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見證一段歷史的奇跡;
一種職業,賦予創新成果以生命力;
一次身心的付出,點燃民族科技振興的夢想……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簡介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創建于1988年4月,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直屬、非盈利的社會公益性的科技事業服務機構,也是國家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協會的掛靠單位以及上海國際企業孵化器“一器六基地”的牽頭單位。
王榮,上海科技創業中心主任,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協會主席,亞洲孵化器協會主席。
1996年,上海市提出科教興市戰略;就在這一年,王榮接任上海市科委科技企業投資公司負責人的職務。2000年元旦,王榮出任上海市高新區創業中心主任。
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上海科技型企業是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他們正是這10年里,徹底認識到“引進”技術并不等于“獲得”技術創新的能力,“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真諦只能體現在“自主創新”這一深刻道理。而王榮和他的同事們,引導一批又一批中小型民營企業家走過風風雨雨,成立上海孵化協會,并帶入亞洲孵化器協會“十八強”。
一個將26年青春揮灑在上海機電行業的業界務實派,從上世紀90年代末葉開始,帶領上海民營中小企業迅速創業成長。企業由“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的飛躍,在更深廣的層面上配合了上海 “科教興市”戰略的實施。在這段創業的歷史中,王榮的名字將被反復書寫。
寸土寸金的上海,集聚著眾多來自經濟最發達國家的企業產研銷中國總部,同時,也誕生了35家共59萬平米的孵化器;越來越多的民營科技企業正在加入到國家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中來。
今年,上海孵化器建設已經進入第19個年頭。7年前王榮走馬上任,上海孵化器建設進入第一次質的飛躍期。
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已運作的各類孵化器有35個,累計畢業企業481家,就業人數2.68萬人。2006年技工貿總收入71.76億元,實現利潤2.3億元,上繳稅金3.3億元。
7年里,王榮和同事們基本完成了對高新區“一區六園”和區域經濟孵化網絡化建設,全市35個孵化器在基礎設施、功能開發、管理團隊等方面走在中國乃至亞洲的前列;一批擁有知識產權、市場前景看好、產業規模大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茁壯成長起來。
王榮介紹,他們已經建成三個在全國及亞洲深具影響力的孵化器集聚地:走科技創新專業化道路的張江園區;將大學、研究院所成果實現轉化的楊浦園區;結合區域科技資源聯辦的徐匯園區。上海的創業中心孵化器孵化了包括新濤科技、復旦光華、三零衛士、微創醫療器械、分眾多媒體等知名企業在內的2123家企業,越來越成為政府實現經濟增速增效的有力“抓手”。由于上海特殊的經濟背景,王榮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智慧和汗水。在“十五”末期,上海就提出了以構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一輪產業發展戰略,這標志著上海孵化器園區建設已經逐步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躋身亞洲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前沿。
“去追逐不可實現的夢想,去迎接不可戰勝的挑戰。”這是理想主義者王鵬、鄭小群們創業初期豪邁激情的寫照。而正是通過王榮管理的孵化器,他們得以擺脫了僅憑自身力量不可戰勝的困境,最終夢想成真,躋身上海“企業小巨人”的燦爛星空。
