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管理中,“當責”相對于負責是一種更精準的責任定位,當責與負責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追求的是更強、更高的自主感、責任感和成就感,挹注承諾、激發心力、授權授責,以經營自己、領導團隊達成目標,并讓聚焦成果成為責任的靈魂。
“當責”(Accountability)出現在華人管理世界比較晚,出現時通常又直譯為“負責”(Responsibility),意義通常交疊不明,Accountability是Accountable的名詞,最恰當的中譯名是“當責”;相對的“負責”的英文是Responsibility,其原意是:Response+Ability;是指回應、回答的能力,所以“負責”與“當責”字源原意就有不同,在應用上固有其交集、聯集,但不可混淆在一起。
進一步來說,負責是指:“有義務去履行”。當責則是:“擔起責任確定該去履行的義務。”所以,除非仔細查考原文,否則在這個有關責任的關鍵點上,翻譯通常就如此這般蒙混過關,讀者不可不察。
當責的五個方面
在古羅馬時代,元老院議員行使投票權是非常慎重的。他們要“自由地站起來,走到前面去,被清點他們的立場與承諾”,然后投入票才算數,才算一票,才“count in ”。這也是當責較原始的原意:是可信賴、愿負責的一票。現代管理中對當責的“count on”(依賴、信賴)也有較多著墨。
美國贏派(IMPAQ)顧問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與當責有關主題的顧問公司,創立人撒姆爾(M.Samuel)對當責的簡潔定義是:“people can ‘count on one another’ to keep performance commitments and communicationagreements”就是說:承擔了當責,人們能夠相互信賴而信守對績效的承諾及對溝通的信約。
Accountability在Counting(計量)上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艾普斯坦(Marc J.Epstein)博士在其著作《計量真正重要的》(Counting What Counts)中,開宗明義說明承擔當責要計算、計量清楚,亦即對所要達成的重要目標要說明清楚、要能數字化,才能計算清楚、才有計量管理、才能清晰負責。
根據美國橡樹嶺科學與教育學院與加州大學一群學者們在提升“政府績效與成果法案”(即GPRA)所做的研究報告,倡導當責有五個方面:
一、當責是一種關系(relationship):
是一種雙向溝通(a two-way street),是兩者之間的一種合約,而不是只對自己的承諾。
二、當責是成果導向的(Results-Oriented):
不是只看輸入與產出(Inputs and Outputs),更要看成果(Outcomes);當責與成果常常是焦孟不離的,如為成果負當責的“accountable for results”在英文管理論文上宛若連體嬰;以英文來說outcomes就是results;但outputs(產出)并不一定是Outcomes(成果)。
三、當責需要報告(Reporting):
要報告中間進度及執行與完成的成果,或沒完成的成果;如果沒有報告,當責根本沒有屹立的理由,報告是當責的脊骨(Backbone)。
四、當責重視后果(Consequences):
當責意味著一種義務乃至債務,假如不必承擔后果,當責必然失去正當意義。“后果”,應在事先由雙方商量清楚。
五、當責是要改進績效(Performance):
當責的目標是要采取行動、改進績效,確定完成任務;不是指責、推錯,或懲處。當責已由過去式的反應性(Reactive)當責,轉變成積極性(Proactive)當責了。
當責是自主性抉擇

從另一個相對的角度來看當責,與“當責者”相對的是“受害者”。成為“當責者”與成為“受害者”其實只有一線之隔。美國領導力伙伴顧問公司創立人康諾斯與史密斯(Roger Connors & Thomas Smith)提出了“水平線上”與“水平線下”的概念,“水平線上”是向上提升,走向當責的階段;“水平線下”是向下沉淪,陷入交相指責的受害者世界。這一條細線也代表一種心靈的掙扎、一種困難的抉擇。
康諾斯與史密斯對“當責”下了如此的定義:“當責是一種個人抉擇(A Personal Choice);是選擇要提升個人處境并展示擁有權(Ownership),并借以達成所制定的成果(Results)。”
