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生成教學”和“有效教學”逐漸成為眾人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試圖根據國內外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分析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反思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上生成教學存在的兩種無效現象,并提出相關的讓“生成”走向“有效”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生成教學 有效教學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之一,從國內課堂教學實踐與各種教育類報刊反映的情況來看,它已經成為眾人關注的“熱點”。
什么是生成教學?國內有多種說法,還沒有統一。東北師大陳旭遠、楊宏麗認為,生成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1];西南師大甑麗娜、仇曉春認為,生成教學主張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生活和興趣,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教學中突發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需要”[2];華中師大羅祖兵認為生成教學是指“教師根據課堂中的互動狀態及時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的教學形態”[3]……盡管大家視角不同,但都認為生成教學改變了原有的教學設計。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要改變預設的教學進程呢?其實可以肯定地講是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更有效地發展。可見,生成教學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以“有效”為價值取向的。
生成教學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一直把“有效”納入視野之中。上世紀8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歐·艾米里亞地區在幼兒教育中進行的生成教學實踐,是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課程”為目標的[4]。以后,無論國外教育家從哪個流派進行實踐與研究,還是國內從生命的高度去探討,立足點之一就是改變課堂教學中的無效狀況。
那么。生成教學與有效教學是什么關系呢?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普遍認為“課堂活了。學生動了,教師變了”,但“學生會說不會有效建構”的現象也比較明顯。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價值引領下的有效教學愈來愈受到關注。同時,我們也看到:不管有效教學的內涵與外延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僅從課堂教學的結果去分析,就如廣東教育學院副教授高慎英博士所說——“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5]。據此,我們認為有效教學有兩個前提:一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二是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對于前者。生成教學一直在謀求學生有效發展,已經被實踐所證明。對于后者。爭論的焦點是生成教學有沒有預期的教學結果。我們認為,生成教學除了有預設目標外,肯定存在生成目標。這兩個目標所表達的結果就是教學的預期結果。可見,生成教學并不排斥有效教學。
“生成”相對于“預設”而言。生成教學注重課堂的“過程”,強調合理地執行課前靜態的教學設計方案與課堂即時的動態設計相統一,在變化中達成教學目標,增加課程價值。傳統課堂過分強調“預設”,新課程則強調“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新課程不過分強調“生成”,原因很簡單,課堂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是要講求效益的。“有效”相對于“無效”而言。有效教學注重課堂的“結果”,強調用教學效率來約束課堂。有效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越來越關注教育主體的課堂生活質量、生命價值與意義,關注動態的課堂價值,從而關注起生成教學。因此,“生成”與“有效”是從課堂的不同層面來考慮的。“生成”與“有效”的和諧結合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立體的真實的課堂狀態。也就是,生成教學按“結果”可以分為有效的生成教學和無效的生成教學。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有必要對當前數學課堂生成教學的兩種現象進行反思。
現象一“偏離目標”:新課程提倡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自覺建模。從而“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情景信息量大,如果教師提問指向不明。就會使學生多元誤讀,生成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教師為了保護學生興趣,順勢“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教師把課堂教學中的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人為地、機械地對立起來,重生成目標,輕預設目標,以至于學生各方面應獲得的發展被興趣所替代。
如六年級“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導入片斷:
師:請你仔細觀察下面這些黑體漢字:日、由、目、中、申。想一想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1:它們都是獨體字。
生2:它們都是黑體漢字。
生3:它們都是方塊字。
生4:它們都比較渾厚、大方。
生5:不,不能講“大方”,應該講“醒目”。
生6:它們沒有宋體字美觀、秀氣。
