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公司明文禁止上司與部屬發展出工作以外的友誼,然而,一份蓋洛普對超過800萬份訪談資料的分析指出,在職場上擁有親密朋友的人,可以提高對公司的滿意度達5成。
“你是怎么淪落街頭的?”身材魁梧的羅杰默默地凝視著我。對這個問題,他努力思索了幾分鐘。坐在離他三尺遠的椅子上,我熱切地等待他的答復。
羅杰搔搔頭,他的手吸引了我的目光。他的雙手粗糙、厚實,指甲藏污納垢,無神的雙眼流露出空虛,顯然流落街頭20多年來飽經風霜,我不必開口發問,就能一目了然。
羅杰開始向我訴說,他曾經擁有的美好生活,他成長于美滿家庭,大學一畢業就結婚,在一家聲名顯赫的機械工程公司找到工作,買了一棟房子和兩輛車,不到30歲就生了3個小孩。我很驚訝,羅杰以前的生活非常“正常”。
接著,羅杰向我訴說多年前發生的事,他的人生也從此完全改變。他敘述,當時他在工作上的挫折感日益加深,而且公司里唯一的朋友吉米又被炒魷魚。除了太太之外,吉米是羅杰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他們一起加入保齡球社,每年11月都相約打獵、旅行,兩家人往來十分密切。羅杰和吉米的辦公室相鄰,每天都會聊上幾句,不僅談論公事,而且也會聊聊私事。
死黨慘遭開除
造成酗酒終至變游民
在吉米被炒魷魚之后,羅杰每天只能面對上司和其他幾位不多話的同事,他們在公司很少互動,每個人只是準時上班打卡,然后巴望著趕快下班離開辦公室。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羅杰都必須找方法解悶,于是他開始喝酒,一開始,羅杰每周會有一、兩個晚上在附近的酒吧小酌,不久就變成一周五、六個晚上都泡在酒吧里狂飲,雖然家人努力避免他向下沉淪,他還是開始自我毀滅。
羅杰說到太太如何努力幫助他重新站起來的時候,聲音里的痛楚越來越強烈。訪談過程中,他無法說出太太的名字,也不曾提過小孩的名字,32歲那年,羅杰丟了飯碗,也失去了太太和兒女,他搬到一間小公寓住了半年,他的媽媽替他支付房租,拼命想拉他一把,但是羅杰一再拒絕,最后媽媽也和其他人一樣,因為挫折而放棄了他。
在毫無支援的情況下,羅杰被迫住在車子里。有一天,他從每天例行的食物搜尋之旅歸來,發現連唯一可以遮風避雨的車子也不見了,警察因為他拖欠稅款以及停車費而查扣了他的車。羅杰這輩子第一次正式宣告無家可歸。
羅杰以事不關己的語調敘述這段故事的最后一部分,我看得出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羅杰與朋友、至親的最后談話(也就是在他記憶里留下長達20年創傷的那一刻),這層關系一旦瓦解之后,其他一切便都無所謂了。
我問了他最后一個問題:“誰對你有期待?”羅杰頓了一下,深深吸一口氣,說道:“我想沒有人了。”
1991年,我受邀進行一項特別的研究計劃,研究對象是游民,這項計劃的目的是協助游民收容中心和社會福利機構,開發出更好的方案來救助需要幫忙的人,我的任務是和其他幾位研究人員一起進行一系列訪談。我們準備好題目,帶著錄音機,造訪游民收容中心、社會福利機構,以及各地的收容所。整整四個月的時間,我們采訪了全美各地數百位游民,我們的目標是要找出一個答案:為什么有些游民可以重新振作起來,而有些卻不行?
