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PE真正投資電影業的還非常少,具體的投資總額我現在還沒掌握,但是這個總額不會超過1億美元,而且在未來兩三年內也不會有太多的發展。現在PE投資的領域仍然集中在傳統產業和IT行業。”
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6月24日晚已經落下帷幕。這不僅僅是包括在各路明星和導演在內的各大電影公司的節日,也不僅僅電影迷們的節日,更是私募股權投資基本(Private Equity Fund,下稱PE)大佬們的節日。
出現在上海電影節的IDG亞洲區總裁熊曉鴿忙著會見一撥又一撥的影視公司老板,這些人都在想著法子讓熊曉鴿掏錢投資給自己。如果你知道作為IDG中國當家人的熊曉鴿手里握著2億美元“新媒體基金”,你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在電影節上會受到如此追捧。
自去年以來,PE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業投資中一股新興力量,它們的迅速崛起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新媒體基金”是IDG在中國運作的總額超過10億美元的三只基金中的一只,主要投資方向是娛樂和新媒體。僅2007年上半年,這只基金就投資了包括中博影視、中影集團、印象創新在內的三家娛樂上游公司,最大一筆投資高達5000萬美元。
除此以外,國內最大的動漫企業宏夢卡通和三辰卡通也正在就合并進行談判。根據業內消息,這樁并購案背后的推手正是宏夢卡通的投資者紅杉資本,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沈南鵬也曾表示了自己的興趣。通過此次并購,不難看出PE已正式開始在娛樂行業啟動資源整合。
然而,在記者最近接觸的多家PE中,投資電影業的寥寥可數。“目前PE真正投資電影業的還非常少,具體的投資總額我現在還沒掌握,但是這個總額不會超過1億美元,而且在未來兩三年內也不會有太多的發展。現在PE投資的領域仍然集中在傳統產業和IT行業。”私募股權研究機構清科集團總裁倪正東如此說道,“因為PE投資媒體、電影行業還是有一定的政策限制,而且存在一定的風險。”
就連要打造中國的“迪斯尼”的沈南鵬也在7月11日的“2007中國創業投資中期論壇”現場表示,消費產品和服務是紅杉資本未來一個重要的方向。
PE電影潮
PE投資電影業,雖然在國外早已有之,而且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好萊塢電影業早已被PE深深滲透。新西蘭亞太電影基金會主席Michale Stephen成立了一只PE,專為新西蘭、韓國的獨立電影融資。在美國,PE已經取代銀行成為電影業的主要投資者之一。
不過,私募股權研究機構清科集團董事總經理康中邁說,目前國內PE投資電影業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確實已經引起了業內的關注。
正如相對于IDG每年數億美元的風險投資總額,5000萬美元是個小數目。但是熊曉鴿手里的5000萬還是一塊讓人垂涎不已的肥肉,因為在2006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也不過區區26億元人民幣(約合3.5億美元)。從這個角度講,手握資金的PE們對于中國影視制作方眼里也無異于“財神爺”。
“PE投資電影在國內確切來說是在2003年后才逐漸興起的,這和國內的大環境有關。”康中邁表示,PE投資電影業熱潮的興起,主要源自于中國的電影產業的成熟,從2002年的全國電影票房8億,到2003年的9億,再到2004年的10多億,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呈現穩中有升的勢頭,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越來越寬松的市場環境和正在逐步推進的電影改革。
據了解,自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改進廣播電視節目和電視劇制作管理辦法的通知》,要求降低廣播影視制作業的準入門檻,并批準了8家非公有制機構的電視劇制作資格之后,國內的影視制作就逐步向民營資本、社會資本及境外資本開放。
到2003年底,廣電總局又下發了《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意見中明確表示,“允許境外有實力有影響的影視制作機構與境內國有電視節目制作單位合資組建由中方控股的節目制作公司,允許境外制片機構同境內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組建由中方控股的影片制作公司。”
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連續頒布4份文件,下放了劇本的審批權限、減少了中外合拍片的限制、允許外資控股電影院、并明確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電影產業。
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生產電影的積極性,使電影生產在數量上有明顯突破:2003年全年生產電影140部以上,還有110部電視電影。其中,民營制片公司獨立生產的故事影片達到18部,民營和其他社會資本參與拍攝的影片達到了96部。到2004年上半年,國有企業投資比例已降至50%以下。
大環境的日漸寬松,使中國本土電影市場將要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影發行公司——北京保利博納電影公司總經理于冬向記者介紹說,保利在2002年的票房是8億元左右,到了去年已達26.2億元,今年應該是接近35個億的票房。
