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為,小學生的習作教學,關鍵要扣住一個“化”字,就是將習作教學“融化”在兒童生態之中,即兒童的生存、兒童的生活、兒童的生命之中。這些應當成為小學生習作教學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取向。
之一,化習作于兒童的閱讀
將習作有機地融入孩子的課外閱讀中,以讀促寫,以寫引讀,不僅對孩子的閱讀過程進行了有效的引領,還加深了孩子對作品內涵的領悟,此時的習作成為連結孩子心靈與作品靈魂的橋梁,這是對傳統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讀寫結合”教學規律的再發展。
“續”寫,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一篇小說,從開頭到結尾,都是作者一個人在講故事。有的故事結局是大家內心期待的,還有些結局卻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甚至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們引導學生乘著小說的文字繼續飛翔,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結尾。例如李凱衛同學讀了E·B·懷特的小說《夏洛的網》,覺得不過癮,重新創作了小說的結尾——《當蜘蛛們學會了“寫”字……》。
“補”寫,使故事中有“我”的創造。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去召喚學生思考、想象,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來“補白”。例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關于瘋女秀貞和妞兒的悲劇,是通過宋媽和英子媽小聲交談流露的,寫得非常含蓄。唐泱泱同學讀到這部分,覺得被火車壓死的不一定是秀貞和妞兒。因為秀貞和妞兒的命運已經夠慘的了,母女剛剛相認,結局不應該是這樣的,于是,她在后面的章節中補寫了《秀貞妞兒回來了》。
“串”寫,使故事中有“我”的活動。讀了一本愛不釋手的童話、小說,學生會身臨其境:當主人公高興時,就想“走”進故事,和他們熱烈擁抱,分享喜悅:當主人公遭遇到不測時,就想立即“跳”進故事中,為他們排憂解難;當主人公受到磨難,就想“飛”進故事中。對書中的壞人進行斥責,不惜展開殊死搏斗。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融進故事,成為當中的一個人物。羅曉佳同學讀了曹文軒的《青銅葵花》后,特別喜歡書中的“葵花”,在葵花獨自一人去江南摘銀杏的途中,她走進了故事,寫下了《江南,我遇到了葵花》。
“新”寫,使故事中有“我”的生活。有不少小說描寫的是很久以前的事,離我們目前的生活很遠。如果用現在的眼光去讀它,一定會萌生更加新奇的故事。衛曉飛同學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突發奇想:“絕望島”如果保存到今天,會是怎樣的呢?一定會被開發成旅游勝地,一定會吸引許多游客前來觀光,于是他寫下了《絕望島之旅》。
將習作融和在學生的課外文學閱讀中,一方面提升了閱讀,使學生對文學作品有了發現,有了對話,有了內化;另一方面升華了感悟,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必然能讓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勢必激起他們言說的欲望,此時“寫”正是開渠放水,直抒心聲。
之二,化習作于兒童的游戲
案例:《雞毛毽飛起來》
由“一地雞毛”引發的話題。語文課前,男同學3個一群,5個一伙,在教室前后拉開了戰場,五彩的雞毛毽上下翻飛,喝彩聲一片。講臺偏離了中線,大多數桌椅東倒西歪,同學還意猶未盡,作最后的“掙扎”,直到看到我不悅的臉色,才跌跌撞撞地、滿頭大汗地回到座位上。拉桌子聲、開文具盒聲、翻書聲讓課堂充滿了躁動。
