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編導/馮文編輯整理/黃淑君
學術支持: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一院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
中山大學醫學院附一院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回顧2006年,圍繞著食品安全和衛生問題,發生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從水產品、畜產品到禽產品,福壽螺出現寄生蟲、紅心咸鴨蛋含蘇丹紅、多寶魚被檢出殘留藥物……讓人們不禁要問:如今還有什么東西能安全放心食用?其實,更令人揪心的是,如果這些事件沒有被曝光出來,那些含有毒的食品,我們是否還得一直地吃下去?我們日常食用的還有多少食品是含有毒而還沒被發現與未曝光的呢?

食品問題檔案
福壽螺——管圓線蟲病
2006年6月24日,北京友誼醫院接診北京市首例管圓線蟲病患者,隨后又陸續有多名患者因為食用酒樓加工不當的淡水螺類福壽螺肉,由于寄生蟲沒有完全被殺死而染上寄生蟲病。
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
2006年9月13日以來,上海市發生多起因食用豬內臟、豬肉導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截至9月16日已有300多人次到醫院就診。9月17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確認中毒事故為瘦肉精中毒。

紅心咸鴨蛋——蘇丹紅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廠生產的一些“紅心咸鴨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蘇丹紅Ⅳ號。11月14日,北京食品辦又檢出6種咸鴨蛋含蘇丹紅,大連等地也陸續發現含蘇丹紅的紅心咸鴨蛋。
多寶魚——硝基呋喃類代謝物
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對30件冰鮮或鮮活多寶魚的抽檢結果,30件樣品中全部被檢出硝基呋喃類代謝物,部分樣品還被檢出環丙沙星、氯霉素、紅霉素等多種禁用魚藥殘留,部分樣品中土霉素含量超過國家標準限量要求。
桂花魚——孔雀石綠
2006年11月,香港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對15個桂花魚樣本進行化驗,結果發現11個樣本含有孔雀石綠。香港食環署呼吁市民暫時停食用桂花魚。
……
潛伏“案犯”重點追蹤
通緝者1:飲品崇尚“概念”炒作
繼沸沸揚揚的芬達、美年達含苯事件之后,2006年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又抽檢出樂百氏、匯源的部分批次產品存在有質量問題,飲料安全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
如今飲品市場上,碳酸飲料、純凈水、含乳飲料、茶飲料、果汁飲料、功能性飲料充斥市場,讓人眼花繚亂。國家質檢總局2006年7月9日公布的國家監督抽查結果表明,碳酸飲料的質量抽樣檢測合格率僅為74.2%。
針對飲品市場的安全問題,有關專家指出,目前飲品市場上大多數品牌過多的關注“概念”炒作,對飲料本身的衛生、健康問題反而輕之又輕。如很多消費者并不知道純凈水并不適合長期飲用,功能性飲料并不適合所有人,某些飲料不宜與其它飲料混合同時飲用,更別說在飲料中超標添加香精、色素、糖精或甜蜜素的飲料在飲品市場中泛濫成災危害人體健康。

通緝者2:快餐飲食衛生安全問題嚴重
快餐是現代餐飲大眾化的食物,隱藏的健康安全問題最多。專家指出,目前快餐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食品本身的安全食用與飲食習慣的是否衛生與健康。
諸如餐館、酒樓、集體食堂等場所食用者眾多、餐飲人員復雜,衛生、健康、安全問題無法保障,再加上一些小餐館,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食品加工、服務人員都是雇傭的臨時工,未經過食品安全知識培訓,不進行定期健康體檢等,食品本身的衛生難以保證。
而很多人喜歡以快餐解決日常三餐,專家指出,快餐是高油脂、高鹽分、高糖分、大量調味料、以低纖維的食物為主、含較多的人工添加劑的組合物,這種飲食習慣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或誘發多種疾病。
食源性疾病在我國嚴重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凡是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病原體使人體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統稱為“食源性疾病”。
引發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問題十分突出。如2006年反響巨大的管圓線蟲“福壽螺”事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嚴重病例。在2003年震驚全球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也是來自于微生物污染。
其次,環境污染等源頭污染也直接威脅著食品安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直接污染大氣、水源、農田,給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帶來影響,從而影響食品原料的安全。
第三,濫用農藥、獸藥造成的食品源頭污染仍然嚴重。近日披露的“紅心蛋”以及“多寶魚”事件就是由于生產者違規在飲料中添加工業原料造成的。而在面粉、米粉和粉條中添加以甲醛和亞硫酸鈉制劑的“吊白塊”進行漂白;在大米上著色素、加香料;三黃雞上涂黃色;茶葉中加綠色,枸杞子用紅色素浸泡等違法添加、牟取暴利的事件仍在繼續。
食品安全問題的警示
國的社會轉型中,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穩定與安全的大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吃的問題,而是一個涵蓋全社會的、以食品科學與工程理論為基礎的,與行政管理部門、社會輿論、個人食品安全防范等相關的系統工程。
政府:法律滯后,監管不力
要杜絕食品安全隱患,必須有合適的法律支撐。但在目前,這恰恰是食品安全的“短腿”。目前我國尚無一部系統完整的食品安全保障的相關法律,各地方政府也還沒有相關的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規出臺。在監管執行過程中,部分地區的工商、質監等職能部門常以“我們沒有發證,所以不用承擔責任”為由,互相推卸責任。
食品生產企業:重效益,輕生命
處處算計成本的激烈市場競爭中,為了牟求利潤,許多食品生產企業明知違法而為之,摻雜弄到假,一些不合格食品及假冒偽劣食品流入市場;部分食品經營企業沒有嚴格的進貨、驗收制度,讓少數食品違法分子有機可乘……這是一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的問題,涉及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食品源頭安全問題、生產加工、流通等多個環節。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無知
長期以來,一提到食品安全,想到的往往是相關標準的制定、生產經營者的自律和各監管環節的體制機制健全和有效監控,而恰恰忽視了食品安全教育。而正是由于食品安全知識的缺乏,導致許多消費者對于普通消費者只知道不去食用已經知道的有毒食物,卻并不知道還有哪些食品有潛在危險,更不知道怎樣去避免這種危險。
編者按:
食品安全是一個包含整個食品鏈工業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從“食源到餐桌”的整個食物鏈的內容。同時,食品鏈的安全保證又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管理過程,其中有產品的提供者,有法律法規的制訂者和監督者,有行業的監管者,也有食品的最終消費者。為了確保食品質量安全,保證消費者飲食安全,需要確保整個食品鏈每個環節的安全問題。
食品放心工程需要各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需要前瞻性的監管體制和法律體系;需要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不是“事后諸葛亮”的“救火補漏式”的不良循環模式;需要食品安全知識的及時傳達與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需要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與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需要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誠信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構筑一個真正安全、放心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