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先采訪了那些無家可歸又不思振作的人(由每個社區的專家提供資料)。就像許多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一樣,我一開始也認為,大多數游民都是因為嚴重酗酒或濫用毒品才導致他們流落街頭的,所以我們針對這些傾向設計出幾道問題。當然,在我們的采訪對象中,的確有許多人有嚴重的酒癮或毒癮,還有一些人有嚴重的精神疾病。
但是在我仔細傾聽這些人的故事后發現,他們對酒精或毒品的依賴只不過是表面的病癥罷了,而不是根本原因。大多數個案,都是因為與朋友或親人的親密關系瓦解,才轉而求助酒精或毒品。幾十年來無法脫離游民的人,都有個共同點:缺乏健全的人際關系。說穿了,他們“沒有朋友”,無家可歸只不過是他們最清晰可見的一部分困境而已。雖然“沒有朋友”不是這些人流落街頭的唯一原因,卻是我從這些訪談中最常聽到的主題。
公司不樂見職場友誼
甚至鼓勵員工檢舉
我曾經以職場友誼為題訪談過一些人,以下是他們的心聲:
“身為經理人,我不放心部屬們太過親近。”
“在工作上發展出親密關系會導致混亂,我喜歡把工作和工作以外的生活分得很清楚。”
“我們不希望員工在公司里建立良好的交情。”
雖然有些企業已經開始接納職場友誼的觀念,不過強大的阻力仍然存在。我們訪談過8萬名經理人與領導人,有將近1/3同意“親密引來輕蔑”的說法。任何曾經服務于大型官僚組織的人,大概都不會對這項調查的結果感到驚訝。
當蘿拉進入全球數一數二的服飾零售商擔任業務助理時,才深刻體會到經營職場友誼有多么的困難。貝絲是蘿拉的經理,在她們一起共事之前,就已經是親密的朋友了,不過蘿拉必須保守這個秘密,因為公司明文禁止上司與部屬發展出工作以外的友誼。甚至有傳言說,有位店經理在當地一家餐廳與巧遇的部屬說話,因而受到懲戒。顯然,如果經理人在工作以外的地方遇到部屬,只能打招呼而已。所以,貝絲和蘿拉不得不在上班時間掩飾兩人的交情,不過她們并不在乎下班之后往來,因為她們工作的地點位于大城市,兩人相約外出的時候,從來不曾遇見過同事。這種情況并非完美,不過還可以接受。
不過,當蘿拉調職到位于小社區的分店時,職場友誼就為蘿拉帶來很大的麻煩。蘿拉和先生在那個社區沒有任何親朋好友,而且他們將絕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蘿拉與輪班主管尤蘭達間建立了友誼。一天早上進貨時,尤蘭達邀請蘿拉和另一位業務助理下班后一起小酌兩杯,蘿拉以為這不會產生什么問題,因為尤蘭達是另一個地區的主管,并不是她的頂頭上司,更何況,這個城鎮這么小,蘿拉覺得如果自己想要有任何社交生活的話,就不應有所顧慮,于是蘿拉熱情地接受了尤蘭達的邀約。
她們玩得很愉快,不過很不幸,她們被另一家分店的員工認出,并且呈報到公司的匿名檢舉專線。幾天后,附近分店的經理與蘿拉長談。蘿拉說:“我們坐下來,被告知主管不可以與非主管級的人相約外出。不可以和其他不同職等的人有任何形式的社交往來,”蘿拉提出抗議,并解釋自己剛搬到這個城鎮居住,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不過她的辯解沒有產生任何效果。
在這番訓誡之后,為了保住飯碗,蘿拉和尤蘭達不得不停止往來,雖然尤蘭達和另一位主管還是固定在下班后一起外出,但她們再也沒有邀請過蘿拉。“只因為我是個助理,”蘿拉說。根據蘿拉的說法:“即使她們知道我剛搬來這個城鎮,沒有朋友,她們還是不敢再邀約我。”
公司這項政策不僅影響了蘿拉與尤蘭達的友誼,也造成其工作關系上急速降溫,整件事更改變了蘿拉對工作的看法:“這件事令整個工作環境變得令人不快,因為你知道,你必須時時警覺自己該說什么話、該交什么朋友,即使在工作之外,也要隨時保持警惕。”
顯然,好幾家大型零售商都有類似的規定,還提供免費專線供員工舉發違規,這類政策比我想象的還要普遍,即使也有許多公司并未主動禁止,但很少有領導階層會鼓勵員工們發展友誼。只有18%的工作環境,會提供機會讓員工發展工作上的友誼。
職場友誼的確有風險存在,親密的友誼本來就比點頭之交來得復雜。當人們在工作上形成緊密的社交群體時,可能會孤立某些人,并且因此產生嫉妒、抱怨,與結黨營私的疑慮。而且,一旦有什么差錯發生,雙方的關系越密切,后果也就越嚴重。若友情發展成愛情時,情況就更復雜了,特別當其中一方是領導高層時,更是如此。
在訪談底特律前任車廠員工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幾段產生不良后果的職場友誼。在典型的汽車工廠,管理階層與工會成員的關系一向處于緊張狀態。結果,工人之間的友誼,大多建立在仇恨雇主的情緒之上,不管是工作還是在酒吧玩樂的時候,工人的對話通常都離不開抱怨與發泄。
大部分公司至少都會有一對“一起喊痛的伙伴”(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比較少了),所以找出可能帶來負面后果的職場友誼是很重要的。不過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職場友誼的正面影響遠勝于負面影響,新的研究結果也證實,工作上密切的友誼會大幅提高(而非降低)工作滿意度與職場生涯成就。
