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已成共識,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新的解讀和定位,要倡導新型的教師文化。教師發展學校是實現教師文化重建的一個很好的組織形式和發展載體。
關鍵詞:教師發展學校重建教師文化
教師發展學校(簡稱PDS學校)是在原學校建制內由大學和中小學合作建立的旨在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功能性學校。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的中小學校運行機制,被認為是美國促進教師專業化、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大舉措。當前中小學建設教師發展學校,只能是對這一先進理念的借鑒,就我校而言,圍繞“敬業、愛生、樂學、善教”教師文化建設要求,在與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共建的教師發展學校中。以教師發展為中心重新調整隊伍建設工作,拓展了教師發展學校在中小學師資建設方面的功能,有效地實現師資的常規性管理向深層次管理轉變,并形成教師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推進了學校教師文化的建構與再造。
一、體認學員角色,完善學習體系,追求終身學習文化理念。
在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學習”是現代人的基本素質要求。我校教師發展學校是順應學校辦學發展及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創辦的有獨特個性的教師發展學校。教師發展學校下設四個部。即學科研修部、校本課程開發部、班主任專業發展部和綜合素質發展部,每周開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自主確定發展方向,參加學習和培訓。教師“教”之外的第二要事“學”被排上日程,每班人員相對固定,采用學分制,凡修滿規定研修課程、經考核合格者,由教師發展學校頒發結業證書。這樣,教師的學員身份得以確認,教師的培訓工作得以常態化、制度化。優化了教師學習管理。
在教師發展學校的課程設置上,我們根據學校現有條件和基礎,設置集群模塊式課程來克服傳統的、非整體設計的教師培訓課程不能顧及教師的個性化和校本化需求的不足,來實現對教師教育行為有針對性、系統性的改進。主要有理論學習、教學實踐、校本開發、課題研究、個性發展幾個塊面,教師發展學校四個部實行部長負責制,各部有計劃、有層次、有步驟展開培訓。例如,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采取分基礎班、提高班的辦法,基礎班主要是針對中老年教師,側重于基礎知識,主要是會運用WORD及EXCEL,進行普通的編輯、文字處理、網上信息的瀏覽等;提高班主要針對有一定信息技術基礎的青年教師,進行FLASH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這樣的內容安排更切合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體現分層要求、分層發展。
基于傳統的教師文化封閉性、保守性對學習和變革存有排斥的特點,我們還非常注重觀念的引領,把“日日學習,天天進步”作為教師發展學校的精神綱領,通過成立以學校骨干教師為主體的講師團,指導教師制定適合個人發展的學習和發展規劃等,體認和強化教師的參與意識、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發展學校依托高校,聘請專家、教授進行大板塊的理論培訓和跟蹤指導,專家、教授這支力量的積極介入有效避免了學校內部培訓的低水平重復,對于教學實踐水平的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發展學校力圖為每一位教師搭建成長的平臺,是教師不斷學習、自主發展的地方。
二、開展專題研討,探究現實情境和校本價值,促進專業成長。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師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教師應當扮演著教學、研究、學習三者角色,應當追求教學、研究、學習“同期互動”。教師發展學校有利于營造研究反思的學術文化氛圍,有利于開展具有現實情境和校本價值的“同期互動”活動和形成教師教、學、研合一的專業工作方式。
我校教師發展學校整合學校各類資源,從問題來源到目標達成均努力體現“以校為本”的思想。基于學校自身的特點以及現實情境的問題解決,我們確立“生本理念下文本開放性的教學實踐研究”的專項課題,旨在從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出發,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積極地“用”教材,而不單純地“教”教材,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好文本資源,積極地將文本與學生的生活世界聯系起來,引領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建構知識,獲得最佳發展。學科研修部借此為教師提供一個在實踐中學習、研究、反思的平臺和過程,使培訓與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工作緊密相連。校本課程開發部把禮儀作為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分為“儀表禮儀”、“公共場所禮儀”、“校園禮儀”、“交往禮儀”“餐飲禮儀”“通訊禮儀”、“親情禮儀”以及“日常禮貌用語”等若干個單元,分低中高三段,形成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結構體系,每課內容有“生活場景展示”、“辯一辯,議一議”、“學學做做”、“記一記”等板塊,還自編少兒形體訓練操,具有鮮明的校本特色。班主任專業發展部針對班主任工作中重經驗輕理論、班級管理低水平徘徊的現狀,通過班集體建設基本理論、班集體心理教育、班級德育與班級經營等培訓培養班主任教師完備的班級教育管理能力。
