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讓人牙齒癢癢的李曉啊,真叫我這個新上任的班主任不省心!這不,又有任課老師來“反映”他了——上課半天了才松垮垮地進教室,一整節課又是插話又是說笑,擾得四鄰不安不說,還公然在作業本上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李小狼”……
“反映”過他李曉的可不僅僅是任課老師,你瞧吧。學校食堂的師傅啦,打掃衛生的大爺啦,包括隔壁班級的學生啦,各色人等都與他“交情不淺”,一旦有人找到我這個班主任這兒來,我就知道準沒好事兒!
真搞不懂,他是怎么回事——他好像特別喜歡和老師頂撞。故意違反班紀班規,把課堂秩序攪亂仿佛是他的一件“樂事”,起個“壞頭”好像能給他帶來無比的快意和滿足。你瞧。跟他談話吧,他認錯,認錯之后吧又不改,之后再犯錯,再認錯……唉,老天!無限循環何時了?
偶然的機會。一篇名為《孩子為何“人來瘋”》的短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心理專家說。幼兒常有“人來瘋”的表現,家里來了客人,他們會格外地“壞”一些、“嬌”一些、“混”一些,家長不明就里,要么斥責、要么礙于面子遷就。其實。孩子之所以有這種“人來瘋”的表現。主要是因為他們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他們不喜歡外人成為家庭的“主角”。他們想成為父母每時每刻的“焦點”。有經驗的父母應提前給孩子安排些“重要任務”。讓他當個“小主人”“小招待員”什么的。讓他能有“事”干。
看到這兒,我忽然地想到——他,“李小狼”,該不就是“人來瘋”吧?
經過有意識的觀察和了解。幾天后,我正式地確診他為“校園式人來瘋”,經仔細排查,班里如此癥狀的還有幾人,不過癥狀有輕有重而已,“病因”大致相同——家庭比較復雜。父母極少關注,學習相對困難。平時十分好動。細想起來,他們的種種“表現”也只為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而已。畢竟是小孩子,在家庭和課堂怎么都成為不了“焦點”的他們,只能用另外的一種方式顯示自己的“存在”啊!他們渴望有人“注意”,渴望能當一回“主角”,哪怕是“壞角”“丑角”!深想下去,我不禁汗顏——自己的學生竟這樣扭曲地成長著!我對自己說,一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和這幾個孩子的爹媽取得聯系,爭取引起他們的重視并得到他們的支持。經我幾番家訪,效果還好,幾位父母均表示愧對孩子并愿意改變態度,另外,還有一個父母不在身邊的。看來只能靠我多花些心思了。
第二步,聯絡其他任課老師,說明情況后達成一致共識——盡量多“注意”他們,多給他們一些“展示機會”。并盡快幫助他們獲得“成績”,還將隨時地宣傳他們的“進步”。當然,很重要的一點,一旦他們“癥狀”有反復,一定要對癥下藥,切忌打擊,以免前功盡棄。約定已畢,眾位便分頭行動。多日后再聚,果然交口嘆好。在各自行動的同時,老師們還經常交流“戰術”,且戰且研。如此半年有余,匯總起來,經驗已是一套一套的,什么“激將法”啦。什么“誘導法”啦,什么“親密接觸法”啦,嘿,那真是各人有各人的招,而且不同的人還得用不同的招。是啊,學生可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摸不準脾氣你就搭不準他的脈呀!
如今,“李小狼”們已然能夠關心班級、體諒老師,也能夠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參與學習,偶有“事故”,接受意見后也能逐步改過,尤其是特別喜歡和老師聊天嬉鬧,這不,一下課李曉就喜歡搶著替我抱書本。邊走還邊問:“老師你說我這節課表現咋樣?”我總忍不住想逗逗他:“表現嘛,還行。不過,我說你這頭發可該剃剃了,要不,可真像只李小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