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背著畫夾,拎著畫箱外出風景寫生的畫家越來越不多見了,缺乏歐洲藝術家那種面對自然時的誠摯態度,缺乏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這大概是由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視覺方式等多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都市里快節奏生活,影響到藝術家對藝術追求的態度,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數碼影像產品進入千家萬戶。我們的藝術家們能很方便快捷地捕捉到如意的風景資料,在畫室里閉門造車。創作出作品。這些關在屋里創作的風景畫在色彩表現中卻失去了對大自然的尊重。失去了大自然應有的生命力。
古代畫家就提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構造了我國傳統繪畫的崇高境界。同時也揭示了大自然寫生與藝術創作的關系。聞立鵬先生指出:親臨其境的寫生,正是這一過程最原始、最質樸、最生動、最鮮活、最具體的體現,這是把真切的視覺感受、心理感受,藝化為形體、色彩、意象,物化為畫面的創造性思維過程。風景寫生體現了畫家的藝術技巧和藝術修養,蘊涵著畫家的激情和美學理想。法國19世紀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柯羅主張風景創作:“必須到田野里去,博物館在森林里,”他的作品描繪暮色中的牧人和畜群,表現在柔和的暮靄中緩緩前行的牲口。畫面中充滿光線和陰影的林間空地,展現了田間辛勤勞動的農民,體現出田園氣息和悠遠意境,令世界藝術家為其驚嘆不已。柯羅對景寫生的主張和藝術實踐對后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啟示。
自從走上教育工作崗位之后,繁忙的教學工作讓我很難抽出時間外出寫生。偶爾利用假日時間,拎著畫箱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力量,像虔誠的信徒一樣投入到藝術創作的懷抱中去:樸實憨厚的勞動者耕耘于田間,遠山、近水、村落、木橋,猶如桃花源般的仙境,觸動著我狂熱的心靈。拿起手中的畫筆,思維飛快馳騁,激發本我的真情和自然強烈而深刻的感受。風景寫生能鍛煉人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面對美麗的大自然,由此引起人對自然情感的對應,并升華為精神的交融。對景寫生借景抒情、借物言志、釋懷心聲,訴說著對人生的理解和詮釋,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藝術家對某一特征地域的風景不間斷地描繪還可能蘊藏著畫家們難以割舍的特殊情感寄托,由于風景畫最能準確地反映作者的藝術追求及風格特征,最容易通過風景畫解讀畫家的內心情感及感情寄托。如17世紀荷蘭風景畫家雅魯伊斯達爾,大量描繪家鄉作品,深深地眷戀著自己的故鄉,悠遠又單純的繪畫意境永遠對畫家有著深刻的吸引力,借景抒情,把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描繪得令人神往。
藝術創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對自然外在符號的描繪不是藝術的最終目的,而是對符號掩蓋下的揭示,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內心體悟。風景畫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畫家的個性與內心感受,是對自然的理解與升華,是日積月累的生活沉淀。激發了畫家對生活和自然美的體驗。風景寫生應該是創作。是“山川渾厚,草木華滋”。應把大自然景色引申到人文精神。應視大自然為生命,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要把自己的心智和感情流露于作品中,創作出融合主題思想感情,充滿生命活力,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畫面。
讓我們在大自然的熏陶之中,在生活實踐中收集創作素材,以誠摯火熱的筆書寫屬于自己的藝術生命,贊美自然與天地萬物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