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基本條件是應該擁有一萬億美元以上的資產規模#65380;一千億美元左右的資本實力和一百億美元以上的盈利能力,資本充足率應該保持在10%以上,不良貸款率應該控制在1%左右。
工行是“全球第一”嗎
由于中國工商銀行上市創造了目前全球IPO的記錄,即被國內媒體熱炒成為“全球銀行第一”,而這種錯誤的觀點和說法,誤導了廣大國民特別是股民,實際上在國際銀行業的衡量標準之下,中國的各個銀行與國外一流銀行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2006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A股#65380;H股在內地和香港同步上市,融資規模達到191億美元,創造了全球最大IPO記錄。由于受到股民追捧,上市后工行股票價格連續上漲,2006年底,其美元總市值連續超過全球第三大上市銀行,匯豐銀行和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2007年1月7日,工商銀行一度再以總市值2731億美元,超過花旗集團的總市值(2714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上市銀行。上市后短短幾個月,工行的市值就實現了“三級跳”。
“中國工商銀行成為全球銀行第一”,一度被國內媒體廣為炒作,也使業界和國人振奮不已,就本文作者的觀點,這種大肆渲染盲目吹噓是我國當代傳媒浮躁#65380;社會浮躁的重要表現,只會誤導廣大國民特別是股民,助長本來已經十分嚴重的中國股市泡沫。
應該怎樣評價一家銀行的全球地位?著名的《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1000排行榜”主要是按照銀行核心資本來對全球銀行進行排名,著名的《財富》雜志“全球企業500強排行榜”是按照營業收入對全球企業(包括銀行)進行排名,著名的《商業周刊》雜志“全球品牌價值100強排行榜”是按照品牌價值對全球企業(包括銀行)進行排名,這些全球相對權威和知名的排行榜全球排名指標中,沒有一家是采用由忽高忽低#65380;波動不定的股票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市值。由此可見,中國工商銀行的“全球第一”是被股民特別是某些投機商“炒”出來的,以股票市值評價銀行排名顯然不科學,也不被認可。
按照上述排行榜,中國工商銀行連全球第二流企業(銀行)都很難排得上。與花旗集團#65380;匯豐控股和美國銀行這些公認的全球一流金融機構相比,中國工商銀行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即使只考慮股民們最感興趣或者說股民們在進行股票選擇時應該參考的一些指標,中國工商銀行與花旗集團#65380;匯豐控股和美國銀行的現實差距也實在太大,它們之間基本不具有可比性。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只有花旗集團#65380;匯豐控股和美國銀行的四分之三或者二分之一,在規模上并不具備“全球第一”的資格。當然,差距并不主要體現在規模上。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為花旗集團的二分之一多,獲得的營業收入不足花旗集團的四分之一,創造的利潤只有花旗集團的六分之一,股東權益也只有花旗集團的三分之一。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也超過匯豐控股的二分之一,營業收入不足匯豐控股的三分之一,利潤只有匯豐控股的四分之一,股東權益只有匯豐控股的三分之一。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是美國銀行的四分之三,但營業收入剛剛超過美國銀行的三分之一,利潤只有美國銀行的四分之一,股東權益不足美國銀行的三分之一。即使不考慮其它差距指標,僅僅就這些數據,無論如何也得不出“中國工商銀行全球第一”的結論。
由此引申出的一個問題:什么樣的銀行在未來具有全球競爭力?
