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年伊始,本該躊躇滿志。
聽說美特斯邦威、佰草集、三槍等品牌拿著大把的鈔票在南京路上找不到店鋪了,原有的店鋪都順應“規劃”而不再能續約了。這些品牌在南京路被“請”出局,理由只有一個:南京路要被打造成“國際購物標志性地區”,而這些“老土”與南京路的定位不符,因此,拜拜。取而代之的將是“知名國際品牌”。
知道了這事兒之后,再看每天出現在各大報紙上的“不走尋常路”的美特斯邦威整版整版的廣告,紅彤彤的,喜慶之中多了些壯烈的悲哀。不走尋常路的美特斯邦威,這一次,著實被“國際化戰略”這一“不尋常招數”噎著了。誰讓你們是土生土長的呢?
要說這三大品牌都是做的很不錯的本土品牌,是行業內的佼佼者。本土企業能有他們這樣的創新意識、營銷水平、持續發展能力的并不太多,而這樣的品牌精英是需要被鼓勵、被保護、被愛惜的。中國是個大市場——這個市場被洋品牌所看中,但是別忘了,中國這個大市場首先是中國老百姓的市場、是中國本土企業“天時地利人和”的市場,是這些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在宣揚“自主創新”、“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原本磨刀霍霍的本土企業竟然首先在自己的家里被拋棄了,這的確有點讓人如鯁在喉。看看我們的近鄰韓國,為什么他們的汽車工業、通訊產業能夠快速壯大并搶占國際市場成為知名國際品牌?看看那里滿大街奔馳的都是現代和KIA的汽車、看看人手里都是SAMSUNG的手機,或許可以明白一二。這當然不是韓國汽車和通訊工具崛起的唯一原因,我想提醒的是:首先自己得愛自己,自己得拉自己一把。
還有一個概念,葉茂中這廝有些糊涂,什么叫“國際購物標志性地區”?或者退一步,到底什么是“國際化”?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腦子里自問自答地給了個可能要被某些人打屁股的答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龍應臺曾質疑國內的古跡被毀、街道改造、建筑風格,說,難道美國人和法國人就想到中國來看看不倫不類的另一個紐約或者巴黎?我看,這商業街也可如此拷問。
設想,整條南京路,都是Tiffany、Chanel、LV、Gucci的天下,誰來消費?法國人民到了這里恍如置身于香榭麗舍大道,美國人民到了這里感覺分明就是在第五街,英國人覺得這里有牛津大街的味道……這些洋人會在這里購物么?車馬勞頓的,還有很高的關稅,他們才不會這么傻。那么中國人呢?南京東路的洋品牌一直為“有價無市”“有人流無財流”頭疼,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行人一直沒有為商家帶來期待中的營業收入,這里的人均消費額低得讓人頗為心寒,相反倒是中國本土品牌的銷售業績很好。那么,“國際化”了的南京路就有市了么?有多少中國人民可以在這里瀟灑地消費上萬元的大衣、幾千元的球鞋,還有每毫升折合三五百塊錢的香水?
問題不在于南京路上商品的高檔與否、國際化與否,問題在于中國百姓的購買力。
那么,想讓誰發財、想讓誰發展呢?
退一步講,假設國際一線品牌會讓南京路營業額直線上升,政府稅收也水漲船高,那么我們的民族品牌又走到哪里去?為什么他們在自己的家里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地在黃金商圈中獲取企業做大做強的資本。再退一步講,香榭麗舍、第五街上是不是就沒有法國品牌、美國品牌了呢?我們不是要奉行政府保護主義,只是希望這樣一個開放的、前沿的品牌陣地能夠按“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辦事。關注本土品牌,關注中國企業,提供最起碼的公平的競爭平臺是我們該有的態度,一味崇洋媚外很可悲。我們希望中國本土品牌能夠成長,能夠成為中國消費者自己的最愛。在全球化的競技臺上取得名次。敬一丹說得好:“如果劉翔不參加奧運會怎么能取得世界冠軍?”所以淮海路的管理者是否應該思考一下,你們給中國的品牌提供參加比賽的機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