關于“雞毛毽”命運的辯論。上課鈴響了。我一本正經地宣布:“從今天課始,嚴禁在教室踢雞毛毽!”教室里頓時一片嘩然,特別是男生,表示出強烈的不滿;而女生彈冠相慶,一片歡躍。見教室里楚河漢界,壁壘分明,我改變了主意:“這樣吧,今天就以‘課間是否可以在教室踢毽子’開一個專題辯論會,我想真理越辯越明!”經過一陣唇槍舌劍,女生的氣勢漸強,穩穩地占據主動地位;男生的聲音漸弱,最后只能是亦步亦趨。此時該我出場了,“男同學這么喜歡踢毽子,如果禁止,有些不近情理;不過女同學說得也有道理,踢毽子應當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讓自己的娛樂變成大家的娛樂!”男女學生,都點頭稱是。“為了表彰大家參與這場辯論的熱情,我決定在下周一舉行一次‘雞毛毽對抗賽’,歡迎大家踴躍參加!”臺下歡呼聲一片。
別開生面的“雞毛毽”對抗賽。星期一下午,比賽如期進行。比賽以男女生為單位,每組各挑出5名選手,分3個場次進行。第一場,單腳踢;第二場,雙腳踢:第三場,花樣踢。男女雙方各派一名現場解說員。一聲哨響,比賽正式開始。男女雙方互不示弱。由于男生毽不離腳,因此女生不堪一擊。第三場“花樣踢”,男生大顯身手,什么“龍卷風”、“踢里轉”、“蹬外踩外轉”,讓大家目不暇接,連一向挑剔男生的女孩子們也不禁鼓起掌來,最后男生大獲全勝,大家還評出了“毽俠”和“毽圣”。
“雞毛毽”飛上了習作本。比賽結束,大家興高采烈地回到教室,仍然沉醉在比賽的火熱氛圍中。教師趁熱打鐵,將寫作活動引入正題。經過一些基本的交流和指導,學生愉快地開始了寫作之旅,大約40分鐘左右,學生基本完成了習作,經過相互評改、集體交流,一篇篇佳作閃亮登場。
在教學中。我們堅守著這樣的理念:其一,一堂好的作文課應當與學生的“游戲”一起發生。只要孩子心中有游戲的訴求,作文課就可以拉開“序幕”,搭好“舞臺”,讓孩子的言語自由“舞蹈”。其二,游戲讓學生的情感自然恣意。作為教師,應順勢而導,變“無序”為“有序”,變“無為”為“有為”,讓教學資源不斷得到開發。作文教學原本就需要兒童積極的情感來支持,既然我們在游戲中與它自然遭遇,就應當趁著孩子的這份快樂來進行言語的“飛翔”。
之三:化習作于兒童的實踐
案例:《草莓紅了》
校園南側有一片草莓園。一到春暖花開,每天從這里運出的一袋袋鮮紅的草莓讓學生們眼熱,大家很想走進草莓種植大棚,去過一把采摘草莓的癮。于是教學活動便從這里出發了——
活動一:“草莓大王評選”
活動指南。(1)同學自愿組合,形成小組;(2)仔細觀察草莓的葉子、花朵、果實;(3)認真學習采摘草莓的技能,用心體會采摘草莓的艱辛;(4)活動結束,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根據采摘草莓的質量、數量進行評比。
采摘行動。在工人的帶領和指導下,各小組走進相應的草莓種植大棚,進行觀察、采摘。
草莓評選。各小組展示采摘成果,從中評選出“鉆石草莓”、“金牌草莓”、“銀牌草莓”、“銅牌草莓”。
活動二:“草莓拼盤展示會”
做拼盤。各小組領取菜盤,以草莓為主要材料,其他水果為輔助材料,構思拼盤的圖案,分工制作。
贊拼盤。每組為自己制作的拼盤起名字,寫解說詞和廣告語。
展拼盤。每小組上臺進行拼盤展示,評選“最佳創意獎”、“最佳解說詞獎”、“最佳廣告語獎”。
活動三:“草莓行動”發布會
師:同學們。我們的“草莓行動”引起了全校師生的關注,有不少同學和老師到我們班打聽這次活動的有關情況。大家想一想,我們通過什么辦法,讓全校師生,甚至更多的人和我們一起分享活動的快樂呢?
生:將這次活動過程寫成一篇新聞報道稿,向《南海潮》投稿,這樣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這次活動的內容!
師:這是一個好辦法!不過,新聞稿篇幅很短,我想知道得更具體,怎么辦?
生:我們可以“摘草莓”為內容,寫一篇記敘文,與其他同學分享“采摘草莓”和評選“草莓大王”的樂趣了。
生:我們還可以“制作草莓拼盤”為內容,寫一篇記敘文,向更多的同齡人展示我們的創造和風采!
