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呈皇
沃茲尼克,他是蘋果電腦兩位創辦人之一,也是影響個人電腦歷史的關鍵人物,卻遠不如喬布斯出風頭。他是一位天才,更是一位勇于“創造不同”的工程師……
談起蘋果電腦的(Apple)創辦人,你會想到誰?幾乎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但這只答對一半。事實上,“蘋果”的創辦人有兩位,另一位是斯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
1976年,26歲的他與喬布斯創立了蘋果電腦,并發明當時全世界最暢銷的個人電腦:蘋果二號。超過100萬臺的業績,讓他30歲就成了億萬富翁,媒體封他為“電子奇才”。然而,當年他頂著大胡子、大鏡框眼鏡,外加一頭“飄逸”長發,典型我行我素的“工程師”打扮,加上不愿曝光的個性,讓他對比愛出風頭的媒體寵兒喬布斯,宛若太陽背后的影子般。
當年“雙S”主政時,喬布斯負責對外營銷業務,而沃茲尼克則負責對內研發工作。原本外界稱羨的絕佳拍檔,最后卻因為彼此理念不合,加上沃茲尼克打算發明“萬能遙控器”,創立新公司,于985年人生巔峰之際離開“蘋果”。
如今,鉛華洗盡,他成為一位教電腦課超過10年的小學老師,并成立網頁,解決全世界任何關于電腦的問題。
他與喬布斯完美工程師碰上企業家工程師
這位“影子創辦人”浮出臺面,全因一場排隊與一本自傳。
6月29日,正當“蘋果”迷涌至紐約市中心的蘋果電腦專賣店,花了數日排成一圈圈、上千人的長龍搶購iPhone時,同時間位于加州,身穿白色T恤、戴鴨舌帽的沃茲尼克,凌晨4點半就到住家附近的專賣店,跟著人群排隊,終于在太陽露臉后買到手機,而這一幕恰好被媒體拍到。記者問他為何不直接打通“特權”電話,“我喜歡那種走人人群排隊的感覺。”他笑著回答。
另一方面,在新推出的自傳《科技頑童沃茲尼克》里,他自暴與喬布斯的關系。兩個“斯蒂夫”,雖是最好的朋友,卻也是最親密的敵人。“我們終究不是同一種人,從一開始就很不一樣。”
的確,和喬布斯這位“企業家”相比,沃茲尼克就像一個要求完美、執著的工程師。他的第一任妻子形容,他是那種回家繼續研究電子到半夜的老公。然而,要求完美的工程師比比皆是,為何獨有他發明改變世界的個人電腦?和絕大多數工程師比起來的最大差別,就是沃茲尼克有“夢想”,那種源自工程師的最單純渴望……,要“創造不同”(Make a difference)。
從蘋果創辦人到小學老師,沃茲尼克的人生同樣“創造不同”,與他發明蘋果電腦一樣的精彩。最初,是從一間昏黃的木屋小房間,與一塊不過50厘米的小黑板,開始沃茲尼克的“夢想”。
他與電腦發明做到冒煙、爆炸仍不放棄
“我從小就想當一個改變全世界的工程師。”他說。20世紀50年代,當別的小孩都在玩球、蕩秋千時,小學二年級的沃茲尼克就會獨自窩在房間里,研究電子學,并把家里的電線拿來到處組合,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拉著在洛克希德(Lockheed)導彈部門工作的父親問問題;而父親,則利用每天下班后的空閑向他解釋什么叫做電阻、電子,還會把發電原理在他眼前實驗一遍。“我父親教我如何追根究底,這個能力一直是我發明產品的動力。”沃茲尼克說。
這個階段持續到初中畢業,父親在木屋昏黃的燈光下,在小黑板上畫圖,替他開啟電子學的浩瀚探索。
