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課堂,您遇到過下面的情景嗎?
鏡頭一:公開課上,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老師準備了很多小獎品,在教學過程中一一發給了同學們,拿到獎品的同學在其他同學羨慕的眼光中興奮不已。下課鈴響了,老師大聲對同學們說:“請剛才拿到獎品的同學把獎品還給老師,老師下節課還要用。”
鏡頭二:語文課上。老師眉飛色舞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學校的紅領巾電視臺要招聘小記者了。今天,每位同學可以寫一件你在校園中看到的讓你最感動的事,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寫,表現出你的觀察力和寫作水平,爭取成為紅領巾電視臺的小記者,好嗎?”老師說完,同學們紛紛拿出紙筆埋頭寫了起來。可有個孩子卻滿臉不情愿地說:“學校紅領巾電視臺根本就不招聘小記者,又是騙我們寫作文……”
鏡頭三:這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課,主題是“父母離婚我們該怎么辦?”老師為了引出教學的主題,對一個同學說:“你的父母已經離婚了,你能不能說說他們是為什么離婚的?當時你的心情怎樣?后來是怎么調整自己的?”在同學們好奇的目光中,這個同學臉漲得通紅,半天沒有說出一句話來
鏡頭四:隨著學校開學,老師們在計劃一項令孩子們歡欣鼓舞的科學行動——培育蝴蝶。教師們通常會購買一套用于課堂教學的蝴蝶箱,包括說明書和一個裝有3到6條幼蟲和食物的網眼箱。利用這個蝴蝶箱,老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種基本的生物現象:毛毛蟲化身為美麗的蝴蝶夫人。然后,這些蝴蝶會被放飛到周邊的田野里,在那里度過一生。學生由此知道,蛻變是多么神奇,幼蟲變化成另一種形態有多么偉大。
陶行知曾經說: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有道德的生活”對人的德性生成具有正面的意義;“不道德的生活”則對人的德性生成具有負面作用。課堂生活是孩子整個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的道德性,對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更具有直接、持久和經常性的作用,可在孩子日常的課堂生活中,卻存在著很多不道德的因素。上述鏡頭中的情景,就代表了目前我們課堂生活中3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不道德行為:
類型一:教師在課堂中存在著不道德的行為表現
已經發給學生的獎品,因為自己的需要而收回,這樣的行為顯然有悖于我們平時教給學生的為人基準,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如課堂上接打手機、對學生進行體罰、諷刺挖苦等,這些在課堂生活中存在的顯性的不道德言行,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和表現影響最大、也最直接。
類型二:教師用不道德的方式實施教學
鏡頭二中的老師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煞費苦心地創設了一種情境,這種欺騙也許是善意的,可當學生對老師失去了信任,對整個課堂生活失去了信任,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誠實守信的道德要求又如何去實現呢?即使那些沒有提出異議的學生寫出了作文。試問我們的課堂目標就真的達成了嗎?而鏡頭三中的老師同樣也是用了一種不道德的方式在實施課堂教學。聯系學生生活引發教學話題本身是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可當這個話題牽涉到學生的隱私或是會傷害學生的心靈時,教師就不能一味地只顧及自己的教學需要。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類似于這樣用不道德的方式實施課堂教學的現象還有很多,如無法兌現的課堂延伸活動(“我們在班隊活動課上再交流大家的倡議書”,實際上老師借班上課,根本無法組織這樣的班隊活動)、不顧學生的意愿指定他們在課堂中扮演某種角色、不允許學生發表與老師預設不同的見解等等,這些教學行為存在的道德問題也許是隱性的,但同樣也是不可忽視的。
類型三:教師本身的修養和道德敏感性亟待提高
對鏡頭四很多老師可能無法一下子意識到其中的不道德因素,因為如果我們僅僅從教學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課堂科學活動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它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道德意義,如珍視生命、發展生命等等。
但昆蟲學家和蝴蝶保護組織卻認為,這種行為造成了一種隱患——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的隱患。蝴蝶箱里的蝴蝶幼蟲通常不是來自本地,一般來說,這些在農場中養殖的蝴蝶可能攜帶一些罕見的病原體。把孵化出來的蝴蝶放飛到學校周圍的田野里,實際上就是把來自外地的蝴蝶放飛到本地來,這樣不同品種間蝴蝶的雜交會導致那些習慣了當地環境的地方性物種出現基因變異,并改變它們的遷徙習慣。還有一種擔憂是,放飛的蝴蝶會與當地蝴蝶爭奪食物。而養育這些蝴蝶的后代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蝴蝶幼蟲以薊類植物為食,這些植物既包括可惡的入侵野草,也包括一些瀕危物種。因此,這些盲目放飛的蝴蝶會導致對當地物種的入侵。給當地動植物群帶來生態學的危害,需花費大量金錢來治理。因此,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那么要進行這樣的教學活動應該怎么做呢?
把蝴蝶殺死。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到知識,那么這就是他們要學習的知識之一:我們應當為自己可能給世界造成的災難負責。因此。當蝴蝶脫繭而出時,馬上把它們放進冰柜里。告訴孩子們,保護環境并不那么容易,我們為世界帶來一個生命,就必須為此負責。如果這樣做太有悖于我們的傳統。那么。聰明的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去捕捉當地的野生毛毛蟲。把它們養大,當蝴蝶出生時再把它們放飛。這才是真正科學而又道德的一課。
如此看來,如果老師不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和道德水平,這樣的教學行為背后的不道德因素其實是很難察覺的。所以,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道德的敏感性,這樣才能避免在課堂生活中由于“無心”或“無知”而出現不道德的教學行為。
真正的道德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長。兒童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可是有多少老師能夠意識到江蘇教育課堂生活中不道德的因素對孩子道德品質的發展所帶來的傷害呢?以上三種類型的課堂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層次是由淺入深的。如果說在課堂上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盡量避免或不出現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表現,大多數老師可以做到,那么避免使用不道德的方式實施課堂教學就需要教師具備新的教育理念,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的有關知識,而最后一個層次的不道德問題,即對自己教學行為道德性的認定就需要教師具有更加全面和開闊的知識積淀、教學視野、道德素養和敏感性,是對教師更高意義的挑戰。因此,關注課堂生活中存在的不道德現象,把道德教育真正融入日常課堂生活,讓道德教育彌漫在學生的所有生活之中,做到道德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人不管,應當成為每一個老師和德育工作者不可推脫的責任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