師:好主意,讓我們行動起來吧,用我們的文字讓所有關注我們的人一起走進我們的快樂作文生活!
實踐,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實踐,讓學生經歷了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實踐,喚醒了學生與他人交流的欲望;實踐,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筆者以為,一次成功的寫作實踐活動,建構起的不僅僅是鮮活靈動的作文內容、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還是一種“有所為”的積極寫作態度,更是一種在實踐中衍生出來的合作意識和創造精神,同時還有一份彌足珍貴的童年記憶。
之四,化習作于兒童的想象
案例:《讓地球媽媽更美麗》
凸顯主題。(1)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世界地球日)(2)讓我們一起欣賞一首關于地球的歌曲——《熱愛地球媽媽》。(3)這首歌中為什么把地球稱為“媽媽”呢?(4)學生討論,教師小結:地球不愧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創設情境。(1)46億年過去了,我們的地球媽媽現在又是怎樣的呢?學生聯系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教師朗誦《地球的自白》。(2)老師這里也有一份資料,也是反映地球現狀的,你們想看嗎?請大家邊看邊想:地球在哪些方面遭到人類的破壞?播放資料片《救救地球》。(3)看到這觸目驚心的一幕幕,你想說些什么呢?(4)小結,直入正題:大家的發言道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讓地球媽媽更美麗!
展開想象。(1)自由想象。要讓地球媽媽更美麗,就得解決上述的問題。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識和生活經驗,插上想象的翅膀,為保護地球媽媽獻計獻策!(2)自由討論。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由組合,展開合作和交流。(3)小組匯報:A,我們想發明一種“綠色炮彈”,打到哪兒,哪兒不久就會變成綠洲……B,現在垃圾成堆,臭氣熏天,我們想發明一種“垃圾處理器”,變廢為寶……C,大氣污染日益嚴重,我們想發明一種“大氣清潔手表”……
引導成文。(1)激發興趣:如果把同學們的這些創意寫清楚,寫具體,就是一篇篇具有科學價值的小論文,想寫嗎?(2)學生寫稿并交流。(3)舉行“地球的明天更美好——科學創意小論文交流會”。
教學實踐讓我們體會到: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兩個因素非常重要:一是“自由”,在時間上、空間上、行為上、思想上要盡量減少學生束縛,給他們的思想營造更開闊的空間;二是“隋境”,通過創設具體的、現實的問題情境,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讓他們以主人公的姿態,有為而作,進入一個比現實世界更有詩意、更為宏大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想象,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盈;想象,讓學生的語言文字更具童性;想象,讓學生在習作中獲得飛翔的感覺。
之五,化習作于兒童的體驗
案例:《秋天的雨話》
早晨,下著蒙蒙細雨,我騎著自行車在雨中穿行,獨自享受著入秋以來的第一場甘霖。到了辦公室,突發奇想:為何不“借”雨來開始我本學期的第一堂語文課呢?我顧不得擦去臉上的雨水,開始編織秋天的“雨”話
吟一吟“雨”。(1)今天吳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件特殊的禮物,猜猜是什么?(2)打開《小學生必背古詩文選》,找出描寫“雨”的詩。(3)讀讀這些“雨”詩,想想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什么?(4)試著背一背這些詩句。讓“雨”永遠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淋一淋“雨”。(1)大家平時仔細欣賞過雨嗎?說說你對雨的感受?(2)讓我們走到窗邊,走到陽臺上,用我們的眼睛、手和雨進行親密的一次“對話”,高興嗎?(3)現在雨小了,如果有興趣,大家還可以走進雨中,和雨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
說一說“雨”。大家剛才為雨而“歌”,為雨而“狂”,現在讓我們交流一下雨中的感受吧!
寫一寫“雨”。既然大家如此喜歡雨,就讓雨在你們的稿紙上“下一下”吧,看誰的雨下得最大。下得最美,下得最歡!