“從課堂到實驗室、從學生到留學生,多年離開日新月異的祖國,歸來時的我就是學歷上的博士,創業的小學生。”鄭小群,上海東升新材料股份公司——2005年年盈利超過1000萬的民營造紙配料企業董事長。這個1999年從法國畢業歸來的女博士,在王榮管理的孵化器里實現了她生命和事業最絢爛的蝶變。
還在國外讀書時,鄭小群就了解到,祖國每年要花重金購買外國人低成本制造的造紙助劑,她心里不是滋味。歸國伊始,她克制不住創業的沖動,立志要在造紙行業實踐自己的夢想,讓四大發明再次輝煌。她和五六個同鄉來到山東,辦起了一間簡陋的造紙助劑生產廠。
然而,當由博士變為創業者,鄭小群認識到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在鄭小群對創業幾乎失去信心的時候,在上海的丈夫勸她到上海孵化器,找王榮主任尋求最后的幫助和扶持。


王榮熱情接待了女博士,而鄭小群,真切看到了向夢想進發的道路。2001年年初,鄭小群任董事長的東升公司以3萬元起家,入住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孵化基地。王榮和同事們從跑國地稅、做審計報表,到融資、研發 、聯系客戶,再到企業 內部管理、人才引進……隨時關注著新生的企業。到2005年,他們迎來了公司實現銷售額4100萬的好消息。而鄭小群年薪百萬的丈夫也早已經從外企轉到孵化器,給妻子當起了總經理。
與鄭小群創業之路相比,上海海聯潤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鵬的事業波折起伏。在進入孵化器的那年,海聯已經在業界揚名:不僅因為他們自主研發的潤滑油成功替代美孚、長城等國際國內超級品牌,更由于董事長王鵬本人的特殊身份——這位半百之年毅然從上海石油商品應用研究所副所長位置上辭職創業的老工程師,曾被原單位在系統內嚴厲通報“封殺”。
認識王榮后,2001年,海聯進入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孵化器。
時隔不久,王鵬的企業遇到了民營企業發展的致命瓶頸。企業股東及高管發生激烈沖突,檢舉信、大字報四處飛,檢察院、公安局介入進來。海聯面臨倒閉。
這時,王榮站了出來。曾經歷過上世紀的各種政治風波、有著多年仕途經驗的他并沒有顧慮個人的前途。他向同事們深刻分析海聯發展的大局和方向,提出:“不能讓這家剛開始抗衡國際潤滑油巨頭的企業因為人事糾紛倒下去!”他們以中心黨委名義向國家執法部門發函,要求在孵化器內部解決問題。
一方是怒氣難平的企業高層,一方是耐心細致的孵化器主管人員,王榮一次次登門,一遍遍曉之以理,站在保護、振興民族產業的高度分析問題,用公正和誠懇解決糾紛。終于,海聯渡過了人事危機。而王榮和同事們卻沒有松氣,有爭議的股東撤走資金后,他們用中心的名義向銀行擔保,保證即將停頓的試驗繼續進行。
其后的時間里,海聯源源不斷創造佳績:研制出替代進口油的高速油膜軸承油,每年為我國的鋼材制造業節省資金上千萬;獲得德國大眾公司認可,專為其大眾系列轎車研制國產減震器油;目前,在松江擁有30畝自主產權生產基地的海聯,產品廣泛應用在火車機車提速、公交車節油等方面,此刻,他們又在向納米潤滑劑領域進軍。
這一切,王鵬難以忘卻,又無比自豪。
采訪王榮的時候,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對他的第一句評價耐人尋味地一致:
海聯王鵬:“某種意義上講,民營企業是脆弱的,經常面臨一個個‘死亡之谷’。所以,這類企業的孵育需要敏銳超前的思想、立足大局的眼光。”
東升人事行政經理田雨:“王榮特別善于在影響我們企業生存的大堆問題中,一針見血找出癥結所在。而且,孵化器里不斷提供的培訓、政策講解,甚至各個公司的聯歡活動,都能讓我們身受其益。”
創業中心馬也文:“和王榮共事,感受最深的就是他高瞻遠矚的工作風格。他最終要達成的目標,就是讓企業、企業家自主、自立,真正能走向社會,經歷經濟大潮的洗禮。”
從無到有,從成功率低到孵化企業無論在數量、實現技工貿收入、完成利稅額度的年增長速度均創下令世人驚嘆的奇跡,王榮忠誠地實踐著自己的職責和報負。
由于種種原因,1999年以前,上海創業中心還沒有建設孵化基地,王榮他們拿著2000萬元孵化資金,小心翼翼滾動使用。面對上海灘的風起云涌,他們不僅沒有為外企強大的光環所覆蓋,反而制造了一個個奇跡和神話。
他們曾四處奔走籌集資金,建起了商務中心、會議中心、展示中心、培訓中心、餐飲中心、地下車庫等完善的公共設施;align=\"left\">
他們強化軟件服務,從上海市技術交易所、火炬中心、技術經紀人事務所、科技會展公司、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等引進諸多公益性質的服務,為大批創業者解決燃眉之急;
