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毛澤東提出,要開始用10到15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的過渡。11月,他說,要消滅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工商業。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9月24日,向全國宣布了這條總路線。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準這條總路線。1953年是“一化三改”正式開始的第一年。1981年的黨史《決議》把1949——1956年稱為“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但在被稱為新中國“建國大綱”的《共同綱領》中卻沒有寫社會主義。毛澤東當時說法是:大概二三十年,才向社會主義過渡。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人原來說的建國后至少要十年、多則十五或二三十年才能開始的“嚴重的社會主義步驟”卻在三四年后就開始了。雖然這條總路線的實質被稱為“發展一體改造兩翼”,但實踐中的實質是“改造兩翼”,即消滅私有制。半個世紀后,“一體”即工業化仍然未完成,但過渡時期總路線早在1956年后就不提了,因為“三改”已完成了。
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正確性,在1988年之前很少有人公開懷疑。1981年的黨史《決議》認定:“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對貫徹這條總路線的實踐——社會主義改造,《決議》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基礎上指出:“這項工作中也有缺點和偏差。”這是黨中央在當時認識水平上所作的結論,不可能沒有局限性。
中共十三大后,一些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對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實踐的正確性開始公開懷疑。資深老政治家薄一波在1988年3月19日的中顧委會議上提出,為了加強對初級階段理論的研究,要重新研究建國以來特別是50年代的歷史。“新民主主義社會搞得時間再長一點,是不是會更好”?社會主義改造如果搞15年到20年是不是會更好?毛澤東在“八大”后說過在社會主義階段,只要社會需要,可以搞私營,可他沒有去做。“為什么對于事先提出、制定的本來是正確的符合實際和符合國情的一些設想、方案、政策和路子,往往不能貫徹到底,中途就被改變了呢?”應“進一步做出實事求是的研究。”薄老提出的這個思想確實很重要。于光遠在1988年5月出版的《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一書中指出:“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過程中,毛澤東把劉少奇作為主要對象進行批評……實質上是批評了毛澤東自己創立和在多年中有所發展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論’。”薛暮橋在1988年10月發表的文章中說:“現在來看,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似乎提得太早……不宜匆匆忙忙消滅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1996年7月出版的《薛暮橋回憶錄》重申了這個觀點。1998年《中共黨史研究》發表了胡繩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前瞻》,1999年該刊發表胡繩的《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再評價》。胡繩認為,新民主主義論的最大貢獻是在中國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同民粹主義的界限,找到了正確道路。令人遺憾的是建國后毛澤東很快放棄了其正確思路,急于消滅資本主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在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我黨“基本上沒有擺脫民粹主義”,走了彎路。1953年,中國大陸并不具備敲響資本主義喪鐘的條件。如果認為趁資本主義還少就可以馬上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就是倒向民粹主義而離開馬克思主義。
十三大后,一些政治家和學者之所以對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實踐的正確性產生懷疑,直接的根源是十三大報告對私營經濟的再生和發展做了明確闡述:“對于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它們發展。”“實踐證明,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就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必須盡快制訂有關私營經濟的政策和法律。”翌年4月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對私營經濟的地位、合法權益及發展做出了憲法規定。至此,私營經濟在中國大陸又進入合法發展的階段。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經濟定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半個世紀后,我們重新評價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實踐的結果,需要認清以下基本問題:
一、建國初期政權穩定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到底是什么?或者說黨的工作重點應在何時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
現在人們比較清楚,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以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思想及斯大林對其的繼承和發展為指導的。但關于黨的工作重點的認識,毛澤東與列寧和斯大林是有重大不同的。1918年3月即十月革命勝利后四個多月,列寧就指出:“蘇維埃政權的基本原則和實質,以及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實質,是政治任務對經濟任務來說居于從屬地位。”“管理國家的任務現在首先是歸結為純粹經濟的任務”。他特別強調:“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并且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勞動組織。”(《列寧全集》第2版第34卷第122、168——169頁)但蘇維埃政權剛剛著手把根本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就被歷時3年的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打斷了。