SeekFortune研究中心分析師則表示,眾多PE對電影業的垂青,除了益于中國電影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市場的火爆,還因為電影的投資回報期很長,除了影院,還有電視臺、DVD等音像制品的放映渠道,有著長達50年的版權回報期,“這些數字足以讓PE們為中國電影業瘋狂。”
導演和題材是關鍵
康中邁認為,PE是否投資一個影視項目,他們會從導演的口碑、劇本的題材、發片的市場以及演員的陣容等方面來綜合考慮。由于國內盜版情況很嚴重,如果影片不能打到海外市場,那么PE的投資回報就會受很大影響。
凱鵬華盈創投基金總裁汝林琪在“2007中國創業投資中期論壇”上也印證著企業家的誠信對于VC的重要性:“我想每個VC都清楚自己的投資方向和理念,其實每一個投資領域都有成功的機會。我們自己避免的是有一個大的誠信風險,作為一個VC,企業家的誠信度,還有VC彼此之間的誠信度,因為資金量過多,在競爭太激烈,碰到誠信因素的時候我們會盡量避免。”
在康中邁看來,導演和題材是PE決定投資的最重要因素,“因為一個導演的口碑、他以往最好的和最壞的市場表現可以讓PE們大概知道投資這個電影,他們能回收多少,而他們有沒有興趣投也是看影片的題材。”
國內一些名導執導的國產電影,其驚人的回報率吸引著PE的眼球:張藝謀的武俠巨作《英雄》曾創造出2.5億元的票房“神話”,而在2006年12月,投資達3.6億元的國產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鋒芒逼人,上映第一個周末,票房便飆至1億元。
一位電影界人士認為,“電影的投資回報期很長,除了影院,還有電視臺、DVD等音像制品的放映渠道,有著長達50年的版權回報期。如果碰上好片子,那么回報率會高得讓你咋舌。”
不少電影業內人士表示,PE的目光正逐漸由電影業的渠道向內容轉移,一些占據了優質制作資源的公司有望贏得更多青睞。
今年5月,在中影集團和IDG新媒體基金合作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胡同里的陽光》在北京開機。這是一部由安戰軍執導的現實題材影片,投資600萬,主要講述貧困生活中的父子真情。
這個美國公司何以鐘情于投資《胡同里的陽光》這樣一部主旋律電影?IDG負責人麥戈文表示,他不明白什么是主旋律電影,他們完全是為這樣優秀的劇本和故事投資的,因為“這部電影的英文劇本經過美國資深編劇顧問審閱。他們覺得類似這樣中國當代的都市題材,很有市場潛力,反倒是那些古裝武俠電影讓歐美觀眾已經提不起什么興趣。”
6月22日,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之一“中國電影項目創投(CFPC)”的頒獎禮上,楊樹鵬的《苦竹林》獲得“最具市場投資潛力項目”,這是一部關于古代強盜的有趣電影。這個項目為他引來了多家愿意投資的公司。
據楊樹鵬介紹,目前和他接觸的有13家公司,其中三四家這部電影很感興趣,兩家表示愿意投資全部的1200萬元預算。
PE帶來了什么
對引資企業來說,私募股權融資不僅有投資期長、增加資本金等好處,還可能給企業帶來管理、技術、市場和其他需要的專業技能。
同樣,PE在給中國電影業帶來的影響,也不僅僅是結束了中國的很多導演結束了以前邊拍戲邊找錢的不安定日子那么簡單。
一位資深制片人介紹說,投資方不干涉導演的藝術創作,但是他們會監督劇組的財務,“如果拍攝預算上沒有這個支出,財務是不給打錢的”。
第一次參與了有機構基金參與的電影的導演安戰軍感嘆著“太不一樣了”,因為從拍攝預算,到每天的流量、報表,每一項開支的出處,投資方都有明確的要求,攝制組的拍攝日志更是要求細致到把每一個人的時間、地點、工作、預算,甚至連一個場工的盒飯、導演現場抽的煙都一一列清楚。
“不過這樣嚴格的制片方式在杜絕了財務隱患的同時,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時間長了,它自然會對行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大公司,引入這套制片體系,有助于做到比較精細化的成本控制。”
據了解,目前華誼兄弟已經引入這套新的操作模式。
“除了幫助公司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就是外來資金的監督促使公司管理更加透明。”王中軍談到私募給華誼兄弟帶來的變化時說道。據介紹,華誼兄弟已連續三年邀請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KPMG)進行財務審計,中博影視也已連續3年邀請安永(Earnest Young)進行財務審計。
除了提供資金和規范財務制度外,PE還給電影業帶來了21世紀最缺的“人才”。由張藝謀、王潮歌、樊躍3位導演聯合創立的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不僅得到了IDG聯合高盛、SIG高達2500萬美元的首期投資額,還“獲贈”了一個完全由投資方組建的財務和管理團隊——IDG合伙人李建光出任公司執行董事,謝建平負責具體運營事務。只不過,相對于不久前才到手的資金,管理班底早在2006年底就已經“到賬”。
印象創新的主要業務就是制作和推廣“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這一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了旅游和演出要素的演出項目,很對觀眾的口味,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印象劉三姐》推出時觀眾人數就達35萬人,拉動地方GDP增長2%,景區周邊土地增值達5倍以上。
有一個國內知名的導演團隊,再有一個備受追捧的投資項目,白花花的銀子就不愁收不到了,那么,給引資方贈送一個管理班底,PE們何樂而不為呢?畢竟,怎樣拿手里的錢掙到更多的錢,是他們最關心的。
責任編輯:周水郵箱:shuitaiy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