;能力中等的幼兒,則可使其達到教學目的:能力強的幼兒,提倡美術活動中的創造性思維,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讓充滿豐富、離奇的事物,大膽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所有這一切無形中拓展了孩子的空間思維、豐富了想象力,發揮自主、獨立意識。也許有人會說“這下,老師輕松了,其實提倡了美術作品中的自由創作,并不意味著老師不用去教,而是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抓住了孩子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使每個幼兒在指導中都有所得。
三、遵循幼兒的意愿,迎合他們的興趣。
有人認為:畫畫是幼兒的一種游戲,沒有任何功利,是一種“手和有關材料互動后的軌跡”。特別是低齡幼兒,用筆在紙上涂抹、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亂畫線,完全是受其內在自發動機的驅使,滿足視覺和動作上的需要。幼兒從涂鴉期起,就開始創造一套滿足自我表現需要的符號系統,只要成人不去干擾,他們才會十分自然地運用自己創造的符號系統,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現自我,完成皮亞杰所說的同化作用。如:我班孩子劉小大是個“小畫迷”,整天喜歡畫軍艦、飛機、坦克、保衛祖國的解放軍叔叔等。這不,他又趁休息時忙開了。我想他肯定又在畫航空母艦或戰斗機什么的,于是邊輕輕走過去,出乎預料的是他畫了一幅和以往“戰火紛飛”的風格迥然不同的青山綠水、靜謐優雅的大自然環境,但在我看來美中不足的是:要是再在上空添幾只可愛的小鳥、幾道燦爛的陽光,那將會是一幅完美的《森林春景圖》。可是孩子還是添了一架直生機,使我的擔心會不會畫蛇添足,此時隨著寥寥幾筆一架在大樹上空盤旋的直生機的誕生,早已拋到九霄云外,而我也為沒有阻止他的濃厚興趣而暗自高興。
四、在豐富的想象活動中激發孩子繪畫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卻可以概括和創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孩子的想象力是極其豐富、超乎尋常的。他們的言行無不蘊涵著許許多多的靈感和頓悟,而小心的呵護孩子想象的幼苗、思維的火花,則是我們的職責。尤其對于繪畫活動,它是孩子想象力的以畫面形式的表現,是孩子內心的體現。因此,在平時我多引導幼兒發揮自己的空間思維,利用同一事物的不同分析,充分展開他們想象的翅膀,創造機會讓他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并及時予以鼓勵、表揚課余時間組織幼兒一起聽故事、進行故事續編等等,讓他們在“想說、敢說、愿意說”的氛圍中不斷增進新東西。從而也為畫面內容的豐富性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五、在欣賞、評價活動中激勵孩子、激發興趣。
幼兒美術活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幼兒,使幼兒對美術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力。作為老師,欣賞作品應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兒的個人見解,萬萬不可用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感受去要求幼兒。如在教幼兒繪畫向日葵時,教師的范畫是一棵亭亭玉立、健康向上的果實,而幼兒畫出來的卻是那樣的弱不禁風。此時教師只有聽取孩子的心聲,知道,原來孩子這么畫,是處于一顆憐憫的心,希望生病的向日葵能早日康復,恢復健康向上的樣子。看,多么純潔的孩子,這樣的作品,誰又能知道它蘊藏了如此的用意。所以說教師只有抱著欣賞幼兒的童心、接受幼兒的天真、愛護幼兒的稚嫩的態度,才能真正發揮美術評價的激勵作用,從而促進幼兒運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情感能力。
“實踐出真知、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學期的努力探索,幼兒在美術方面明顯的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一個個敢于表現自我,勇于創新,使美術作品真正的融入了他們的生活,也為他們增添了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