要讓學生的習作富有童真童趣,首先要在他們心中“貯藏”一顆童心,而在自然、生活、交往中充分體驗,就是“鑄就”這顆童心的最有效方式。當他們“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把物的姿態吸收于我”(朱光潛語)的時候,就會形成獨特的審美體驗,習作就會真正有個性,真正有童性。當然“深者所見物者亦深,淺者所見物者亦淺”,兒童的體驗應當基于兒童的年齡特征,風行水上,自然顯現,不可曲意拔高,否則容易出現“假話、空話、套話”。
之六,化習作于兒童的時尚
案例《相約KFC》
聊聊“肯德基”——我的夢中“至愛”(解說詞)。
羅曉佳:“美味圣代”分3種口味,有巧克力、草莓和檸檬這3種口味,醬汁配上美味,加上潛伏在下面的冰爽可口的冰淇淋,那種口感和味道讓你愛不“釋口”,夏天吃圣代,當冰淇淋劃過你的喉嚨、食道,到你的胃中時,全身上下一陣冰涼;如果冬天吃圣代,那就更舒服了,本來就冷,舔上一口“圣代”,仿佛置身在冰天雪地里,一呵氣就會變成冰,這種前所未有的冰凍感,讓你有一種南極探險之感。
王震宇:漢堡,在我看來,可算上是肯德基中最好吃的一種。漢堡里的那一塊雞排是經過燒烤之后夾在里面的,鮮嫩可口,再加上沙拉醬、蔬菜,嘴里的滋味仿佛打翻了“五味瓶”:酸酸的、甜甜的、脆脆的、香香的,真是“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嘗!”
周沈禹:這是“墨西哥雞肉卷”,表面看上去非常簡單,只是一層薄薄的蛋皮,里面的內容可豐富了!有鮮香嫩滑的雞米花,有濃郁的鮮奶酪,有酸甜可口的沙拉醬,還有爽口的黃瓜、生菜,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親親“肯德基”——我的難忘“旅行”(參觀記)。
美食天堂肯德基
“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這句廣告語同學們一定不陌生吧。肯德基自落戶海門以來,備受我們小學生喜歡,它成了我們無比向往的美食天堂。
就在今天,老師決定帶領我們去肯德基美美地享受一番。推開肯德基的大門,各種香味撲鼻而來,早已等不及了的我們二話不說,就徑直奔向柜臺選購美食。眼前的冰淇淋、漢堡、圣代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過了好一會兒,我們才猶豫不決地選購完美食,端著餐盤走向餐桌。
開始品嘗了,我先拿起一個漢堡,狠狠地咬了一口。嗯,甜甜的,黏黏的,真過癮!不光有著濃濃的炸雞味兒,還含有一種由新鮮生菜散發出來的菜香,讓人吃了忘不了。我一邊吃漢堡,一邊喝著果汁,悠然自得。只見對面的王震宇正對手里的墨西哥雞肉卷展開猛烈攻擊,不一會兒,整個雞肉卷就下了肚,他像一只灰熊,不時地舔著手指,顯得意猶未盡。
再看鄰桌的陳晨,他平時飯量并不怎么大,今天竟一下子吃了4個漢堡,還叫喚著,再來一個,再來一個。一旁的龔彥皓一手拿著漢堡,一手舉著雞翅。吃得滿嘴流油。那樣子可滑稽了。這時,高松出其不意地拿出相機,“咔”的一聲,龔彥皓就和他的雞翅一同被拍了下來。由于這次機會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因此同學們都放開肚皮猛吃,就連女生也吃了兩個漢堡。
吃飽喝足之后,我們就打道回府了。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肯德基,我們下次再來!(管云鵬)
時尚文化,不應該將兒童拒之門外。在主流的兒童文化中,應當給予它一席之地,讓兒童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視角。直面時尚文化,將原本就蟄伏在兒童精神中的時尚文化作為一份資源,引領到作文教學的前臺來,為兒童習作鋪設一個生活的平臺,搭建一個動感的舞臺,從而讓兒童自覺地參與其中、沉浸其中、享受其中。
作為教育和構建兒童精神世界的語文教師,他的主要使命和神圣的職責應當是將“童年”放在作文教學的核心地位:讓每一個孩子說童真的話,寫童趣的事,抒童心的情。兒童作文教學用兒童的精神去闡釋,用兒童的文化去觀照,用兒童的生態去構建,讓小學作文成為真正的兒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