以哪些指標衡量
銀行全球競爭力
目前全球的金融行業已經是超大規模銀行之間在全球市場層面的競爭格局,國外主流金融機構的跨國業務比重不斷增長,在這種背景下,衡量銀行是否具有全球競爭力應當采用五個量化的顯性指標:銀行資產達到1萬億美元#65380;銀行資本達到1000億美元#65380;銀行稅前利潤超過100億美元#65380;資本充足率在10%以上#65380;不良貸款率在1%以下。
1990年代以來的并購浪潮,使全球銀行產業的競爭環境發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變化。全球主流銀行資本實力資產規模不斷增強擴大,銀行產業的全球化和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根據英國《銀行家》雜志提供的數據,全球銀行產業已經差不多有40%的市場份額集中在全球最大的25家銀行,更為顯著的是,全球銀行產業基本上已經完成國別集中的過程,歐洲一些金融大國如英國#65380;法國#65380;荷蘭和瑞士等國,國內最大的四家銀行控制的國內市場份額都超過了70%,甚至高達90%,金融市場正在加速走向全球集中。這意味著當代的全球銀行競爭已經是超大規模銀行之間的全球層面的競爭,這種發展趨勢必將使全球金融市場進一步集中到少數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機構。有分析家指出,未來的全球銀行產業,有可能像今天的汽車制造和飛機制造業,全球絕大部分市場集中在不到10家機構手中。
由于各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一向相對獨立的國別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基本上已經消失,銀行的跨國業務比重快速增長,銀行的競爭已經不是在國內市場而是在全球市場展開。美國的花旗集團#65380;美國銀行#65380;摩根大通,英國的匯豐控股#65380;蘇格蘭皇家銀行#65380;巴克萊銀行,德國的德意志銀行,日本的三菱日聯金融集團#65380;住友三井金融集團#65380;瑞穗金融集團,瑞士的瑞銀集團#65380;瑞士信貸銀行,法國的農業信貸集團#65380;巴黎國民銀行#65380;興業銀行,荷蘭的荷蘭國際集團#65380;荷蘭銀行等等,這一大批全球主流金融機構的營業區域都接近或者超過100個國家#65380;地區,同時它們還在同一個國家#65380;地區爭奪市場份額,銀行競爭已進入真正的“全球競爭”時代。
近年來,“銀行全球競爭力”#65380;“銀行核心競爭力”等話題非常集中,有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指標是分析銀行全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或者說衡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素質呢?根據構成銀行競爭力有五個能夠量化的顯性指標,這些指標及其基本作用如下:1#65380;銀行資產,衡量銀行的規模大小;2#65380;銀行資本,衡量銀行的實力強弱;3#65380;銀行利潤,稅前利潤衡量銀行的盈利能力;4#65380;資本充足率,衡量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5#65380;不良貸款率,衡量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參考英國《銀行家》雜志和全球主要銀行的年度報告,用10000#65380;1000#65380;100#65380;10和1等幾個有代表性的數據,可以對未來在全球銀行產業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的基本素質進行歸納和描述。
如果在未來幾年或者稍長一段時間的全球銀行產業,一家銀行能夠同時實現資產規模大于一萬億美元#65380;資本實力達到一千億美元#65380;稅前利潤超過一百億美元#65380;資本充足率在10%以上#65380;不良貸款率在1%以下,它就具有全球競爭力,反之,它就缺乏全球競爭力。
資產規模:
超過10000億美元
一家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首先必須是一家“大”銀行。衡量銀行大小的基本指標,就是銀行的資產規模(Assets)。資產規模反映銀行對市場的控制力度,是計算銀行市場份額的根本依據。對近10來年全球銀行產業的發展進行的分析表明,在測度銀行的各項指標中,增速最快的就是銀行的資產規模。1995年,全球最大的日本三和銀行的資產規模還只有5822億美元。但是,自從2000年日本第一勸業銀行#65380;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合并成瑞穗金融集團#65380;資產首度突破10000億美元大關以后,這一道曾經是銀行可望不可及的資產規模“天花板”就失去了其“阻力位”功能,先后有花旗集團#65380;匯豐控股#65380;美國銀行#65380;瑞銀集團#65380;三井東京金融集團#65380;摩根大通#65380;荷蘭銀行#65380;農業信貸集團#65380;蘇格蘭皇家銀行等10多家銀行的資產規模相繼突破10000億美元大關。現在,資產10000億美元已經成了人們判定全球“超大規模銀行(Titans)”的一個基本標準。以英國《銀行家》雜志2006年7月公布的2005年度全球銀行1000排行榜數據為例,已經有15家銀行的資產規模在10000億美元以上,巴克萊銀行#65380;瑞銀集團#65380;三菱日聯金融集團#65380;匯豐控股等銀行的資產甚至超過了1.5萬億美元,都是10年前日本三和銀行資產規模的三倍以上(見圖1)。
