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啊,搖籃》這部影片嗎?如果看過的話。你一定不會忘記那所在馬背上四處奔走的抗日小學,一定會被在硝煙彌漫的戰火中,一群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孩子,在老師帶領下讀書、寫字、唱歌的情景所感動。60年前,無錫五愛小學就是這樣一所“馬背學校”。直至1953年,才在無錫市繁華的五愛廣場旁安置下來,由華東局領導定名為“五愛小學”。
五愛,一部凝重的書。五愛小學的前身是雪楓干部子弟學校和華東干部子弟學校,誕生在抗日烽火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師生顛沛流離、歷盡滄桑。“白天敵機頭頂伴,夜深行軍路為床;間歇時間把書念,藍天大地作課堂”便是當時學校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果說我們的共和國史是歷史長河中一部輝煌的巨著,五愛小學的發展史就是這部巨著中動人的一頁。讓我們的下一代讀好這部教科書,既是歷史的使命,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為此,“與歷史牽手、和五愛同行”是五愛小學常年開展的德育主題。《用生命護糧》、《血染的黨旗》、《一本珍貴的教科書》、《紅星照我去戰斗》……一個個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校史故事,為學生樹立可親、可信、可敬、可學的榜樣:一面血跡斑斑、彈痕累累的黨旗、一幅“五千里小長征”行軍圖、一本布滿歷史年輪的“行軍讀本”——校史室里“三件寶”,教育、激勵了幾代人;“五老”講師團、“五愛教育日”、“入學第一課”……這一個個長期堅持、行之有效的“五愛”傳統教育活動,猶如火把,恰似紅線,點燃理想、塑造靈魂、孕育希望。“講傳統、樹理想、學五愛、見行動”不再是掛在嘴上漂亮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們的母校是一部厚重的教科書,它的每一頁、每一句都在告訴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做人。讓我們今天以母校為榮,讓母校明天以我們為榮吧!”考入清華大學的小張同學回校時,在升旗儀式上所作的國旗下講話中如是說。
五愛,一片晶瑩的綠。五愛是一片廣袤、透亮的綠。近10多年來五愛小學的師生始終在“和諧教育”這塊芳草地上耕耘著、探索著、反思著。從當初的一無所知到今天的初成體系,從開始的一張白紙到現在《和諧的生命世界——和諧教育探索與實踐》一書的正式出版、發行,一塊塊金牌、一本本獲獎證書,為了基礎教育園地中的那片綠,五愛小學師生付出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和辛勤汗水。現在學校已初步形成了全面發展、和諧育人的“三大關系”和“四大教育活動系列”,形成“和諧教學”的三大模式和“一線帶兩翼”的辦學格局。五愛小學的老師真情地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給學生帶來一種安全的、寬松的、支持的精神文化情境,并帶領學生一起創造、發展和諧的生命。他們始終認為,這樣的工作是高尚的,值得堅持追求的,不管前面的道路還有多長。
五愛,一面心中的旗。五愛,是一面勝利的旗,它每時每刻都在引領著五愛小學過坎爬坡、攀崖越嶺。省實驗小學、省模范學校、省文明單位、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市堡壘黨支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見證了“五愛人”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我。五愛,是一面光榮的旗,在五愛精神的滋潤下,一茬又一茬的五愛新人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少先隊員華鍇琳。見義智為、勇斗歹徒。協助公安機關擒住了兩名江洋大盜。從而破獲了一串重案要案,為國家、為人民挽回了巨大的損失,受到省、市領導的接見、獎勵,譜寫了一曲“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他人”的壯麗頌歌;許多同學在全國、全省頻頻得獎,一大批全國級的“好少年”、“好兒童”、“小作家”、“小書法家”、“小畫家”、“故事大王”、“節目主持人”和“制作小能手”成為五愛校園耀眼的新星。學生的陶藝作品獲“全國首屆中小學陶藝大賽”特等獎,學校獲教育部“成就未來”學術獎。近年來,學生的陶藝作品四次分赴北京、廣東、湖南三地巡回展出。學生方奕翀創作的《二泉映月》獲全國中小學創新作品大賽金獎。五愛,是五愛小學師生心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在他們心中,五愛是一種品牌、一種信念、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在這面旗幟的感召下,教師們自覺地塑師德、鑄師魂、練師能,在急、難、危、重的工作面前個個挺身而出,搶挑重擔。學校美術、數學教研組分別被市教育局命名為市首批“優秀教研組”,數學教師群體還被市命名為市“五一示范崗”,名特優教師已占全校120多名教師的1/3,20多位黨員人人成為學校的“臺柱子”、“先鋒崗”。要問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五愛”這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