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款難貸與銀行難貸款的矛盾造成了我國資源配置的嚴重扭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年來,一種名為“團體貸款”的聯保融資方式出現了,近一年中在國內不少地區得到應用,這種融資方式贏得了企業、銀行以及政府的滿堂喝彩。為什么“團體融資”有如此大的魔力,它給中小企業、銀行以及政府帶來了什么變化?
團體貸款的經濟現象解釋
團體貸款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國,是1976年由經濟學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創立的格蘭敏銀行。該銀行以無抵押團體貸款的還款率在96%以上的優異表現而聞名于世,引起了眾多經濟學家的關注并被其他國家所紛紛仿效,現在有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在內的50多個國家都在運用這種方式發放貸款。

我國最早應用團體貸款模式是在農村信貸市場,主要解決農民缺少資金,發展農業生產問題,后來將應用領域擴展到中小企業以及銀行界。團體貸款調動了企業、銀行的積極性,實現了社會效益、企業效益、銀行效益、政府稅收等多方共贏。目前,這一模式已在浙江、江蘇、山東、湖北、福建、廣東等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獲得成功實施,并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從實踐結果看,各個地區應用該模式的形式呈現多樣化的局面,但其共同點是大多數聯合企業都要繳納一定的風險保證金,數家貸款有難度的中小企業聯合起來,共同組成聯保人,銀行分別向這些加入聯保的企業授信,根據授信余額等具體情況不同,參加“抱團”聯保的企業交納的風險保證金比例不同,有部分聯合企業以他們的廠房、機器設備等不動產作擔保,各成員企業共同承擔連帶責任。一家企業如果不能按時歸還貸款,由其他成員企業共同清算,如果團體的債務沒有全部償還,則所有的團體成員將無法從銀行獲得再貸款,失信的成本很高。這種企業之間以資產信用互相擔保的團體貸款模式把成員自律自治、第三方信用服務和銀行的信用業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成員企業自愿結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優勢互補、聯動發展,較好地降低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風險。
團體貸款為何活的廣泛應用
銀行發放貸款首要考慮的問題是風險問題。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銀行發放貸款給中小企業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很高,銀行往往表現出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和“懼貸”。團體貸款的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改變了銀行放貸整個過程的風險因素。貸前是銀行放貸的關鍵環節,由于銀行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很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而團體貸款則是多重甄別機制的結果,除了銀行的調查和企業借款方式選擇以外,聯保成員還要經過自我選擇,團體貸款成員必須承擔連帶責任,為了防止其他聯保方給自己帶來損害,必然進行信息搜尋排除于己不利的企業加入。本來由銀行承擔的信息成本轉嫁給了聯保企業,銀行減輕了交易成本,自然愿意與企業合作。
團體貸款成員一般由實力相當,風險相稱的企業組成,通過銀行對不同種類企業的貸款條件的設計,可以在利率以及擔保條件選擇上做得更為恰當。另外,聯保成員的自我選擇有進入門檻,防止搭“便車”企業進入,團體貸款成員之間的橫向監督可以有效解決貸款企業的道德風險問題。
過去,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在貸前與貸中經常扮演兩種完全相反的角色。貸中,中小企業經常存在不履行合同要求,不按時繳納利息和本金的情況。而團體貸款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連帶責任激發了成員企業之間的相互監督,不按期還貸企業勢必影響到全體成員的利益。成員企業捆綁,形成一個有機的利益共同體,團體成員除了相互監督,還會相互提供信息或技術支持,審核成員企業高風險項目,從而間接提高團體企業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貸款形式不同,團體貸款一般在開始時就要逐步還款,銀行就能夠借此盡早辨別出劣質客戶,中斷放貸,并通過對其不動產的處置來補償損失。在貸后的風險分擔上與傳統的貸款相比,團體貸款實質上是將投資失敗者的風險轉嫁給了其聯保企業,也就是通過連帶責任自愿實現了風險分擔,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銀行真可以對團體貸款“高枕無憂”嗎?
團體貸款雖然在國外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該模式轉移到中國是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每種新生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團體貸款具有的優點操作不當也有可能成為其致命的缺點。
團體貸款的團體成員的橫向監督確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企業的誠信行為,減輕銀行的監督成本。但是,由于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實力相當有限在貸款心切的情況下,并不一定愿意花時間和資金進行橫向監督,而且實施橫向監督的難度會隨著企業和團隊規模的擴大而增大,團體內部的信息優勢也會減弱,橫向監督的成本就會上升。這樣,勢必大大削弱團體貸款的適用性。
團體貸款的借款人名義上雖然是聯保企業,而實質上仍然是企業主,資金貸給若干個自然人和貸給若干個中小企業在本質上并沒有太大差別,這也給連帶責任的履行帶來了一定的隱患。一家企業除了要歸還自己的借款,還要承擔其他企業的連帶還款責任,保證率容易超過警戒線,一旦投資失敗,容易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如果團體貸款超過一定的限度,因貸款聯保鏈的某一環節斷裂,極有可能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城門失火、秧及池魚“,而使聯保成員企業受到牽連而陷入困境,貸款銀行也將陷入較大的信貸風險之中。在銀行內控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發生合謀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團體貸款的利率比一般貸款要高很多,聯保企業的負擔增加,其還貸能力又進一步受到挑戰。
政府、銀行、企業聯手實現“團體貸款”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團體貸款在簡化貸款程序,提高貸款效率以及化解貸款風險等方面有其優越性,受到了銀企的普遍追捧,雖然仍存在諸多質疑,并非十全十美。政府埋怨銀行不貸款,銀行指責企業不守信,企業抱怨政府不支持,這是普遍存在于政府、中小企業以及銀行之間的三大矛盾,如何解開這個結?如何走上良性循環的路徑?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但不是行使傳統功能。政府在給中小企業各種優惠措施以外,還經常以行政權力給銀行施加壓力,政府的這種錯位和過度參與無形中增加了銀行信貸風險。政府部門應把精力放在推動改善信貸融資環境,嚴懲騙貸企業,治理信息失真等工作上。
成員企業誠信經營是團體貸款成功的前提,而集體誠信是建立在每個個體都講誠信的前提下的。成員企業應下功夫在技術、管理和市場上獲得優勢,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以提高銀企合作的積極性。在進行團體貸款的整個流程中,選擇團體成員企業嚴格把關,應以同產業或同地域為基礎,因為只有同行業或同地域的成員才能相互了解各自的風險狀況、相互制約、保持團體的同質性,彌補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由于我國銀行體系缺乏橫向制衡和有效的監督追求機制,容易導致團體成員企業的合謀——他們同時不履約,或者成員與信貸人員之間合謀騙取不需要抵押的銀行資金。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銀行可以采取“雙團體貸款”的形式,除了成員企業組成聯保團體,銀行內部信貸員也形成一個團體來共同負責貸款的審核,利用信貸員之間的橫向監督和連帶責任加強對信貸人員的激勵和約束。此外,銀行還應建立風險補償制度,地方政府可以從每年財政預算內拿出一塊風險補償資金筑起更大的風險防火墻以鼓勵銀企合作,商業保險也可以適時參與,分擔貸款風險。
(作者張衛國,重慶大學;冉暉,中國建設銀行廣西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