按照分析家們“未來全球銀行產業會控制在10來家全球最大銀行手中”的說法,未來一家銀行如果要有全球競爭力,一萬億美元資產應該是它的規模底線。當然,一家金融機構的全球競爭力,不僅取決于它的資產總規模,而且還取決于它的海外資產規模,即它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市場份額。如果一家銀行的經營活動區域僅僅局限在它的母國境內,它的資產規模再大,也不能說具有全球競爭力。據數據反映,花旗集團#65380;匯豐控股#65380;摩根大通#65380;瑞銀集團#65380;巴克萊銀行和巴黎國民銀行等許多歐美銀行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都在40-50%之間,也就是說,這些銀行每家都有接近或者超過5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這一部分資產對于它們的全球競爭力而言,也許比總資產更加至關重要。
資本實力:
接近1000億美元
衡量銀行“強度”的基本指標是銀行的資本實力。按照《巴塞爾協議》的標準,真正能夠反映銀行資本實力的主要指標是銀行的核心資本(Tier One Capital)。過去,由于銀行規模普遍偏小,政府對銀行資本的要求也比較寬松,所以,大部分銀行的資本實力通常都不太雄厚,直到1990年代中期,一家資本僅有200來億美元的銀行在當時就是一個“龐然大物”。此后,《巴塞爾協議》強化了對銀行資本的要求,各國(尤其是美國)銀行監管機構對銀行的資本實行重點控制,銀行的核心資本得到了快速增長。到21世紀初,全球資本實力最強的花旗集團的核心資本已經接近500億美元,并且先后又有5家銀行的核心資本突破了500億美元大關。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05年度,花旗集團的核心資本已經接近800億美元(794億美元),匯豐控股#65380;美國銀行#65380;摩根大通的核心資本都超過了700億美元,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和農業信貸集團的核心資本也超過了600億美元,核心資本在500億美元上下的銀行還有好幾家銀行(見圖2)。
也許有人會說,迄今為止,實際上還沒有一家銀行的核心資本達到1,000億美元。確實,到現在為止,全球資本實力最強的花旗集團核心資本還不到800億美元。有兩個事實能夠支持我們給未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定下的這一核心資本標準:其一,是全球主流銀行核心資本的增長速度。在2000-2005年間,花旗集團的核心資本增長了80%,它的增速還不是最快的,美國銀行核心資本的增幅接近一倍,匯豐控股核心資本的增幅超過一倍,摩根大通核心資本的增幅達到1.5倍,三菱日聯金融集團核心資本的增幅甚至接近兩倍,按照這種增長速度,用不了幾年,這些銀行的核心資本將全部越過1000億美元大關;其二,銀行監管機構對核心資本監管的重視程度增強。美國對銀行的資本要求非常嚴格,歐洲國家的監管部門更注重對銀行風險的監管,對資本的管制要寬松得多,因此,現在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巴克萊銀行和瑞銀集團在全球銀行資本排名中都在前10以外。但是,歐洲銀行監管部門現在對銀行資本要求也在增強,而且已經出現對銀行資本實施統一標準#65380;聯合監管的趨勢,所以,歐洲銀行的資本無疑在近幾年會有大幅度增長。
在三#65380;五年后,一家銀行的核心資本離1000億美元太遠,恐怕很難在全球金融市場站穩腳跟。
稅前利潤:
100億美元
作為商業性機構,利潤是銀行各種競爭力的綜合反映,是銀行的生存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的保證。現在有許多分析家強調銀行全球競爭的“軟實力”,比如創新能力#65380;營銷能力#65380;研發能力#65380;管理能力,這些要素都會也應該在銀行業績中得到反映。如果某種“軟實力”不能帶來效率和業績,那它就應該被摒棄。
由于受到不同國家稅制和稅率的影響,對銀行全球競爭力的研究應該使用稅前利潤(Pre-tax Profits)指標,比如,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1000”排行榜中的利潤排名就是按照稅前利潤來進行分析的。到目前為止,全球銀行中盈利能力最強的花旗集團#65380;匯豐控股和美國銀行的年稅前利潤均有多年超過200億美元。2005年度,花旗集團的稅前利潤接近300億美元,美國銀行和匯豐控股的稅前利潤也都在200億美元以上,還有蘇格蘭皇家銀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65380;摩根大通#65380;富國銀行和農業信貸集團等五家銀行的稅前利潤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見圖3)。另外,還有住友三井金融集團#65380;瑞穗金融集團#65380;桑坦德銀行#65380;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65380;巴克萊銀行#65380;巴黎國民銀行#65380;瑞銀集團#65380;美聯銀行等10來家銀行的稅前利潤都在接近100億美元的水平。