對企業無私幫扶的同時,他們不斷為其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王榮堅持“要學就學最優質有效的”,他們開設了包括各類MBA核心課程在內的高級高端培訓,并定時請對口部門講解政策法規,這些,都對企業大開免費之門。
從2005年起,王榮在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首先試行“企業輔導員”制度,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開展輔導工作:從企業基礎管理著手,幫助4家企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內部管理制度;從企業資源合理利用著手,協助9家企業申報各類項目資助,共獲得各類無償資助430萬元;從企業流動資金缺乏著手,幫助、指導2家企業進行貸款融資300萬元;還有的從企業發展戰略著手,拓展影響企業發展的各種資源外沿;
他熱心幫助取得一定績效的企業尋找新的增長點,給孵化器里的全部企業和各類大學做起了“大媒”,諸如上海東升與華東理工、伽瑪星與上海大學等等一系列成功合作,為業界和民眾所稱道。
王榮還不拘一格、大膽嘗試,以公開公正的契約形式,在總量控制在10%以內的原則下,允許和鼓勵管理人員投資入股、參與分配,讓管理者的服務和創業者的激情有效結合,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目前30多家孵化器里,有18家是在創業中心直接參與參股情況下組建的;
為了在長江三角洲形成區域整體優勢、避免孵化器重復建設,王榮在上世紀末就牽頭組建市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網絡,2004年又在此基礎上發起成立了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協會,是我國較早以協會實現合作、自律的城市。
……
這些,正在逐步形成上海的孵化模式。作為開發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民營科技企業憑借孵化器提供的強大支持,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民族創新、科技興國的偉大戰略里來。

從1997年牽頭建立上海國際企業孵化器(IBI),到2006、2007年出任亞洲孵化器協會主席,王榮已有了職務之外的很多頭銜。按照業內說法,亞洲孵化器協會是繼發達國家成立孵化器以來的后起之秀。它匯集了來自亞洲14個國家和地區在內的18個國家及地區孵化器協會,而中國的參會單位,就有國家火炬中心、上海孵化協會以及香港、臺灣地區孵化器組織等4個,孵化器事業發展在數量、影響力上高居亞洲協會榜首,民族創新、民營創新的實力可見一斑。
然而,王榮并沒有表現出滿足。他強調要理性對待孵化器建設已經取得的成就,又要看到孵化器初創時期存在的不足,避免曾經在各個領域反復出現的泡沫現象和彎路。
“ 孵化器建設要按照‘又好又快’的邏輯順序發展,而非 ‘又快又好’。只有好,才能快。這是嚴格的邏輯問題和工作思路問題。”他把這句話說了一遍,又說了一遍。
“十一五發展綱要里,明確了下一步孵化器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把提升孵化器功能、提高孵化器服務水平、增強孵化器非營利性質作為今后孵化器建設的要務。為了貫徹這一路線、方針,政府已經積極尋求行之有效的制度約束和監督機制。而孵化器行業協會在加強各地孵化器自律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其監督功能應該強化。”
“購買孵化服務的長效制度勢在必行。政府應該加大對孵化器的資金扶持,建立支持資金,同天使投資一起,及時廣泛地資助優秀科技成果轉化。惟此,孵化器才可以真正實現其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政府買單,最終政府受益;
“歸根到底,孵化器的工作就是要從中小民企內部挖掘企業自身良性成長的能力,培養本質上的民營企業家。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特色’的孵化器建設之路必將為發展中國家廣泛學習和借鑒。”
在初夏的上海,王榮正用一貫平和的語氣回顧往昔,展望未來。而此時,明媚的陽光越過林立的高樓、喧鬧的都會,映照在他花白的頭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