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編發了兩篇稿子,心中頗有感觸。一篇是一位青年教師寫的:《我們離天使有多遠?》另一篇也是一位青年教師寫的:《做研究者還是做教書匠?》
兩篇稿子的內容其實不搭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打開最近兩期的《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看一看),之所以放在一起說,是因為他們在文中反映的都是有意思的問題:一個是作為小學教師、班主任,有沒有必要花時間、精力去操心學生在學校之外的事(比如擾亂了孩子心緒的家事):一個是做教師是立足于作令人尊敬的教育研究者,還是甘心做“庸庸碌碌”的“教書匠”。
《我們離天使有多遠?》是一篇教學日記。原稿有9千多字。記錄了作者兩次介入學生家庭幫助解決家庭矛盾的故事(發表時只選用其中一次)。作者在文章最后發表感慨道:“現在對好教師的認定標準是看重專業發展,比如學歷要搞上去啦,科研成果要搞上去啦,或者是成為“骨干”、“學科帶頭人”甚至“特級”。這些確實是好教師,他們犧牲很多休息時間鉆研教學,構筑屬于自己的教育理想。但在這些人中卻有的從不去關注孩子的心理。還有一些人,只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成績,其他一概不管。甚至我們還看到,一些老師面對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視而不見……可是,如果孩子沒有一顆清靜的心,沒有一顆安詳的心,沒有一顆無雜念的心,怎么能安心讀書?”所以,她堅持做了并將繼續堅持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且宣言“做個好教師就是要樹立先教育再教學的理念,只有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我們的教學才是在真正面對‘活’的人,真的是在尊重人的生命。”
《做研究者還是做教書匠?》是一篇隨筆。用的是《論語》中《兩小兒辯日》的方式——夫妻對話,針對的是眼下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要說的道理是:小學教學,是需要理論研究者,但更多地需要的,還是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實踐者。因此,甘于認認真真地當“教書匠”的教師,同樣值得尊教。
僅從兩篇文章本身看,似乎并沒有多少特別。因為他們談的是老問題、熟問題。令我感慨的是:從他們文章中反映出來的當代教師強烈的內省意識和內省能力。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司空見慣。沒有隨大流麻木地遵從,而是接受真理的指引,在反復的捫心自問中尋找正確答案。作為普通教師,這點精神我覺得非常可貴。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一個人人格成長不可缺少的功課。同樣,教師的內省意識和內省能力,也應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標志。
希望從這兩位年輕教師文章中看到的,不是少數青年教師的偶然自覺,而是大多數教師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