根據英國《銀行家》雜志的統計分析,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銀行產業的利潤都在快速增長,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65380;美國銀行業績優秀。美國金融市場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回報豐厚,所以美國的大銀行(美國的前五大銀行依次是花旗集團#65380;美國銀行#65380;摩根大通#65380;富國銀行和美聯銀行)和在美國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歐洲銀行(如匯豐控股#65380;蘇格蘭皇家銀行#65380;巴黎國民銀行)的稅前利潤都接近或超過100億美元;2#65380;日本銀行產業的復興。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銀行曾經普遍陷入困境,虧損嚴重,在經過大規模治理特別是合并重組之后,日本的銀行在近幾年逐步走出低谷,先后都扭虧為盈,比如2005年度,日本的前三大銀行都實現了100億美元左右的稅前利潤;3#65380;歐洲銀行盈利穩定。無論按照資本實力還是資產規模,歐洲銀行在全球銀行產業都占有最大的比重,雖然德國的銀行(德意志銀行除外)在近幾年都不太景氣,但英國#65380;法國#65380;瑞士#65380;荷蘭和西班牙等歐洲金融強國的銀行盈利都相對穩定,支撐了全球銀行產業的利潤增長。因此,近幾年全球銀行1000強的總利潤年年創造新記錄。
由于有強大的盈利能力的支撐,花旗集團#65380;美國銀行#65380;蘇格蘭皇家銀行#65380;瑞銀集團#65380;富國銀行等的資本回報率都超過30%,匯豐控股#65380;三菱日聯金融集團#65380;住友三井金融集團#65380;桑坦德銀行#65380;巴克萊銀行等大多歐洲#65380;美國和日本的銀行資本回報率都在20%以上,接近30%的水平。而且,這些銀行的資產利潤率大多都在1%上下,其中,花旗集團達到1.97%,美國銀行達到1.95%,美聯銀行甚至達到2.40%.
由于已經有10多家銀行的稅前利潤在100億美元以上,而且還有10多家銀行隨時都有可能跨越100億美元稅前利潤的大關,所以,一家銀行如果未來稅前利潤達不到100億美元,它就不可能具有全球競爭力。
資本充足率:
高于10%
1997年9月,巴塞爾監管委員會發布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提出了銀行風險監管的最低資本金要求#65380;外部監管#65380;市場約束等三大原則,強調了金融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反映了國際銀行業的變化與監管新趨勢。2004年6月,十國集團的央行行長一致通過《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最終稿,即《關于統一國際銀行資本衡量和資本標準的協議:修訂框架》,進一步細化了對國際銀行的資本監管要求。
《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內容就是資本充足率應該達到8%。為了很好地控制風險,全球各主流銀行在近幾年都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調整了資本結構,補充了核心資本,使得資本充足率幾乎都遠遠高于巴塞爾協議的要求,美國#65380;歐洲和日本的各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都在10%以上,2005年度資本充足率最高的是已經被美國銀行收購的美信銀行(MBSN),它的資本充足率高達23.62%。圖4是2005年度全球資本實力前10強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狀況,它基本能夠說明全球銀行產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
由于全球大銀行中至少有90%的資本充足率都在10%以上,毫無疑問,未來全球主流銀行都會將資本充足率保持在10%之上。
不良貸款率:
1%左右
不良貸款率(NPL to Total Loans)是銀行風險管理#65380;營銷決策#65380;內部控制等能力的綜合表現。控制或降低不良貸款率成為銀行家的重要任務。
近幾年來,由于全球經濟金融環境的改善,各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有極大的降低。比如日本,在幾年前,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在10%左右,有些銀行甚至達到15%,但經過幾年的消化,日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有極大的下降,現在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被控制在2.5%左右的較低水平,瑞穗金融集團甚至已經降低到2%以下,與歐美優秀銀行已經處在同一檔次。因為在當代歐美銀行中,信貸風險控制得好的銀行,不良貸款率都在1%左右,以致出現了許多“零不良貸款率銀行”,即將不良貸款率控制在1%以下的銀行。三#65380;五年前,我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曾經都在20%以上,全行業平均達到了25%,經過政府和銀行的努力,現在已經改制上市的幾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都降低到了5%以下,成績確實不小,但與全球優秀銀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圖5是當代全球銀行前25強中不良貸款率較低的幾家銀行的數據,它們的不良貸款率都在2%以下,表現最好的富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連0.5%都不到。
