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是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重要課題。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要求,要“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目前,勞動關系的三方協調機制在我國屬新生事物。三方協調機制是對勞動關系在較高層次的一種組織形式和制度保證。目前我國勞動關系的三方協調機制在制度立法和三方協調的決議權威性都是發展不足。突出表現在,有些企業建立了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卻有部分職工不清楚雇主的相關制度和規定,沒有獨立履行代表職責;許多企業工會維權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但維權能力不足;勞動爭議案件仲裁與訴訟處理雖然初見成效,但行政溝通負擔沉重。因此,如何正確、科學地解決勞動爭議,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政府、企業、勞動者之間的溝通,既有三方主體間的平行溝通,又有不同層級間的縱向溝通;既有非言語溝通的特征,又有人際溝通,因而是一種復雜的交互性溝通。著名學者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Barnard)指出:“沒有合適的溝通技巧,將失去把一些意圖作為組織基礎的可能性。溝通技術塑造了組織的內部經濟和形式?!睖贤ㄔ诤椭C勞動關系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是要將交互型溝通的理念、內容和方式貫穿于三方協調機制建立、運作、完善的過程之中。
立法原則體現三方目標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如果沖突中的雙方相信他們的目標是合作的,而不是競爭和獨立的,他們更愿意交流其想法和信息,開放思想,考慮對方的觀點?;趧趧雨P系和勞動爭議案例的特點,體現三方性原則是國際勞工組織的一貫主張,也是世界及許多國家共同爭取的慣例。1996年,根據國際勞工組織體現三方性原則的主張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慣例,勞動部、全國總工會、國家經貿委、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逐步實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的通知》(勞部發〔1996〕174號),其中提出“三方性協調機制”,2001年8月3日,國家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正式成立,并召開了第一次會議。2001年10月新修訂的《工會法》首次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對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作出明確規定,2002年,三方聯合發布《關于建立健全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的指導意見》,對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的組織架構、運行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2005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再次明確提出要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首次將三方協商機制工作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而三方交互溝通的立法原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實現個案的正義,使案件的最終判決結果不僅要合法,也要合理,即符合善良的道德標準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則。
通過立法來明確三方協調機制的法律地位,應注意體現以下幾個原則:首先,允許三方使用恰當的溝通策略表達各自的不同意見,把沖突方的防御性反應減少到最低限度。對此,建議在體制上引入或裁或審的機制,在人民法院設立獨立于民庭的勞動法庭,明確其受案范圍和相關權責,制定專門的審理程序(不同于審理一般民事案件的普通程序),以利于一些相對比較復雜的勞動爭議案件能夠直接受理和快速處置。其次,允許巧用修辭方法表達不同意見。沖突方常常是被對方表達意見的態度、方式所激怒,而對內容本身并無太大異議。再次,在表達對某個觀點的異議時, 盡可能針對具體觀點、事件,而不是把批評的矛頭指向持有該觀點的個人或組織。最后,沖突各方不要帶著防御和戒備的心理對待他人的不同意見,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忽略不同意見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忽略不同意見也并不等于不同意見就不存在。從長遠看,壓制不同意見將使沖突爆發時更加猛烈。
信息滲透突破三方邊界
