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剛
一、高原訓練的意義
高原訓練能直接刺激運動員的心肺功能,提高運動員耐力,增強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因而是有氧訓練的一種有效手段。中長跑通過高原訓練,通過外部環境對運動員施加一定的壓力,讓心肺功能得到提高,是訓練成敗的關鍵。但是,缺乏科學性的高原訓練,非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可能對訓練、運動成績產生負面作用。因此,在現代競技體育訓練中,應該做到高原訓練科學合理,能夠對提高運動員的機能水平起到積極的和正面的作用。以上所說的高原是從海拔1600米至2400米,其中海拔1800米——2300米為最佳高原訓練高度。
二、高原訓練的階段性
1.適應訓練階段
運動員在較低海拔進行較大運動量的訓練之后,有了一定的強度要求,然后調整為高原訓練。在上高原的過程中,一般是利用各種方式從低海拔逐步升高,這樣就能在上到高原后,經過短暫訓練即可適應,進入正常的訓練。在這一段時間里,保持一定負荷并逐漸加大,盡量保持一定的強度,避免發生力量損失,是訓練成功與否的關鍵。在高原有氧代謝訓練中,運動員的心率應保持在120-140次/分。
2.系統訓練階段
一般是經過2-3周的適應訓練,便可進入系統的正規的強化訓練階段,并達到非高原訓練的平時訓練水平。此階段要盡可能地提高訓練強度,但也要注意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如無血尿心率及其它有關指標。可以人工測量心率和觀察飲食、睡眠、情緒等措施檢測這些變化。
3.賽前訓練階段
賽前訓練是指高原訓練結束后,即將參加比賽的訓練。這一階段需要進行對大強度訓練進行測驗,時間為10天左右。這種訓練應安排在低海拔地區進行,以參加比賽前2-3天結束為宜。這些是目前我國優秀運動隊所采取的通用模式。
三、高原訓練原則和時間、強度的安排
1、訓練原則
(1)循序漸進的原則。剛參加訓練的少年兒童不宜進行過大運動量的訓練,要從培養興趣人手,逐步適應訓練要求。隨著跑的能力提高,逐步加大運動量運動強度。
(2)突出重點的原則。冬訓主要是提高跑的能力,夏訓(賽前)則是加強運動強度,提高運動成績。
(3)合理安排運動量的原則。應注意身體素質與專項訓練的比例,一般初學者素質訓練占的比例應大,隨運動訓練時間增多,逐步增加運動量,然后再進行強度訓練。
(4)安全性原則。安全分兩類;一是要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二是要隨時注意觀察運動員的生理變化和外部反應,特別是在上量和強度時,要隨時測量運動員的脈搏,若超過正常值時間較長而不能適時恢復,應及時調整直至停止訓練,以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健康。
2、訓練時間安排
運動員由平原來到高原地區,必須經過一個氣候適應階段(4~6天),然后轉入有氧訓練(14天);要想達到高原訓練的預期效果,至少必須在高原停留20~22天;如果高原訓練的目的在于恢復運動員的機體,則可以限制在8~10天,如果目的在于提高運動員的速度、力量、素質或專項技術水平,訓練時間可擴大到20~25天。田徑運動員訓練的持續時間,至少應達到21天的最低極限。
3、訓練強度安排
在缺氧條件下進行有氧訓練,訓練效果可以大為提高,而缺氧條件下的訓練對無氧代謝能力的影響不明顯。在整個高原訓練中,使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保持相一致,是提高訓練水平的關鍵。長跑運動員在高原地區比賽的成績,一般比平原低7%左右。因此,應以此為參數制定訓練計劃,其訓練強度應為80%左右。
四、運動員機體生理生化反應
1、生理生化變化趨勢
高原訓練中,血紅蛋白有下降、回升、相對穩定三種趨勢,這種變化特點是高原訓練的特征,對訓練無妨礙。下山后血紅蛋白也有下降或回升的趨勢,賽前血紅蛋白達到較高值是機能狀況良好、競技狀態較佳的特征,表明高原的訓練取得了較好的訓練效果。高原訓練中,晨脈也具有升高、下降、相對穩定三種趨勢。這一點也是心血管系統在高原缺氧環境的正常反應,說明血紅蛋白與晨脈的變化相對吻合。
2、對變化趨勢的初步認識
高原訓練中,當出現血紅蛋白下降、晨脈升高時,訓練的運動量和強度應有所控制:當血紅蛋白升高、晨脈下降時,可以適當地提高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而當血紅蛋白和晨脈相對穩定時,是加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最佳時期,也是高原訓練取得理想效果的“黃金時期”。運動員在高原訓練期間,安靜時肺活量比平原高,回到平原后,由于最大通氣量和最大攝氧量增加,脈搏明顯提高,差異在6~10%。這表明高原訓練對于促進和提高心肺功能效果明顯。
3、必要的保護措施
高原訓練盡管有利于提高運動機能水平,但對運動員心臟有較大威脅,主要是自然增加了訓練強度和心臟負荷。LDH活動性降低,有礙于乳酸一丙酮酸氧化,影響心肌能量供給。GDT活性降低,有損于心臟蛋白質代謝和合成。這些因素的存在,常使心臟出現缺血狀態,心電圖表現失常和各種缺血性改變。因此,對運動員心臟進行系統監護,是高原訓練成功的必要保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