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別無選擇才成為受害者。事實正相反,是他們自己選擇成為受害者。選擇成為受害者是很自然的,因為難以改變目前所處的環境,無法回應該環境下的各種狀況;無法堅定價值觀、掌控態度、改變行為。沒有了企圖心,不知道所追求、所渴望的成果是什么,宛如大雪崩中的片片雪花,總是不曾感受到些許責任,當然也不知所終。
介乎中間的,還有一類型的人則陷入“保護者循環”(Entitle-Ment Cycle)中,這些人認為因循前例與上意而享有特權,受之無愧。或者天賦我權,不容侵犯,兩種狀況下,都得傾力保權,職責則屬其次,這些有官僚體系、有工作保障、希望保持現狀、有許多教條例規,總是由上至下指揮,講求單一技能,工作績效不是擺在第一位,每個人在組織內定了位置就享有固有權利,順理成章,于是大家進入循環,依樣畫葫蘆,像在一個軌道上運轉,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也常尸位素餐。
這種類型“因循怠惰員工”(Entitled Employee),他們緊抓權力與權利,表面上也努力工作,因循組織體制與運勢,也總有些成果,但沒有成果時也不會有多大關系,因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工作是志在參加,不在得獎。
然而“負責任”是要對自己所處的狀況,能夠同時完整擁有因和果,不是單純視自己為果,別人或環境為因。一個真正負責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具有100%的責任感者,他100%擁有整個狀況,100%傾注心力,一心交付出最后最高的成果,不只是Do something,還要Do More,也就是西方人常說的“One More Ounce”(多一盎司),他們如是說:“如果盡責盡職,那么你就是稱職員工,如果多加一盎司,你可能會成為優秀員工,工作與成長環境也會變的大不相同。”
從前文所述,依其深入了解自由意志與自由抉擇的真諦后,將會更有助于去接受抉擇后的承擔責任的意愿。當發現責任無法避免時,將會促使我們會更愿意去做好準備,以接受這個責任。當我們愿意對行動及其應用,接受整體責任(Full Responsibility)時,我們就承擔了當責(Accountability),當我們不可避免地承擔起當責,我們就不會傾向于把責任加諸他人,或加諸我們所無法控制的環境。
言簡意賅,當責就是一種允諾、一種義務,不只是對自己,還要對周遭其他人,交出一個特定的、已約定的成果。所以,“當責者”是有義務確定“負責者”在執行任務,并對其執行成敗負有“責任”,不是說已全力以赴,對得起自己良心、做多少,是多少就好;“當責”更是一種個人自主性的抉擇,進一步地發自內心,以正面的方法立即拒絕借口,去執行任務并交出成果。
當責組織的基本要素
因此將“當責”文化推廣至企業組織中是現今大勢所趨,“組織當責”的作用是要整個組織成為一個“當責組織”(Accountable Organization),讓組織能通過當責更有效地完成組織對內與對外任務。一個當責組織必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堅實的當責文化;一是堅強的當責領導。
在當責的企業文化里,從董事會到收發室的每一個人都能認清并認同當責,都能體會并執行個人當責、個體當責與團隊當責中應有的角色與責任。董事會里的人會監視/輔助CEO經營一個公開、透明、信任的現代組織;收發室里的人在寄出重要物件后,會再確定對方是否確實收到。
然而大家所關心的,還是當責能否變成特立獨行的單獨概念或工具,進而成為風氣、相互鼓舞。因此從“塑造企業文化”做起就成了一條最明確的路。美國《財富》(Fortune)雜志每年都做“最受尊崇公司”的調查,前些年他們在調查完成后曾整理出一個結論:“越來越多的公司,更加關心的是公司不能只靠數字而活,有一件事,讓這些頂級公司在大調查中脫穎而出的是他們堅韌的企業文化。”
重塑員工行為真是一項艱辛的任務。連心理學家都承認,人類超過一個年齡后,行為改變是很困難的。企業界除了小心謹慎一開始就找到“對的人”之外,“不太對”的人還是得借助訓練、教育、輔導、教練等等方式,再加上堅實的企業文化的長時間熏陶,或許可以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也才有重新塑造行為的機會。“不對”的人,遲早必然是公司的負擔。重塑員工行為不易,因此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越來越講究“Hire for characteristics,train for skills.”,也就是聘請人才時,選人格特質,專業技能進來再訓練吧!
