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速增長到緊急剎車,內蒙古在反思。高耗能產業的急劇擴大和盲目發展,其后果即便沒有近憂,也有遠慮,“留住綠色的草原”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內蒙古仍在忍受宏觀調控帶來的陣痛。

2006年宏觀調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74.7%降到了37.9%,跌幅驚人。
電站投資的急剎車,成為最為顯著的一個標志。內蒙古全區電力違規項目多達10個,建設規模860萬千瓦,投資規模382億,實際完成投資117億元。
電站迅猛投資的突然叫停,顯然不僅僅影響了這一個行業,它的下游行業,現在都停在了那里,觀望。
“奇跡在消退,我們在反思。”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一位官員說。
投資減速
“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煤。”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內蒙古“九五”期間累計完成電力投資1234.3億元,煤炭投資194.2億元,并建成了大唐托克托電廠一#65380;二#65380;三期,海勃灣電廠三期,岱海電廠一期等諸多超大型電廠。煤炭以及依托煤炭形成的電力產業,成為當下內蒙古最具決定性的經濟力量。
1999年至2004年,內蒙古煤炭產量增長了168%,同期全國總體產量增長了63%。2004年,內蒙古出產了17億噸煤炭,以離岸價格計相當于內蒙古當年GDP的28%。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只要煤炭價格能保持穩定,內蒙古經濟的繁榮就能夠持續下去。
而“九五”期間的熱電產業,內蒙古除了外送電力1349億千瓦時以外,還依靠電力剩余的優勢,一舉創造了重化工#65380;高耗能產業鏈條,并以此創造了內蒙古過去8年來經濟增長全國第一的奇跡。
“電力產業是內蒙古工業化成就的中堅力量。”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包廣才教授認為,電力產業“上耗煤炭,下供電能”的中間地位,決定了這一產業在內蒙古工業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內蒙古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6年電力投資多年來首次受阻,直接導致了大批高耗能產業的投資者開始停下投資步伐。
內蒙古統計系統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電力投資被叫停的影響,對于內蒙古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影響是巨大的,2006年第四季度,這項指標將繼續下降。
“此外,導致內蒙古投資增速持續下降的原因是電廠上游產業因為電廠停建而調低產能。”包廣才教授表示,“鋼鐵水泥產業首當其沖會受到影響,當然還有裝備制造。”而這三個行業本身也屬于內蒙古的核心產業。
發展怪圈
連年創造經濟增長奇跡的內蒙古現在正在面臨著一個“煤電GDP發展怪圈”的考驗——煤多了就發電,電多了就發展高耗能產業,高耗能產業多了就需要再建電廠,再建電廠又需要再開煤礦,大煤礦滿足不了,小煤礦便層出不窮。
一位多次到烏海市調研的專家這樣形容這里,天不下雨,地不長草,到處都是小煉廠,煙囪里冒出黑色#65380;白色#65380;褐色#65380;藍色等等你一輩子也沒有見過的五顏六色的煙,山上到處打眼放炮,幾乎被掏空了。
而支撐其發展的資源基礎正在變得越來越脆弱,環境難以承載。
2006年,內蒙古主動將“十一五”期間煤炭產能由5億噸削減為4億噸,而在此之前這個數字甚至是8億噸。
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這僅僅是風向標之一。始于2001年前后的內蒙古煤電GDP增長神話以及由此伴生的“大干快上”的發展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內蒙古越來越難以忍受這種增長方式所帶來的過熱的投資#65380;過剩的產能和對資源及環境的過度破壞。
90年代后期,內蒙古的電量開始過剩,恰在此時,東南沿海的高耗能工廠受到當地電力的限制向內蒙古轉移,“吃電大戶”的高耗能產業由此生根。
2004年下半年,電荒再襲東南省份,高耗能產業的轉移再次加速。巨額的利潤促使烏海和烏蘭察布盟兩個集中區的重化工企業數量迅速膨脹,這也使得內蒙古成為國內電石#65380;硅鐵#65380;錳鐵等高耗能產品的主產地。
2005年,電荒再襲中國,這一次,在“電力外送”#65380;“發展高耗能產業”的雙重作用下,連內蒙古這個電力富裕區也不能幸免。同年下半年,當地的高耗能企業的開工率普遍為30%,有的甚至不足10%。
在烏蘭察布盟,據調查,當地包括集寧#65380;豐鎮#65380;卓資#65380;后旗#65380;商都等在內幾乎全部的縣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產業園區,而其中的所有企業都是高耗能的小冶煉廠和化工企業。
發展模式的爭論
宏觀調控之后,內蒙古在經濟發展速度有所降低的同時,還試圖改變自己過去倚重的那種發展模式。
曾經“有效”的路徑還是令有些人的思想難以拐彎。“這些東西提了多年,到現在不還是沒有結果?”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一位官員說,“我們的優勢就在于能源,現在不發展能源#65380;原材料和重化工業,沒有理由。”
而固守“內蒙古地區還會持續5到10年的大規模投資”這樣觀點的官員的數量也不在少數。他們寄希望于這一輪宏觀調控的結束。
當地為什么會熱衷于這樣的高耗能產業?很多基層官員都表達了這樣的苦衷,地方政府一方面面臨GDP考核,一方面又被國家剝奪了合理發展的支撐條件,當地只有煤,要想發展就要挖煤和發電,但是挖出的煤和發出的電,其價格被國家人為地壓低了,另外也輸送不出去,地方留不下錢,要想富只有發展高耗能產業,生產電石#65380;鐵合金等市場價格的產品,大家都這樣做就過剩,國家就來調控,限制地方發展這些項目。盡快放開資源產品價格,推動綠色GDP的考核機制,煤電型過熱自然會得到緩解。
好在資源產品提價已經勢在必行,國家發改委也將其列為今后幾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內蒙古煤炭工業局陳哲處長說,現在內蒙古的煤炭離岸價也就100多元一噸,2億多噸的產量也就300多億左右的銷售收入,而僅僅蒙牛和伊利兩個乳制品企業的銷售額加在一起就有200多億,與偌大的一個煤炭行業相差還不到50億。
“煤炭產業只能說眼前很重要,但不一定是內蒙古最恰當的選擇,”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專家說,高耗能產業的急劇擴大和盲目發展,其后果“即便沒有近憂,也有遠慮”。
一位分析人士說:“也許像蒙牛和伊利那樣的企業#65380;乳品那樣的行業才是內蒙古真正的未來,這樣的發展還能夠留住綠色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