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在國際上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謀求與之相適應的國際地位,這兩年擺在了國人面前,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有人講我們現在要摒棄弱國心態,有人講我們要做負責任的國家,有人講我們是大國崛起,有人講增強國家軟實力,有人講重新設計國家形象……現在,有人講要改國家貨幣名稱了,全國政協委員林方略向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人民幣改稱為華元。
在我看來,凡此種種,都是基于我們現在有錢了,我們腰桿子直了,我們要揚眉吐氣了,我們有好馬要配好鞍了,其實是患了“暴富綜合癥”。
不可否認,中國經過20多年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已經變成了一個經濟大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這當然是可喜可賀的成績。但是中國的經濟總量一人均,排名就直落千丈,也就是說,中國是個經濟大國,但離一個經濟強國還有較長一段距離,實在不值得沾沾自喜。
同時,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主要部分,改革開放近2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翻了好幾倍,可是珠三角地區一些農民工的工資10年都未提高。也就是說,國力增強的速度與底層民眾福利的增進速度是極不相稱的。
民眾的經濟實力增長緩慢,社會又迅速向市場化轉型,國家的公共服務曾在一段時間內迅速減弱,社會福利水平低下。結果是,國家經濟力量強大,但并未藏富于民,很多民眾并未脫貧出現,一個“大河有水小河干”的怪現狀。
一個國富民貧的國家,是“外強中干”的國家。民眾中上不起學#65380;買不起房#65380;看不起病#65380;打不起官司等等現狀不容回避。
中國人都盼著“國富民強”,我覺得要倒過來,說“民富國強”更準確,要讓老百姓感到國家強大,首先要讓老百姓感到自己生活富足,如果民眾生活富足,國家不怎么強大,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因此,首先要在民富上多做文章,而不是首先在國強極盡所能,這叫做“小河有水大河不干”。一些人有心思精力去琢磨如何將人民幣改稱華元,當然也不是什么壞事,但是不如多花些精力去研究富民問題,更有意義。
我想一個國家的國際認可度與知名度,關鍵不是國家的門面做得如何輝煌,而是國家里面的人民生活狀態如何。是藏富于民,還是集富于國,始終是一個問題。如果是前者,恐怕還要做點韜光養晦的功夫,扎扎實實解決民生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十分繁難。如果是后者,我看拿出幾筆資金來做做國家形象設計,就可以立竿見影,容易得很,我們該做哪一種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