美國著名的“創意領導中心”(CCL)與杜邦公司曾發展出一套行為改變的基本三角形模式(參見圖一),三角形頂端是一個人的“行為”,這個“行為”是會受到底線“價值觀”與“個性”兩項因素所影響。
而三角形中間的一道水平面。正處水平面的是態度(Attitude),態度是一個人感受事物后的一種情感、情緒反應,但仍無行為可言。態度的下一步發展是行為,行為經系統化、組織化、目的化后,就有了行動(Action),以及一些特定事業活動(Activities)。通過這些行動與活動,來追求的是:一定要有績效(Performance),一定要有成果(Results)展現。
在態度的水平面之下,隱藏著的正是“價值觀”及“個性”等隱性影響因子。從價值觀到態度,有一步步的發展、一步步的影響;這些一步一腳印,都將成為行為改變的重要歷程。
而這個“價值觀”包括:對自己價值觀的發掘、確認、重新確認,或改變,以及所處企業或環境價值觀的認同、熏陶與教化。這兩種價值觀不一定相合,越來越多的人在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有強烈沖突時,開始選擇離開,或被迫離開。
因此,如果要塑造當責文化,就要激發當責的行動與行為、塑造當責態度,這也是為什么IBM前CEO郭士納(L·Gerstner)在驚濤駭浪中接任后,在救亡圖存過程中,能很快地整合價值觀與信仰,很快地宣布了八點“我的管理哲理”,約半年后又公布了八點,“以原則為領導”,然后就是一連串的“吾道一以貫之”的行動了。在救活IBM后,他親手撰寫的傳記《誰說大象不會跳舞》(Who Say Elephants can’t Dance?)一書中,有2/3的篇幅是在談如何改變員工行為,如何以“新企業文化救IBM”的事。
塑造當責文化Step by Step
在塑造當責的企業文化的過程中,首先是要確立“當責”為“價值觀”,要經過思考、整理、爭辯、澄清,以及生活體驗,再加上組織內專題處理,及企業的優先次序決策等的淬練,才能形成。
對于“核心價值觀”,很多長青企業是百年不變的,杜邦公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所以,推動組織當責,企業應首重當責的企業文化,要建立當責文化第一步,就是把“當責”列為組織的“價值觀”,甚至是“核心價值觀”。
第二步是定義、澄清、慎思明辨,訓練各階層所有人,說明當責真義、當代價值及實證功能,讓當責成為公司共同語言,讓ARCI模式成為團隊解題工具,匯成動量(Momentum)推動組織向前行。
第三步,融入工作與生活中,日日行之,不斷自問、也問他人: “What else Can I do?”“怎樣做會造成更大的貢獻?”
第四步,要有具體方案推動“團隊當責”,明定個人、部門、項目,乃至流程目標,勇于授權授責。明決策、做評估、追后果。
第五步,一定要有獎勵。要肯定或獎勵當責的成果、行動、行為、態度,甚至思維,從思維、態度就開始給予肯定或獎勵。
第六步,當責的態度、行為與實務絕非一蹴而就,亟需主管們擔任“教練”(Coaching)的角色。有反饋(Feedback)也有前饋(feedforward),方法包括:
■同理心傾聽。
■承認/接受對方的事實、痛苦與掙扎。
■常問:What else can you do?以超越、克服目前處境,能逐漸轉向“當責”挑戰。
■提供實踐當責的具體方法與流程。
■承諾誠心相助,鼓勵報告進度,定下追蹤時刻表。
■沒有為什么,去做就是。
領導人是當責文化的靈魂
組織領導人是建立當責文化的靈魂人物,這位領導人除了對當責、個人當責、個體當責、團體當責及其應用工具了然于胸之外,還要帶領組織接受外界有關“企業/社會當責”的挑戰。
領導人在領導“當責文化”時也有一些原則,如下可供參考:
■采取與別人一樣的當責標準。
■經常自問,也要求別人自問:What else can I do (to get results)?