一晃幾分鐘過去了,學生意猶未盡,卻未講到老師預設的點上。教師提問的用意是:讓學生通過比較熟悉的情境,看出這些漢字的軸對稱性,步入新課。而這里,教師隨波逐流,成了課堂的“擺設”,致使學生在數學上沒有得到實實在在的認知發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數學活動中要“有數學思考的含量”,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這里,學生生成的資源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與數學無關,更談不上數學思考。這不是有效的生成教學!在生3的回答也與教師預設目標發生偏差時,教師完全可以采取補救措施。教師可以這樣說:現在,老師想從數學的某個角度來分析這些漢字的共同特點。你們看,把它們對折后,左右完全重合(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漢字卡片,逐一對折,讓學生觀察、比較)。
偏離目標的課堂有什么意義呢?不言而喻。
現象二“缺乏引領”:教師對課堂中由學生生成的多種算法、解法,一味地褒揚,不結合自己的學識、經驗進行再加工,不進行比較、優化,學生思維沒有深層次的交流與碰撞。也就是教師沒有對生成性資源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如教學“9加幾”,有些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然后通過交流生成各種算法。接著,再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練習。筆者認為。這樣的課堂已經背離了生成教學的理念,它缺少“對各種算法的優化過程”,致使學生停留在自己的原有經驗、技能上,無法通過比較獲得有效且簡潔的算法。新課程在鼓勵算法多樣化的同時,也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試想:一個成人計算“9+5”還需用計算器或者擺小棒,行嗎?這樣教學,看似發展了學生,實質是誤導學生;看似生成了精彩,實質是敗筆所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生成教學關注學生的興趣、經驗與課堂生活質量,要求教師根據動態生成的有效資源,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進程。其實質是讓學生獲得非預期的、積極的、可持續的發展,同時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而無效的生成教學,不但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而且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有效的生成教學才是值得追求的。讓生成走向有效是課堂教學的必然。
生成有效。包括學生生成有效的資源和教師促進該資源的產生有效以及產生后的處理有效。如何才能促進生成有效呢?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要正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尺度,它理所應當成為判斷生成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引領生成教學的價值。如何正確把握呢?第一,要正確認識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預設目標是指預案中的三類教學目標,而生成目標則是教學活動實施前沒有完全預料到的卻在課堂中產生的目標。有效的生成目標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當前所學知識;二是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情感、良好的態度。山西師李大祎曾指出要在促進預設目標“高效率完成的同時”,“促進更高價值目標的生成”[6]。可見,學生的非預期發展是建立在學生真正的預期發展基礎之上的,也就是生成目標必須有效地促進預設目標的達成。第二,預設目標要全面、合理、科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出現生成性資源時依據目標比較理性地進行初步的瞬間判斷與及時處理。第三,課堂上要不斷拓展教學目標的內涵,把握生成教學的方向,逐步走向精彩。
2.要科學處理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一旦產生,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教學質量,這已經成為共識。對于生成性資源的處理,在時間上或延時或及時,在內容上或放大或縮小,在方式上或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或教師引領指導……都要恰到好處。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要科學處理生成性資源。
如何做到“科學”呢?
教師要依據教學經驗、實踐智慧。瞬間判斷出生成性資源的價值。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經驗和當時特定的課堂環境去“經營”生成性資源,對它進行選擇、拓展、改造等。要以自己的睿智和學生的靈感進行交流。要根據自己在課堂中獲得的各種信息與預設目標進行比對,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價值。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關注由此而使學生發展的每一個方面,要考慮學生的個性與認知差異。教師不但要重視生成性資源中所顯現的思維水平,而且要關注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就是,既要關注能否生成及生成資源的價值,也要重視獲得生成的意識、過程與方法。
參考文獻:
[1]陳旭遠、楊宏麗:《論生成性教學》[J],福建教育,2004年第7期;
[2]甑麗娜、仇曉春:《生成式課堂教學的尷尬及對策》[J],福建教育,2004年第8期;
[3]羅祖兵:《生成性教學及其基本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
[4]羅祖兵:《生成性教學及其基本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
[5]高慎英:《“有效教學”的理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8期;
[6]李祎:《新課程課堂教學:從彈性預設到動態生成》[J],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