1920年4月7日,當國內戰爭還在進行、但已接近尾聲時,列寧就提出:“當前時期的基本特點,就是從迄今蘇維埃政權全力以赴的軍事任務向和平的經濟建設任務轉變。”(同上,第38卷第328頁)同年12月22日,國內戰爭結束剛一個月,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說:“經濟任務、經濟戰線現在又作為最主要的、基本的任務和戰線提到我們面前來了。”(《列寧選集》第3版第4卷第346頁)兩年后他提出:“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同上,第777頁)斯大林在1921年7月說:“現在,當我們已進入新的經濟建設時期,當我們從戰爭轉到和平工作的時候,‘一切為了戰爭’這個舊口號就必然為‘一切為了國民經濟’這個新口號所代替。這個時期要求共產黨員把全部力量投到經濟戰線上。”(《斯大林全集》第5卷第72頁)根據以上論述和蘇俄歷史的實際,可以肯定:第一,蘇俄是在國內戰爭結束前夕就開始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在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前完成了這一轉變,沒有這一轉變就不會有新經濟政策這樣的戰略性轉折。第二,社會主義國家應在何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蘇俄的歷史回答是:一旦鞏固了新政權、消滅了敵對勢力的武裝反抗,實現了和平局面,就應該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毛澤東說,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這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同時又說,國內的基本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這種工作重點即中心任務和基本矛盾的不一致被有的黨史學者稱之為“二元論”,因為這是將經濟建設和階級斗爭并重。把總路線比喻為“一體兩翼”,意味著“工業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如能堅持到底也不錯。但正如有的學者說的:“總路線提出后的客觀印象是強化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淡化了經濟建設”,“階級斗爭越來越置于經濟建設之上”。(石仲泉:《毛澤東的艱辛開拓》1996年版第175頁)正是在確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后不久,毛澤東于1953年11月4日實際上提出了“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并且逐步解決這個矛盾,這就是主題,就是綱。提起了這個綱,各項……工作,一切都有統屬了。”(《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120頁)這種以兩個主義、兩個階級、再加上后來說的兩條路線為綱的思想及其實踐,使中國的現代化被耽誤了20多年。直到1978年底才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這里的一個根本問題是:工人階級政黨掌握全國政權后,確定國內主要矛盾的正確角度是什么?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和黨中央確定國內主要矛盾的角度是社會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與社會生產的狀況,因而確定落后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的物質、精神(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列寧在確定過渡時期和平狀態下的主要任務時也是從這一角度考慮的。1953年后毛澤東一直從階級斗爭和權力在誰手中來確定主要矛盾,就始終未能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
二、提前放棄新民主主義到底對否?
50年來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做了明確的回答:在經濟很落后的條件下徹底消滅私有制是有害于國計民生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從時間上看提得過早。不論個體經濟還是私營經濟,不僅在20世紀50年代,就是在21世紀初的今天,其積極作用也遠大于消極作用。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看,它也是有明顯缺陷的。1951年2月,劉少奇提出:“我們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化和工業化!在我們這里,民主化與工業化是不能分離的。”但毛澤東提出的這個過渡時期總路線卻沒有民主化這一內容,這是個全局性的缺陷。1981年的黨史《決議》明確指出,建國以來沒有重視民主制度的建設,是“‘文化大革命’得以發生的一個重要條件,這是一個沉痛的教訓。”提前放棄新民主主義,不僅是提前消滅了私有經濟,而且是不再把民主作為一個重要建設目標。1954年制訂憲法時似乎重視了一下民主法制,但憲法公布后并沒受到重視,從1955年開始,不斷出現大小冤假錯案,直到1978年。因此,提前放棄新民主主義,不僅使中國經濟發展耽誤了20年,而且使民主和法制建設也耽誤了20多年。
三、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需要什么樣的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民主革命時,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革命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基本路線就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按照“一體兩翼”之說,應當以工業化為主體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但在貫徹總路線的實踐中,實質卻變化了。總路線提出后不久,毛澤東說:“總路線也可以說就是解決所有制問題。”“總路線就是逐步改變生產關系。”他說,中央現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集中在抓社會主義改造。他本人是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工業化這個主體在實踐中并未成為主體。社會主義改造用三四年就完成了,但直到毛澤東告別人世,中國大陸的工業化之路仍不知有多長。這種忽視民主化又放松工業化、急不可待地要達到的社會主義是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呢?從體制框架和基本結構上看,無疑是斯大林模式:一大二公,容不得非公有經濟;指令性計劃經濟扼殺市場和競爭機制,地方、企業和個人失去自主經營權;黨政企不分,黨幾乎代辦一切的黨國制度;權力高度集中,全國集權于黨,黨集權于黨委,黨委集權于一把手書記,全黨集權于最高領袖,實質上是鄧小平所批評的“個人領導”;容不得持不同意見者,往往將其打為反黨或反革命集團,思想文化定于一尊。
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中國經濟占世界的比重1955年為4.7%,70年代末80年代初則下降為2.5%。
四、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關系?
