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資源供給緊張,勞動要素成本上升,產業區域轉移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產業和要素向東部地區持續集聚,沿海發達地區面臨的資源約束日趨加劇,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出現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生存壓力顯著加大的局面。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65380;勞動力要素優勢和市場潛力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出現產業區域轉移趨向。
東#65380;中#65380;西部產業分布
與發展環境差異
產業分布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65380;中#65380;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不斷加大,三地區的產業結構也存在巨大差別(表1)。東部地區第二#65380;三產業發達,產值占GDP比重從1991年的79.8%增加到2004年的89.2%。中部地區雖然第二產業比較發達,占有相當的比例, 但產業優勢并不明顯;第一產業比重雖然在逐年下降,但仍然高出東部地區6個百分點左右。西部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仍然較大,而第三產業比重表面看來較高但是并非發達,而是由于地區總體工業化水平較低,農業不發達,社會生產比較落后相比較而形成的。
從制造業區域布局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制造業集中分布帶。全國基本單位普查顯示,在制造業171個小類行業的銷售收入中,東部所占份額超過90%的占43個,超過70%的行業有124個,超過50%的有157個;而中西部合計份額超過50%的行業只有2個。在全部制造業中,中西部地區僅15%能達到行業的平均份額。另外,東中西部產業布局各有側重,東部以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東部地區的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大的則是一些資源加工型產業,如煙草加工#65380;金屬冶煉#65380;麻紡織業#65380;鹽加工業等。此外,中部地區在運輸設備制造業,西部在航空航天設備制造業等方面占有較大比重。在各類出口加工產業中,東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出口的拉動#65380;產業集聚效應#65380;國家政策的相應傾斜等因素是形成東部地區與出口密切相關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較快發展的主要原因。由于區位劣勢#65380;資金不足#65380;產業基礎薄弱等因素,中西部首先發展的只能是資源密集型的產業。
產業發展環境比較
我國東#65380;中#65380;西部地區存在特色鮮明的產業區域分布結構,逐步形成各自優劣共存的產業發展環境。東部地區沿海臨港,區位優勢明顯,并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同時市場化程度較高,民營經濟較發達。東部地區的劣勢是能源和資源的約束,能源供給必須依靠中西部地區大量調入,要素成本的持續上升不斷擠壓產業利潤空間。
中部地區資源豐富,基礎設施也較完善,是具有全國意義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區,為東西南北物流#65380;人流#65380;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交匯#65380;配置和組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但國家政策扶持對于中部地區相對東西部優勢不足,東部地區得到了國家的改革開放優惠政策之利,而西部大開發使國家計劃配置的資源更多向西部傾斜。
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資源并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過去的“三線”建設在西部地區布局了大量的能源#65380;原材料工業和大批的軍工企業,基本奠定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確定了西部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65380;原材料工業基地的地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大大改善,為經濟發展初步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深居內陸的區位劣勢和資金不足#65380;技術落后是產業發展的重大障礙。
產業區域轉移的趨向與局限
改革開放以來產業集聚東部沿海地區的格局
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中國產業發展歷程中,產業結構的演變伴隨著產業空間布局上的區域轉移。東部成為產業投資政策扶持的重點區域,經過市場機制發展和產業政策調整,全國大致形成了長三角#65380;珠三角#65380;環渤海經濟圈三大產業和城市集聚區域,搭起了中國區域產業結構的空間框架。要素和產業在東部地區的集聚規模經濟效應推動了沿海乃至全國的經濟增長,提升了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但持續的要素和產業集中也帶來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是東部地區經濟活動分布出現“過密”問題。由于產業和要素的高度集中,目前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突出,開始出現集聚不經濟現象。油荒#65380;電荒#65380;地荒#65380;民工荒等問題預示了東部地區應適時進行產業升級,逐步撤讓和轉移衰退產業。其次是中西部地區經濟活動分布出現“過疏”問題。要素和產業在東部地區過度集中造成加工制造能力與資源#65380;能源產地以及就業崗位與勞動力所在地之間的嚴重脫節,加劇了交通運輸緊張狀況以及資源和能源供需矛盾,使廣大中西部地區難以更多地分享工業化推進的利益。
產業向中西部地區
轉移的新趨向
進入21世紀以來,東部地區開始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實行產業區域轉移,把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擴散出去,以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產業轉移的方向是中西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的交通#65380;通訊和能源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制度環境#65380;投資環境#65380;市場環境大大改觀,其固有的區位劣勢在不斷弱化,外加低廉的土地#65380;勞動力成本和豐富的資源,是大規模承接這種產業轉移的理想區位。