只有3成的員工在
工作上有“最好的朋友”
我很想知道友誼會對組織造成多大影響,所以在2004年號召了全球各地的頂尖研究人員與學者,組成一支以“了解職場友誼對公司財務與員工情緒的真實影響”為目標的多元性團隊。在此談談這項研究的幾項重大發現。
你可能會注意到,我們在訪談過程中使用“最好的朋友”(Best Friend)一詞,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我們初期的研究顯示,在工作上擁有“最好的朋友”(而不只是‘朋友’或‘好朋友’)是比較有用的預示指標,因為“朋友”一詞顯然已經失去了其所應獨有的大部分真義。
如果你在工作上有個“最好的朋友”,你非常有可能做到以下幾點:
■留住顧客;
■用較短的時間完成較多的事;
■工作愉快;
■意外較少,工作環境安全;
■能創造新點子,并愿意分享;
■消息靈通,知道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
■有機會將精力用在自己的強項上。
整體來說,只有3成的員工在工作上擁有“最好的朋友”,如果你有幸屬于其中之一,你全力投入工作的可能性就是一般人的7倍,我們的研究結果還顯示,在事業上沒有“最好的朋友”的人,幾乎不可能專心投入工作。
雖然很多公司不斷阻止員工在職場上發展密切的友誼,不過你可以從我們的研究結果中發現,這些公司很可能犯下讓他們耗費大量成本的錯誤。這些研究指出,友誼的推演和成長,是職場健康的一大關鍵要素。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有一組最佳工作團隊,老板明白每個人都想打造高品質的友誼,也知道忠誠度會建立在這樣的關系之上。
在工作上擁有朋友,對那些缺乏其他工作誘因的人來說,甚至可能會形成一種補償心理。密切的友誼可以讓你對公司的滿意度提高將近5成,也會讓你對薪資更感到滿意。工作上如果沒有最好的朋友,投入工作的幾率是1/12。
職場上有3位好友
96%對生活感到滿意
我所提到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從800萬份“我在工作上有個最好的朋友”的蓋洛普調查而來。雖然許多公司遲遲不愿詢問員工這個問題,不過這一向是公司獲利能力的最佳指標。
我們已經確定了在職場上有一位“最好的朋友”所產生的影響,接下來,我想看看如果有多于一位以上的好朋友,結果會有什么不同。于是,在一項全國性的研究中,我們詢問了超過1000個人,問他們有幾位親密的朋友,接著再問他們,親密朋友當中有幾位是同事(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取得比較精確的回答)。在這項調查的結果中,有1-2位親密朋友/同事的人,兩者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不過,在工作上至少擁有3位“最好的朋友”的人,工作滿意度較高,人生滿意度更是三級跳。這些資料并不足以讓我們做出結論,但是顯然“3”這個數字會是一個主要門檻。工作上有至少3位親密朋友的人,96%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別誤會我的意思。在工作上,只要有一位“最好的朋友”,你的世界就會大大不同,這是邁向美滿生活的第一步,不過別就此停下腳步。根據最新的研究,如果你在職場中建立起更多友誼,你就越能感受到顯著的差異。
根據某些研究,我們會因為朋友的關系加入或留在某些團體、組織內,這在人生過程中似乎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人們往往會想跟朋友一起參加同樣的活動,因為這么做會讓我們開心愉悅,也可以通過共同參與而獲得社會支援。與一般普遍的認知相反,在我們的調查中,與異性同事發展友誼,似乎不是什么令人害怕的大問題;在我們的研究對象當中,只有不到1成的人,對職場上的異性親密友誼感到“非常恐懼”。
大部分公司都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增加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會建議這些企業組織試試,以員工和員工之間的交誼為基礎,建立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這樣不但能留住人才,也會讓組織超越公司的層次。在以信賴為基礎的組織里,我們發現親密友誼是出席率、留任率、滿意度及信念力量的最佳指標,所以,以信賴為基礎而結合組織、學校、非營利機構、運動團隊等,都具備培養成員友誼的能力,不論他們自己是不是刻意為之。
(資訊來源:臺灣《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