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喜歡寫作文嗎?
其實這個問題呀,不需要你親口回答。我只要看看你寫的大多數作文是老師、家長布置的呢,還是你自己要寫的,就可以知道答案啦。
寫作文不應該是完成老師或家長布置的任務,而應該是你用語言來表達你的想法,和別人進行交流的一種方法。當你養(yǎng)成了用文字來表達想法的習慣后,你就能從中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了。請讀讀下面這篇小文章:
大人總是羨慕我們小孩無憂無慮,唉!其實當個小孩不容易。
小孩永遠被大人看不起。小孩說的話,大人可以不聽。而大人說的話,小孩不得不聽。一旦小孩做錯了事,大人就會把這件事一直掛在他們的嘴邊,說個沒完沒了,讓小孩以為犯了天大的錯,頭也抬不起來。而如果小孩看見大人做錯了事,向他們提出意見時,大人卻說:“去、去、去!小孩懂什么呀?”在很多事上,小孩都只好“讓讓”大人。
小孩有無數的心里話,卻不敢大膽地告訴大人。因為小孩害怕:萬一大人聽后把臉一繃,那他就要迎來一場“暴風雨”了。
小孩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煩惱呢?當個小孩,就要有這么多煩惱嗎?唉,當個小孩真是不容易!
讀了這段文字以后,你一定能看出這不是老師或家長布置給孩子的任務,而是孩子用語言在表達著他的心聲。作文正是讓你把想說的話用文字寫出來,讓別人(或更多的人)能知道你內心的想法。
其實,每個小朋友都能寫好作文,只要先養(yǎng)成“動筆”的好習慣。比如:看到了新鮮事,你有沒有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受了委屈,與其悶在心里,不如寫下來,既能舒緩壓力,又能給別人一個幫你分憂的機會。旅游回來后,感受一定很多,為什么不寫下來給同學們看呢?同學們看了,也像去旅游了一次。
像這樣隨時寫、經常寫,慢慢地,文章寫得多了,而且又都是自己要寫的,還怕寫不好嗎?再來看看一個小朋友的日記:
以前中午,書包可以背回家,可是現在,書包不能背回家了,我只能用手拿著作業(yè)本回家。幾天下來,我的手都酸了。這樣下去可不行!我得想個辦法。我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了一個主意。
早上上學的時候,我多帶了一只袋子。中午放學的時候,我把作業(yè)本放進袋子里,然后拎著袋子回家。可又有一件事讓我傷透了腦筋,那就是袋子常常要破。
今天中午放學,我拎著袋子回家時,袋子又破了,作業(yè)本掉在了地上。我邊拾作業(yè)本邊想:真希望有一天,老師走進教室對我們說:從明天中午開始,你們可以把書包背回家了!
像這個小朋友一樣,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在日記里,也是一種提高寫作水平的好辦法。作文除了要寫得語句通順以外,還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過,只有在你自己愿意寫的作文中,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不是嗎?所以說,千萬不要把作文看成是為了完成老師或家長布置的作業(yè)哦!
德國一年級小學生到學校注冊時,會領到一冊環(huán)保記事本。記事本的封面一片翠綠,上面有森林、草地和田野,就像在德國高速公路兩旁常見的風景一樣。每天,小學生回家后就向父母口述自己一天的學習生活,父母很有興趣地聽著,并把孩子的口述記錄下來。有這樣一份記錄:
周一:我為瀕臨滅絕的灰鶴捐了1馬克的零花錢。
周二:我睡覺時忘了關燈,浪費了大量的電,真不應該。
周三:上畫圖課時,我連撕了三張白紙。老師說,造紙要消耗木材和大量的水。我感到慚愧。
周四:我發(fā)現媽媽只為了洗兩件內衣就開動洗衣機,太浪費水電了,就向媽媽提了出來。媽媽接受了我的建議,等衣服積多了再洗。
周五:哥哥得知開賽車會增加廢氣的排放,就想出了彌補的辦法——每年多種20棵樹。
周六:爸爸去超市購物時準備自己開車去,后來聽了我的話才改乘了公交車,既節(jié)約了汽油,又減少了汽車廢氣的排放。
周日:我丟垃圾時發(fā)現垃圾沒有分類,于是不顧臭氣把垃圾分類后才丟入垃圾桶。
相信這個小朋友在學會寫字后,就會自己寫好這冊環(huán)保記事本的,因為他在口頭表達中講述的都是發(fā)生在他自己身邊的事和他自己的想法,這些正是書面表達中的內容。
小朋友,不要討厭寫作,請改變對寫作的態(tài)度,你一定會慢慢愛上寫作!最后,讓我們讀一讀當代著名作家蘇童的話吧——
作家一般走上寫作道路首先是興趣。從本質上來說,這興趣是表達的興趣。它是一種最自由的表達,一方面滿足了我內心的擴張,另一方面滿足了我表達的欲望。我之所以喜歡寫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