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甥拿著他的作文本,滿臉疑問地出現在我面前。“阿姨,老師說寫事的時候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真實心情,這樣的作文才有血有肉。我明明寫的啊,可為什么老師給我評語還說我的心情是干巴巴的呢?”順手拿起他的作文,只見作文上好幾處被畫上了紅色的橫線。他這樣寫道:看著老師發試卷。我好擔心;馬上要發到我了,我緊張得要命:看到自己考試只考了72分,心里難過極了。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也碰到過學生這樣的情況:作文中一到抒發自己感情時,學生每次都有空喊口號的嫌疑。“我真開心!”“我真難過!”這類句子數不勝數。那到底應如何讓自己的心情在紙上體現呢?我把外甥拉到身邊,準備給他講一些自己獨創的作文小竅門。
“今天我就給你傳授些小竅門。”
“真的?”
“來,你先看看這文章!”我給他看這樣一篇文章:“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5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窮人》。
“你覺得桑娜是什么心情?”
“她有點害怕。”外甥想都沒想,脫口而出,“她怕她老公會打她。”
“對啊,這是桑娜的內心獨白。心地善良的桑娜,想抱回寡婦西蒙死后留下的兩個孤兒,可自己已經有5個孩子,她擔心丈夫會反對,同時也怕遭到丈夫的毒打。但最后還是甘愿自己受罰,還是把那兩個孩子留下了。你找一找,在這段話中,有沒有出現‘擔心’、‘害怕’一類的詞語呢?”
外甥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遍,搖了搖頭。
“那你能讀懂桑娜的心情嗎?”
“能。”外甥似乎在沉思些什么。
“這就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好像是人物無聲的語言,它能夠把復雜而變化的感情直接表現出來,讓讀者一下子就能了解你的情感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
“那這心理描寫應怎么來寫呢?”外甥不解地問。
“就拿你的作文來說吧。‘看著老師發試卷,我好擔心。’在老師發試卷的時候,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我會想只要老師給我打一個高一點的成績,我保證以后一定認真聽講。”
“那好。你這句話就可以這樣寫——‘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老師啊,發發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課一定好好聽講,千萬給我打一個好看點的分數。’這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你覺得哪個好?”
“當然是你說的了。阿姨,自言自語就是心理描寫嗎?”
“這只是心理描寫的一種方法。再比如:馬上要發到我了,我緊張得要命。你在這么緊張的狀態下。好像看見了什么?仿佛聽見了什么?”
“那時候教室里靜得連一根針掉地上也能聽見,很安靜的。我看看老師的臉,陰沉沉的。我好像已經聽見她在罵我什么了,還有我爸爸媽媽怒氣沖沖的臉。”外甥仔細回想著。
“你的感受很真實。為什么沒有把這些記下來呢?你可以這樣寫——我好像看見滿試卷鮮紅的又組成一張巨大的網向我卷來,使我不能動彈,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爸爸媽媽的怒容,仿佛聽到了老師的嘆息聲和同學的嘲笑聲。”我接著說道,“這是一種幻覺。幻覺通常是一種尚未有過,卻可能出現的生活現象的形象表現,它能準確地表現你的心情。”
“阿姨,這屬于想象,對嗎?”
“對!最后再給你介紹一種心理描寫的方法。當你看到自己只考了72分,你身體有什么反應?”
“身上冷冰冰的,手心里一直出冷汗。”外甥一邊說,一邊演示著。
“那你就可以用景物來折射自己的心情。比如,當你心情好的時候。你會覺得樹上的知了是在歌唱;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卻會覺得知了發出的全是噪音。那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借助外面的景色。當你看到自己只考了72分。可以這樣寫——試卷終于發下來了!72分!鮮紅的分數直刺我的眼睛。這時,外面的太陽也偷偷躲進了云層,只留下了它的嘆息聲,伴著一陣陣冷冷的風,吹到我的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了一個寒戰。”
“阿姨,我記住了。下次我一定在作文里好好用用這心理描寫!”話剛說完,就得意地跑遠了。
沒過幾天,他向我炫耀了他的一個小秘密——他的作文被老師當作范文讀給全班的同學聽了。他眨巴著眼睛對我說:“阿姨,你的小竅門真靈,真管用。”看著他,我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