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請派文科學長。并附履歷一份:
陳獨秀,安徽懷寧縣人,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北京大學史料》,第2卷,第326—327頁)。這份公函1月11日發出,13日范源廉就簽發“教育部令”第3號:“茲派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此令。”15日,北京大學張貼第3號《布告》,布告陳獨秀任文科學長。5天之內,蔡元培為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走完了全部的法定程序,效率極高。
蔡元培急急忙忙辦理陳獨秀的任職手續,一方面,是北京大學文科的工作急需學長,另一方面,也是有點心虛,怕教育部不同意任命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因為公函中所附的陳獨秀“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的履歷,均不盡確實,也可以說,是蔡元培為應付教育部的官僚而為陳獨秀編造的。陳獨秀不曾畢業于日本大學
陳獨秀一生雖到過日本5次,但沒有進入過“日本東京日本大學”。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說陳獨秀從“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肯定是假學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陳獨秀的生平,也沒有發現陳獨秀進過“日本東京日本大學”。只肯定陳獨秀進入過日本的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早稻田大學(《<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人物注釋集》第37頁)。
陳獨秀沒有擔任過
安徽公學教務長等職
蔡元培還給陳獨秀偽造了“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的假任職,以此證明陳獨秀的行政才能。陳獨秀確實和蕪湖安徽公學、安徽高等學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沒有擔任過安徽公學的教務長,更沒有任過安徽高等學校的校長。
安徽公學的前身是安徽旅湘公學。1904年冬,遷回蕪湖改名為安徽公學。陳獨秀是遷校的積極倡議者和推動者。安徽公學開辦之初,陳獨秀并沒有在校內任職。1905年暑假后,陳獨秀才到安徽公學擔任國文教師,但僅過一個學期,陳獨秀就離開安徽公學,創辦徽州公學。
陳獨秀也沒有擔任過安徽高等學校的校長。陳獨秀是安徽高等學校的創辦人之一,但因為時任都督府秘書長,忙于安徽全省的實際政務,不可能用心于一間學校的行政事務,所以,自學校創辦開始就只擔任教務主任,從未擔任過校長。
蔡元培為什么要這樣寫?
蔡元培“被任命為校長的時候,北京大學以它守舊的傳統而出名。……教授和學生們多聲名狼藉,他們時常放縱于賭博或嫖妓”(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第67頁)。蔡元培抱著整頓北京大學的決心出任校長,而且立意從文科整頓做起,延聘教員從聘請文科學長開始。文科學長不但必須是“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還必須具有革新的思想,勇于“整頓”的革命的精神。陳獨秀當時“是一員闖將,是影響最大,也是最能打開局面的人”(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第55頁)。
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后,次第執行與蔡元培商定的整頓北京大學文科的辦法(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對北京大學文科進行改革和整頓,推動蔡元培全面整頓北京大學。
陳獨秀不盡確實的履歷,若放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認為是造假,但對歷史事件,應當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