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隨著汽車在中國由貴族走向平民,那些素有汽車巨子之稱的汽車廠商每每在中國推出一款新車,最喜歡使用的一個詞匯是“XX車型誕生于XX研發平臺”,或者“XX車型與XX車型系共用一個研發平臺”。
這是一個很厲害的殺手锏!
厲害之處在于,一是向人們炫示“我有一個世界級的研發平臺”;二是向消費者證明,我的新車型將是世界一流的。
這一招的確很靈驗。現在購車人流行一個說法:“選車就是選平臺。”的確,一個卓越的平臺,往往是孕育成功車型的最好搖籃。在當今充斥著用高配置低技術手段迷亂大伙眼球的中國汽車市場上,消費者在掏腰包選購愛車之際,還真得睜大了眼睛在長長的配置列表背后細細探尋“系出名門”的真正出處——研發平臺。德國大眾公司作為汽車平臺鼻祖,就始終活躍于這個領域的最前沿。其即將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的Octavia明銳就是來源于大眾最先進的開發平臺PQ35;其最新的中級車PQ35平臺則是在衍生出世界銷量冠軍高爾夫以及寶來、甲殼蟲等多款優質車型的著名PQ34平臺上全新開發而成的。而這一平臺推出的一系列卓越產品,恰恰成為精湛技藝與卓絕品質的標志。
擁有研發平臺者氣沖霄漢,擁有購買力的消費者在萬車炫目中當然也就更加青睞平臺誕生的杰作,這也充分折射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平臺時代”。
汽車研發平臺正好反映出了平臺時代里平臺的競爭力。
我們不禁想問問國內企業:這樣的平臺,你有嗎?
所幸的是,已經有不少的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其中,尤以IT企業更為突出。但對于其他更多的行業企業來說,恐怕研發平臺建設還遠未提上議事日程。對此,我們不由得替那些“既沒做也沒想做”的企業捏了一把汗。
隨著《“十一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實施意見》的出臺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更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研發平臺的建設刻不容緩。因此,他們在更加重視自身企業研發平臺建設的同時,也敏銳地把目光瞄向了共性平臺的建設。當然,平臺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企業、研發機構以及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共同推動。惟其如此,企業平臺才會更有活力,才會形成真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