自17世紀以來,全球歷史發展最強大的潮流或最無可爭議的規律性趨勢就是現代化。對現代化的定義至今仍未統一,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則基本上是公認的。現代化是世界性的社會歷史進程,是傳統農業社會和專制制度轉化為現代工業社會和民主制度的綜合性過程和目標,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素質現代化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多領域多方面;具體表現為科技先進化、工業化、城市化、商品化或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世俗化、社會階層及其成員流動化、大眾知識化、言論和出版自由化、社會保障化、人口生育控制化等等。由于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屬于生產力和人類文明的范疇,社會主義的具體形態只有順應現代化才能是走向成功的社會主義。
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是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就在于這次會議做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的戰略決策,摒棄了長達25年之久的“階級斗爭為綱”。不僅如此,這也是自19世紀中葉以來第一次成功地把中華民族的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因此,這次全會不僅在中共黨史上、而且在中國現代化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或分水嶺的巨大意義。
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基本關系是:社會主義及其具體形式必須順應社會現代化。一大二公、高度集權、扼殺民主和輕視教科文的社會主義被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以市場經濟為機制競爭發展,重視民主法制和實施科教興國的社會主義所取代,是由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復興的需要所決定的。
黨和國家的工作以現代化為主題后,僅僅撥亂反正、恢復到馬列等老祖宗設想的傳統社會主義就顯得不夠了。1982年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要創建一種與中國社會現代化相適應的新型社會主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鄧小平就指出:現在中央的路線,就是……搞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思想年譜》第92頁)這次全會后不久鄧小平說:“什么是我國今天最重要的新情況、最重要的新問題呢?當然就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同心同德地實現現代化,“是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全國人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是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9、162、208——209頁)鄧小平說:“我們搞的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思想年譜》第333頁)1987年他高度概括地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就是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同上,第3卷第259頁)以上論斷足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適應現代化要求、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社會主義。
五、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不是一種社會主義?
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在全世界一直沒有統一的絕對的標準。有進步的、也有落后的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還批判過一種“反動的社會主義”,可見社會主義并非都是好的。民粹主義也是一種落后的社會主義。時至今日,關于社會主義的定義據說已超過500種。中國在形成和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程中,毛澤東和其他主要領導人所效仿的唯一的正宗社會主義樣板就是斯大林模式或蘇聯模式。20世紀末中國經過1/4世紀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后,在中國的社會主義者中固守唯一模式的人大概為數不會多了。那么新民主主義實質上是不是一種社會主義呢?1998年冬,薄一波在紀念劉少奇百年誕辰時說:“今天看來,1949年制訂的《共同綱領》不僅具有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實際上也帶有社會主義的性質,特別是具有較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人民日報》1998年1月23日)1987年十三大確認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與新民主主義的共同點是顯而易見的:領導力量、政黨制度、國體、所有制成分、指導思想是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之處在于生產力水平不同,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個體經濟比重很大,幾乎沒有外資。共產黨執政與允許非公有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兩者間的最大共同點。30多年后人們又重新研究新民主主義的主要根源在于,個體和私營經濟死而復生,一大二公、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那20年,不僅耽誤了現代化,而且出現兩場大災難達十三四年之久。如果把新民主主義也看作是一種社會主義,讓其按現代化規律長期發展和完善,中國大陸的經濟與世界相比差距就不可能像70年代末那么大。雖然這只是假設,但非公有經濟的死而復生和迅速發展,足以發人深思: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到底是什么?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才是有持久生命力的?一大二公、高度集權和扼殺民主的社會主義在蘇聯堅持了50多年最終垮了,它被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競爭發展的市場經濟與三權分立和多黨競爭所代替。一大二公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在中國堅持了不到30年,被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競爭發展的市場經濟和以富強、民主、文明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所代替。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