■請求別人給自己“反饋”。當別人反饋時,不宜事事辯解,顯得虛心些;也給別人誠摯而具鼓勵性的反饋,乃至“前饋”。
■化教訓為數導,不必一直等到別人的進度或成果報告,對自己上司的報告也不延遲。討論時,集中在“可控制”的事件上,不要在“不可控制”的事件上浪費時間精力。
個體當責可以蔚然發展成風氣、成文化,但更重要的是組織當責要校正、引導、滋養、茁壯個人、個體,與團隊當責,讓當責成為組織的競爭優勢。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在《有效經營者》一書中,對“領導人”的揮灑空間有一段精彩論述。他強調,經營者要“聚焦在貢獻上”(focus on contribution),不是“聚焦在力氣上”(focus on efforts)。他說:“當經營者聚焦在貢獻上時,他會把他的注意力移出自己的專攻領域、自己的狹窄技能、自己的所屬部門,然后,轉向整體績效。所以,他的注意力必然轉到‘外界’——因為只有‘外界’才是唯一可以獲得成果的地方。”
德魯克又說:“聚焦在力氣上的人,總是強調位階的權威。但不管他的職稱與位階有多尊崇,他終究仍只是一位部下或從屬。然而,一個人如能聚焦在貢獻上,對成果負責;那么,不論他多年少,以管理學名詞上最簡單的字意來說,他就是‘最高管理人’——因為,他為他的整個績效擔起當責。”
下面所述,我們要思考一些領導人——尤其是當責領導人,在學習與調適的過程中,幾個重要據點與實際行動,有些確實是需要熱烈迎戰的。
一、領導人不是被委派的,領導人存在于各組織、各階層之中
如果不能為成果擔起當責,再資深的人也是從屬、部屬,他總是在看老板臉色、仰人鼻息。如果,能為成果擔起當責,再年少的人也在頂端、是最高管理人,他知所當為、為所當為、全力以赴,并交出成果。
對華人世界來說,“聚焦在力氣上”還另有個潛在危機,那就是:“力氣”將為所謂的“雖敗猶榮”、“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留下伏筆。
二、 “當責領導人”把當責列為“價值觀”,甚至“核心價值觀”
領導人的字意與含義都是領之、導之,亦即能對“跟隨者”在思想、心態、行為、行動、活動、執行、成事之間,領之、導之,并在恰當時管之、理之。
因為,“價值觀”經進一步理解澄清后,可成“信仰”;信仰課以生活經驗印證后,可成“哲理”;哲理佐以各種切身攸關的議案項目,即成“原理”;原理中配合事件之優先次序,即成“概念”,“概念化”后態度轉化與應用于活動中,就進入行動致果的最后階段了。
這段“概念化”的過程,西方人稱之為“概念化能力”,通常是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具備領導能力的重要標準。在整個思維過程中,有時如電光石火、即思即用;有時是細火慢燉、陷入長久思考。但領導人由“價值觀”出發,則思想、行動再博大、龐雜,終究是一以貫之、前后一致,這構成了領導人的重要特質。
孔子學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著幾十億人幾千年,孔子卻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以現代管理學名詞來說,這個“忠恕”就是孔子思想與行動的“核心價值觀”了。
如果,當責成為“核心價值觀”,在許多企業活動的反復激蕩,與不斷粹煉、煎熬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下列領導特質:
■信任、可信度——負責到底、沒有借口、當責不讓。
■誠信——有報告、有后果、有承諾、有成果。
■透明度——愿報告、能賦權、具平衡目標。
■一致性——發達自個人當責、身教言教、一以貫之。
■執行力——兼顧戰略、戰術、戰斗、戰技,及心理、文化戰;并用個人、個體、團隊、組織,及企業、社會當責。
■互信互賴性——授權授責、知己知彼、誠信互動。
■權責分明——有“責任圖解”,用當責的紀律與工具。
■領導力——當責不讓。
“當責領導人”領導一小組人、一團隊人、一個事業單位、一個龐大機構,會發揮當責的影響力,形成一小組、一團隊、一個事業單位、一個龐大機構的當責文化,以當責為價值觀之一。企業建立了當責文化,就形成了企業在競爭上難以模仿的“當責優勢”。
三、“當責領導人”在未來競爭中將具有“當責優勢”
說“當責”是領導力大拼圖中“最大一塊”拼圖的,是美國前德士古石油公司CEO彼德·畢哲(Peter I.Bijur)。他不僅身為當責典范,還在公司推動“全面當責管理”;他無法忍受平庸之才,嚴格要求部屬承擔當責。
21世紀初的現在,“當責”正快速進入各種形式領導系統的心臟區,當責領導人正通過當責的紀律、流程、架構、以及工具,以領導自己、領導組織,并將進而提升企業與社會價值。
沒有當責的躍動與驅動,很難看清楚人類亙古以來內心的價值與吶喊,以及未來企業與社會的發展脈動、趨勢;沒有當責的躍動與驅動,很難有真正有生命、有效果的領導。“當責領導人”知道何從、何去,在未來大競爭中,將具有“當責優勢”。
從個人成功、團隊成功、組織經營成功,乃至社會貢獻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當責領導人”。這個趨勢之后有壓力,壓力不僅來自內在的驅策,也來自外界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急的驅策。讓我們有志一同、當責不讓、后發先至、交出成果,做個現代與未來的領導人。
(資訊來源:臺灣《能力》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