基于不良貸款率控制對銀行的重要性,未來全球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將會進一步下降,因此,一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不良貸款率也應該控制的1%左右。
我國銀行的差距在哪里
通過與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銀行在基本素質方面進行評估后,我們會看到國內的幾大銀行在資產規模#65380;資本實力#65380;盈利能力#65380;資本充足率#65380;不良貸款率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成為我國銀行業今后發展的具體目標。
在對未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銀行的基本素質進行了分析后,我們可以比較客觀地給我國的幾大銀行在全球銀行產業的位置進行評估,并有針對性地尋找我國銀行的差距。
資產規模。經過改制上市以后的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接近8000億美元,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產都已經接近6000億美元,雖然離10000億美元還有一定距離,但并非遙不可及。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金融市場的擴大,資產規模達到10000億美元也許不需要太長時間。而且,即使以現在它們的資產規模而論,也都進入了全球前30大銀行之列。但我國銀行的國際化程度偏低,海外市場份額小,業績主要依靠國內市場支撐,進一步國際化是未來我國大銀行應該走的路。
資本實力。盡管消化了大量的不良貸款,但經過政府注資之后,中國工商銀行#65380;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核心資本都在300億美元以上,雖然離1000億美元尚有相當大的差距,但現在所有的銀行都沒有達到核心資本1000億美元,因此我們的三家銀行都能夠進入全球資本實力前20強之列。如果單憑資本一項,很多外國競爭對手都眼紅我國的銀行,對中國工商銀行#65380;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政府的一次性注資都在100億美元以上,這還不包括以前發行的特別國債。問題是,我們的銀行家怎樣保證這些資本的增值,不能再像過去的資本都被不良貸款吞噬和被時間“蒸發”,因為政府已經多次強調,這一次對銀行的注資是“最后的午餐”。我國幾大上市銀行的資本都只有花旗集團的三分之一,繼續擴大融資渠道,開放股權限制,增加資本投入,才能迎頭趕上。
盈利能力。我國幾大銀行的差距就顯然太大。歐美銀行中,像中國工商銀行#65380;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這種規模和實力的銀行,稅前利潤應該達到100億美元,而我們的這三家銀行的稅前利潤都在50億美元左右,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與花旗集團#65380;匯豐控股和美國銀行的差距更大。但是,中國市場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正因為這樣,全世界的大銀行都在爭奪中國金融市場的份額。如果能夠學習和掌握國際優秀銀行的經營管理經驗,我國的銀行取得10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應該不太困難。
資本充足率。我國的銀行并不落后。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經達到13.57%,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都在10%上下,均達到了具有全球競爭力銀行的水準,這也是我國銀行參與未來全球銀行產業競爭的有利條件。當然,資本充足率是一個易變性最強的指標,這種“良好表現”本來就主要是靠政府剝離大量不良貸款后才得到的,如果我國的銀行對貸款和資產的管理稍有放松,信貸風險控制稍有放松,不良貸款的增量又會稀釋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恐怕又會連8%的標準都達不到。
不良貸款率。我國的銀行仍然面臨很大的壓力。雖然中國建設銀行#65380;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已經被控制在5%以下,但絕大部分過去的不良貸款是由政府“買單”的。然而,即使是現在,我國銀行控制和降低不良貸款率的任務仍然非常繁重,因為它離全球優秀銀行1%的不良貸款率標準的差距還相當大。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也需要銀行進一步加強金融風險管理。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銀行與全球一流銀行的競爭實力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差距太大,請分析家和輿論媒體慎言“全球第一”。
(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華南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