教師發展學校作為一種借助高校教師力量、以學校培訓為主陣地、將教師教育活動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起來的培訓模式,能夠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訓資源,充分調動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驅力,對于學校的特色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真實的教育環境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豐厚土壤,教師發展學校是教師研究、提升、成長的地方。
三、關注生存狀態,在自主發展和多向互動中提升綜合素質。
說起教育,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沉重的使命、責任和奉獻,會把教師形象定格為富有犧牲精神的春蠶、蠟燭和人梯,誠然這些比喻寄托著美好。但也折射出幾分無奈。教師是人,是具有鮮活生命的人,是需要關懷、學習、提升的為人師的人。因此,我校的教師發展學校不僅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還非常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創造性地在教師發展學校的課程中開設了教師文化實踐活動。
我們注重引領教師自主關注,享受教育。通過請專家開展心理輔導,引導教師積極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克服職業倦怠,做好心理調適,做到與自身和諧,與職業和諧,與學生和諧,與同事和諧。通過開辦“我身邊的教育故事”網上教育敘事活動,引領教師體驗教育之樂。在生活和工作細節中提升教育智慧,在不斷交流激勵中提升教師幸福指數和生命質量。
我們把豐富教師生活、健康教師身心、發展教師興趣特長的實踐活動也納入了教師發展學校管理。教師的文化實踐活動主要有,組織開展閱讀活動,舉辦書畫欣賞、文學欣賞等人文知識系列講座,教師韻律操訓練。帶領教師參觀上海科技館、乘磁懸浮列車感受現代都市的科技魅力,等等,通過這些提升教師的文化品位。讓健康、高雅的文化氣息感染教師。我們力圖在多向互動、自主開發中實現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師發展學校是教師發展個性特長、培養高雅情趣的地方。
四、打造主流文化,培養合作、服務的專業情意和文化心態。
經過多年的積淀,教師群體敬業、愛生,形成了較好的主流文化,但即使是教師主流文化,在學生觀、教學觀、人際觀等方面也有很多滯后的情形,這些傳統的教師文化有礙于教師將現代教育理念轉化為先進的教育行為。因此。我校的教師發展學校還非常注重發展教師合作、服務的專業情意。
我們強調從以往關注教師的個人發展,轉向關注教師之間的合作文化。在教研組建設上,加強集體備課,完善集體備課中的經驗分享;推行級部管理,采取捆綁式的評價方式。用外力來促進教師間的合作;加強師徒結對工作,加強在校本課程建設中的合作。建設教師合作文化。目的在于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形成教師教育教學共同體。我們引導教師重新理解學校和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關系,認識到教師教書育人的神圣性不減。但以教師自我為中心、高高在上的傳統觀念要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尊重兒童,了解童心,建立起新型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心靈和情感的對接,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全心全意教書育人。
我們還認為,形象細節是教師內心精神面貌的外化,也是教師文化建設的要求之一。而對于一些不盡如人意的邊緣現象。靠行政的力量去糾正往往難以奏效,因此,我們通過營造辦公室文化來改善教師的行為文化。我們有著把先進的思想觀念轉化為教師的具體好習慣要求:微笑著迎接每一天,應答學生的問候,等學生把話講完,等等,促進教師的自我約束、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我們的教師發展學校是一個約束、規范、引導教師的文化場。
良好的教師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對于優化師資隊伍建設發揮著重大作用;教師發展學校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新型的教師文化。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策略,通過建設教師發展學校,重建學校教師文化,可以實現追求個人與學校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