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卿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說過“美貌是最好的介紹信”。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體像(身體映象)和她的自尊水平相關。容貌和身材的改變,可以帶來內心自我評價的改變。我不禁想起一個朋友,她小時候因為牙齒不整齊,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牙,所以不太愛笑,有時只是抿著嘴笑,給人感覺是個內向害羞、有點兒不自信的女孩兒。19歲的時候,她為自己的“形象問題”作了一個決定——矯正牙齒。忍受一年多的痛苦以后,當牙套摘下來,她看到整齊的牙齒,變得越來越愛笑了。多年以后回憶這件事情,她依然不后悔當時的決定,她的改變不僅僅是牙齒,還包括內心的自我接受感。有時候美麗的確能帶來自信。
這讓我聯想到另一種自我接受的過程,曾有一個20歲的女孩兒來做心理治療。在其中一次治療中,她失聲痛哭,“我個子太矮”!的確,女孩兒的身高不到1.5米,長得黑黑瘦瘦。在后續的幾次治療中,她因為自己的缺憾(包括外表和童年的往事)表達了很多傷心的感受,經常哭得淚流滿面。后來,治療師發現她的容貌似乎開始變得好看起來,她的笑容也多了,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了許多。她不再是那個“蜷縮著的小老鼠”,而擁有了少女的可愛。可以說她經歷了一場“心理美容”。所以,一個人內心的改變——對自己更多的接納,才是真正的美麗。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或者能夠通過內心改變來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容貌,所以有人選擇整容。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整容確實能增添一個人的自信。用這種方式讓自己美麗起來,看到鏡子中改造過的自己,從而讓內心接受自己的身體。一個“人造美女”這樣說:“我正努力接近女人中的‘極品,整形手術確實讓我變得美麗。我非常肯定,我不再是自己了。我只是在為自己的身體更趨向完美,我為自己的身體作了一個決定。這決定僅僅是從一個女孩子單純的愿望和想法出發:讓自己變得更漂亮,讓自己的生活因變得漂亮而更加美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心理暗示。整容只是增強自信心的一種途徑,而一個人的自信才是生活成功的前提。如果一個人沒有基本的穩定的自信,再怎么整也不會滿意。比如一個處于嚴重抑郁狀態的人,自我評價會降低,認為自己長得丑。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或者嚴重情緒障礙會導致感知覺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產生審美意識和美感知覺,只可能產生對容貌的偏執想法,認為自己就是長得丑。即使做了手術他還會有問題,“我究竟是手術前好看還是手術后漂亮”?做了還不如不做。還有一類被稱為自戀性人格障礙者,他們永遠追求完美,苛刻挑剔。他們在任何方面都是很難滿意的,當然永遠不會有滿意的整容結果。還有一些人沒有自己的立場,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也會陷入痛苦的整容之中。
陷入病態整容的人,其實是很可悲的。他們為了追求心目中的美麗,不斷地折磨自己的身體。他們以為是身體影響了自己的命運和自我感覺,但是即使身體和容貌改變了,也未必能有內心的安寧。可見接受自己的身體,接受這部分自我,是多么重要。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來自社會的影響——美女經濟的漩渦。尤其美貌和苗條,似乎是女性魅力的代表,也深深影響到女人的自尊心。人們相信美貌可以帶來幸福生活,于是,有些人開始實施自己的造美行動,也有一些人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因為對美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美或丑,本身就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外部的評價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內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接受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愛和尊重的,擁有積極的自我形象,那么即使她外表不美,也可以高歌“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依然會很可愛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