當時電腦一臺動輒數萬美元,一般家庭負擔不起,只有大企業會使用。另外,電腦使用也相當不方便,必須要會各種程序語言,并且用打孔卡片輸進數據,再到旁邊的控制板上看結果。“我每天滿腦子就是想做出一部‘簡單的電腦,改善人們的生活。”他說想做蘋果一號,純粹是想改變現狀。
于是在高中、大學念書時,沃茲尼克只要有時間,就會拿著鉛筆在紙上畫電子線路圖,那時的沃茲尼克就想有沒有辦法設計迷你電腦給一般人記賬或其它用途?但當時光是處理器就要數百美元,等同一臺車的價格,根本無法普及化。他心想,有沒有可能用最簡單、最少的零件,組好一臺電腦呢?當他把這些想法跟同學講時,別人都當他“瘋子”但他不在乎,在設計蘋果一號之前,他在車庫里設計過不下十臺,幾乎都是一通電就冒煙,甚至小爆炸。
冒煙、爆炸,依舊阻止不了沃茲尼克的夢想。1975年初開始,他白天在惠普(HP)上班,晚上畫設計圖,聽到哪里有賣需要的零件,就請假開車去買。
終于在1975年6月29日,他累積上千張設計草圖后,成功組裝一臺電腦,并能在屏幕上跑出程序結果。“這種感覺就像打高爾夫球時,在40英尺外一竿進洞。”他在書上寫著。
而這也是他與喬布斯1976年成立蘋果后的第一個產品:蘋果一號。一次成功已屬不易,但沃茲尼克卻不休息,依舊滿腦子想著如何用更少的零件,設計出“更簡單”的電腦,更符合人性。不到一年,蘋果二號的屏幕成了彩色,零件只有一號的一半,而且開機更快。這項產品也讓“蘋果”于1980年12月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并隨即躋身《福布斯》(Fortune)500大企業。
“永遠要從人們的需求去了解、設計產品。”沃茲尼克說,這是“蘋果”創立時就存在的精神。但這精神隨著“蘋果”越來越大,開始轉以喬布斯所重視的市場營銷為導向,而這也種下他們日后分道揚鑣的關鍵。
他與蘋果公司反對營銷主導,終至出走
關鍵是1981年推出的蘋果三號。蘋果三號并非沃茲尼克所設計,“主要是上面的委員會與營銷部的想法開發出來。”沃茲尼克在自傳中表示:“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因為想要吸引所有消費者的目光,于是蘋果三號將所有功能如打印機、電子表格等各種軟件、記憶卡等所有附屬功能全都“內建”。如此的美意卻因為使用者不會開機,程序設計繁復,導致高維修率。這個產品后來虧損至少10億美元。沃茲尼克當下就明白這是一家“重營銷”的公司,與他創立之初那種創新精神背道而馳。
這也代表他和喬布斯的立場不同,而開始出現爭吵。最后在1985年2月,沃茲尼克離開“蘋果”,而喬布斯并沒有出面挽留。
之后他創立一家CL9公司,為的是發明一種“可以用一個遙控器操縱所有家電”的產品,這點子在20年后的現在還是很先進。可惜3年后,因為沒有市場與產品研發不順,還包括喬布斯從中作梗要求自己合作的代工廠不準幫忙CL9,使得這家公司關門大吉。這個改變計算機歷史的奇才,并沒能繼續發明出“偉大”的電子產品。
“我發現自己以前可以很有生產力,但如今卻不一樣。”天才發現自己的極限,只好認輸。這時的沃茲尼克,轉而關心自己的小孩,開始教他的女兒電腦,并且開始在學校教書,一教就到現在。
沃茲尼克現在感覺自己快樂多了,但一談到現在當紅的iPhone,他不免又流露出完美工程師性格,給它“70分”的評價。“可以再做的更人性化一點!蘋果的精神就是要從人性出發。”他挑剔著喬布斯引以為傲的產品的口吻,仿佛昔日那位創辦人又再度回來了。
(責任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07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