據統計,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沿海地區約有1萬多家企業到西部投資創業,投資總規模達3000多億元,目前僅浙江省在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就已達到1800億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5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表明,2005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有近50%集中在東部地區,但中部#65380;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投資增速開始加快并明顯高于東部地區。
同時,中#65380;西部和東北地區成為外資流入的新熱點。2005年,東部#65380;中部#65380;西部和東北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為672億美元#65380;96億美元#65380;46億美元和63億美元,分別增長19%#65380;31.3%#65380;38%和124.4%。
產業區域轉移由政府引導#65380;市場主導,主要是以產品市場擴張和資源利用為行為目標。轉移的主要形式有四種:一是推進外資和東部地區的民營資本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直接投資);二是由東部接單,在中西部地區設立加工企業,實行聯合接單加工貿易;三是引導中西部企業進入跨國公司和東部沿海企業的營銷網絡;四是東部和中西部聯合進行園區建設。
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順應了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區域發展的現實途徑,可以實現多贏。對國家來說,有利于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有利于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企業來說,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更加貼近中西部市場,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對東部地區來說,可以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對中西部地區來說,可以借助外力刺激經濟增長,并在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產業區域轉移的障礙
盡管產業區域轉移是能夠較好利用各區域比較優勢的多贏舉措,但產業區域轉移還存在諸多障礙。
首先是轉入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產業的區域轉移是企業的市場行為,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引發的比較利益的基礎之上的。轉入區的交通#65380;通訊和能源等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及市場秩序#65380;政府行政效率等軟環境較差,弱化了其他比較優勢的吸引力,延緩了產業區域轉移的進程。
其次是地區政府干預轉出。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是目前仍是政府干部考核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標。由于產業區域轉移會造成轉出地與轉入地之間地區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因而,為保護當地GDP增長地方政府往往會使勁招數盡力挽留。
第三是轉移成本制約。盡管中西部地區土地#65380;勞動力成本低廉#65380;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產業綜合配套條件差,沒有集聚經濟效應,企業不得不另外支付的人力資本費#65380;配套設施費等,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轉移成本。另外,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多是承接的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低附加值產業和生產環節,是OEM(委托加工)的生產方式,產業鏈“兩頭在外”,離開沿海的港口后運輸成本隨即上升。企業要綜合考慮土地#65380;勞動力#65380;制度和運輸四方面的運營成本才確定是否進行轉移。
促進產業區域轉移的對策
產業轉移是企業自發的市場行為,政府主要是發揮引導#65380;協調#65380;服務的作用,搭建產業轉移的平臺,營造良好的產業轉移環境。
在硬件建設上,首先是國家層面應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65380;“振興東北”#65380;“中部崛起”戰略,加大對交通#65380;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經濟距離,使之逐步融入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圈。其次是中西部省區(包括東部省市的欠發達地區)要搞好產業轉移園區的規劃,堅持從實際出發,高起點#65380;高標準,合理布局,相對集中,以形成產業集聚優勢為目標,促進企業間的分工與合作。
在軟件環境建設上,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國內市場體系。當前將重點打破地區封鎖和投資貿易壁壘,以生產要素的流動促進企業跨區域橫向聯合協作,為企業進行跨區域產業轉移#65380;再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良好平臺。其次是要解放思想#65380;轉變觀念,完善企業的市場環境。第三,是要建設服務型高效政府,完善企業營商環境。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要超載,靠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發展的模式,要從轉變政府管理模式,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功夫,建設高效服務型政府,完善企業營商環境,降低企業運作成本。最后是要推進地方政府官員業績評價制度的改革。改革單純依靠GDP等經濟指標來考核地方政府的做法,將預測性指標和調控考核目標分開,把經濟領域主要由市場主導的指標改為預測性指標,使之真正體現市場的導向性,不再作為調控目標設置;將資源#65380;環境#65380;社會等方面指標列為重要調控目標,體現以人為本#65380;全面發展#65380;貼近企業和社會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