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縉是明代文學家,生而秀異,聰慧絕倫,六七歲便能吟詩作對,一時傳為神童。在他7歲時,有人手拿父親的畫像慕名找上門來,要他在畫像上題詩。解縉欣然應允。
二
然而,他從別人口中得知,畫中人是鄰縣的鄉紳,平日橫行霸道,欺壓鄉民,魚肉百姓,是一個十足的壞家伙。解縉對這種人向來恨之入骨。他本不想題詩了,可轉念一想,又有了主意。
三
第二天,求詩人準時來取畫稿。他滿臉堆笑,可當看到畫上的題詩時,臉色突變,拿畫的手不住地顫抖。原來解縉在上面寫的是:圖畫禽獸。父親被人罵作禽獸,還有不氣的道理!
四
此人正要發作,解縉指著畫像說道:“我的詩還沒寫完,這四字是每句詩的第一個字。”說罷,從桌上提起筆,續成一詩:
圖公之像,畫公之形。
禽中這鳳,獸中之麟。
五
來人見解縉把父親比作鳳凰和麒麟,頓時回嗔轉喜,高高興興地付了潤資,把畫像取走了。
其實,他不知道解縉寫的是一首“藏頭詩”。
“藏頭詩”就是將所要表達的詞句,分字置于每句詩的開頭,整體上看 是一首詩,但是把每句詩開頭的字連起來是另外一層意思。解縉題寫的四句詩,貌似說好話,因為是藏頭詩,實質上把鄉紳罵了個痛快淋漓。盡管解縉續寫時說得很明確,但可惜鄉紳的兒子肚里墨水不多,始終領會不了,最后白白地給解縉戲弄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