一般來說,開放的組織其邊界具有可滲透性,很多信息可以進入組織內部,而封閉的組織只有很少的信息可以滲透其邊界。隨著涌入三方組織制度的信息量的增加,從眾多信息中捕捉所需信息的重要性和難度都在增加。因此,三方協調機制既是控制信息流的“守衛者” (gatekeeper),又是“促進者”(facilitator)。守衛者的作用在于信息從某地到達另一地,其目的是通過過濾、分流等方式來控制信息的流量。促進者的作用則在于推進信息前進的速度,以保證反饋能夠到達它應該到達的對象。如果守衛者和促進者沒有正確行使職能,將造成下列損害:一是讓所有信息都匯入信息流,造成信息泛濫,從而可能使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二是過濾掉重要信息或細節,對整個系統造成損害;三是信息不能及時到達應該到達的人或層次。據悉,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級三方機制8030個,其中,除省級已全部建立外,市級已建268個,達82.17%,縣級1970個,達70.8%,并迅速向鄉鎮區街延伸。但是,調查中也發現,在運行中,三方協調會議進行信息收集、發布,充當信息守衛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功能并未充分實現。
勞動關系協調聯席會議能否發揮作用取決于邊界(boundary)是否可滲透。筆者認為:通過信息收集、發布,發揮三方協調聯席會議的邊界管理功能,是未來三方聯席會議的主要任務。從信息的收集來說,及時為勞資雙方提供他們需要的勞資關系及環境的信息,收集對改善勞動關系有用的管理信息、技術信息和戰略信息等是聯席會議對信息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促使每年定期召開各級勞動關系協調聯席會議,每年在固定時間召開勞動關系協調聯席會議辦公室會議。另外,信息的發布就是通過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來建立和完善其工作規則,規范協調程序和辦法,保證三方協調機制規范、有序、順暢、高效地運作,同時保護仲裁員、協調員的行為不受外部的影響,保護其隱私、權利不受侵害。
印象整飾依靠政府權威推動
三方溝通的效果還取決于溝通主體的威信。溝通主體的威信越高,溝通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溝通主體的威信越低,溝通的效果就越小。根據我國建立三方協商制度的初衷,在個人勞動爭議調解和仲裁領域,協商制度三方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調解和仲裁管理機構由三方派人組成,調解和仲裁規則由三方共同制定。第二,調解員和仲裁員的錄用標準和程序由三方共同確定。第三,調解和仲裁過程中的法律空白問題由三方共同商量對策。第四,對調解、仲裁過程和調解員、仲裁員的監督權由三方共同行使。但由于受計劃經濟和傳統習慣的影響,加上我國三方協調機構成立的時間不長,三方聯席會議對企業、勞動者和政府行政部門的態度和行為施加的影響有較大局限性,需要從制度上進行調整。根據對一些地方和企業的數據調查顯示,有32.7%的職工沒有參加過職代會代表選舉,有26.9%的職工不了解雇主的管理制度和規定,有超過一半的職工在自己的合法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知道可以向三方協調機構求助??傊痪湓?,三方協調機構的影響力不強。
由于三方聯席會議的形象直接影響到企業、勞動者和政府行政部門的態度和行為,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和執法機關要轉變觀念,摒棄落后、不人道的媚商政策和執法習慣,建立三方相互信任支持,彼此合作共事的溝通理念;另一方面,在三方協調機制組織中,政府要更加重視和發揮工會方和企業方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提供機會,推動工會和企業組織雙方進行對話協調。比如,支持企業方和工會方自行確定自己的協調議題;在有關勞動關系方面的政策出臺時,將勞資雙方的協調作為必經程序;在協調中遇到重大分歧時,加強調解和斡旋;通過認真策劃的勸說、印象整飾,對企業、勞動者和政府行政部門的態度和行為施加影響,表明三方協調機制能夠滿足各方的需要;同時,要把外部人員對聯席會議的看法、建議予以反饋,樹立三方聯席會議的形象。另外,各級政府可酌情對三方通過協調一致通過的重要文件或會議紀要,以政府的名義加以轉發,并加強督查,以保證組織內的信息能最方便、快捷、準確、合理有序地流動。
總之,勞動關系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是對勞動關系在較高層次進行協調的一種組織形式和制度保證,是市場經濟國家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勞動關系變化迅速,日趨復雜,勞動關系主體力量平衡難以維系, 勞動關系中不穩定因素突出,甚至在一些地方經營管理者與職工關系緊張,造成各種性質的沖突,勞動關系矛盾和沖突埋伏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只有體現三方交互溝通的立法原則,發揮三方協調聯席會議的邊界管理功能,加強政府權威對三方協調機構的形象塑造,建立開放、合作、充分的交互溝通機制,才能增進各級三方相互信任和支持,從而充分發揮三方協調功能,實現三方在勞動關系目標、內容和方式上的協調統一。
(作者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理論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