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給我們研究不同經濟體的全球競爭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標準。我們的任務,應該是尋找我國全球競爭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有的放矢地改進我國的全球競爭力。
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基本情況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近30年來致力于編制一年一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每當這份報告公諸于世的時候,總會引起全球范圍的強烈反響,實際上,該報告上已經成為商界精英進行全球業務布局和政府高層制定全球競爭決策的重要參考。①
2007年10月31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最新一期的《2007-200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對131個經濟體參與了2007-2008年度的排名,比上年的122個又增加了9個經濟體,覆蓋了全球98%以上的人口和GDP。
在2007-2008的年度排名中,美國在滿分為7分的評估指標中得到5.67分,列全球第一,瑞士的得分只比美國少0.05分,以5.62分列全球第二,接下來是一些歐洲國家特別是北歐國家,如丹麥,瑞典,德國,芬蘭,英國和荷蘭,亞洲有新加坡和日本進入了全球前10強,新加坡以5.45分列全球第七,日本以5.43分列全球第八。
根據我們的分析,經濟體的全球競爭力大致可以分拆三個層次,前10強構成第一方陣,排名11-50名的經濟體構成第二方陣,排名50以后的經濟體屬于第三方陣。第一方陣具有絕對的全球競爭力,主要來自傳統的歐美強國。第二方陣主要來源于歐洲和亞洲,而且以西歐國家為主,如法國、比利時、奧地利和挪威等等,也包括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亞洲“四小小龍”中的馬來西亞和泰國,中東的石油輸出國科威特、卡塔爾和巴林,當然,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在第二方陣。構成第三方陣的國家主要是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包括一些東歐經濟體和獨聯體國家,其中,排名墊底的大多是一些非洲欠發達國家。
在2006-2007年度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中國的排名當時是54,由于排名靠后,這一年的排名受到許多我國研究人員的指責。然而,由于2007-2008年度的指標體系發生了變化,世界經濟論壇對上一年度的數據按照新指標體系進行了重新排名,結果中國列該年度全球第35,比原來的排名大幅提高了19位。由此看來,當年中國排名的靠后源于指標體系的設置,與我們指責的意識形態無關。在2007-2008年度的排名中,中國的得分是4.57分,排名全球第34,比上一年度的新排名上升了一個位次,比上一年度的原始排名則整整提高了20個位次。
我們也關心與我國類似的國家的全球競爭力,數據說明,在這些國家中,我國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比如,印度的全球競爭力得分是4.33分,比中國低0.24分,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是48,比中國低14個位次,雖然追趕得比較緊,但印度離中國的全球競爭力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還有一個特例,就是俄羅斯,就我們的直觀判斷,俄羅斯的全球競爭力應該比中國高,但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中,俄羅斯的得分只有4.19,排名全球第58,有點出人意料。(見表1)

全球競爭力指標體系
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數據,來源于兩種調查方式:其一是由專門的研究團隊搜集的各相關經濟體官方公布的各類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等數據,這類數據被稱為“硬數據(hard data)”;其二是通過世界經濟論壇專門設計的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這些問卷由世界經濟論壇選擇的商界精英和專家學者填寫,這類數據多為一些判斷性數據,也稱為“軟數據(soft data)”。
由于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全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也會有所不同,世界經濟論壇根據這些變化,對衡量全球競爭力的指標進行調整,為了解決不同年份數據難以比較的問題,世界經濟論壇在編制當年的報告時,也對上一年度的數據按照新的指標體系進行更新,并將上一年度新的排名與本年度的報告一起公布。
在2007-2008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衡量全球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是競爭力“板塊”,共有三大板塊,分別是基本條件、效率增強及創新與成熟度;第二層次是競爭力“支柱”,共有12大支柱;第三層次是具體指標,每大支柱都是由一系列相關指標所組成。指標是構成支柱和板塊的基礎,也是競爭力的基礎,考慮到研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世界經濟論壇在2007年度的競爭力評估中共采用了97個指標。
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以下部分我們對各大支柱及其構成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大支柱是體制。世界經濟論壇特別重視體制性因素對競爭力的決定作用,幾乎將影響一個經濟體運行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維持制度運轉的各項制度要素都羅列進了制度這一支柱。制度支柱的有關指標都是軟指標,由問卷調查得出結果。具體而言,制度支柱包括下列指標:產權保護程度、知識產權保護程度、挪用公款嚴重程度、政治家的公信度、司法的獨立性、政府官員決策任人唯親的嚴重程度、政府開支浪費程度、政府宏觀經濟負擔狀況、法律框架的效率、政府決策的透明度、恐怖活動的營運成本、犯罪和暴力的營運成本、有組織犯罪的嚴重程度、警察服務的可靠性、公司行為的道德狀況、審計和報告的可靠性、公司董事會的效率、小股東利益的保護。
第二大支柱是基礎設施,它衡量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質保障。具體而言,世界經濟論壇考察的基礎設施包括:基礎設施整體質量、道路質量、鐵路基礎設施質量、港口基礎設施質量、空運基礎設施質量、旅客運輸可用的座位公里數量、電力供應質量、電話線路的長度。
第三大支柱是宏觀經濟穩定,它衡量政府的對內對外宏觀經濟均衡狀況。具體而言,宏觀經濟穩定支柱包括以下指標:政府盈余/赤字狀況、國民儲蓄率、通貨膨脹率、利差、政府債務。與其他支柱相比,宏觀經濟穩定支柱涉及的指標都是硬指標,實際上也是各個經濟體官方公布的最重要的經濟數據。
第四大支柱是健康與初等教育,世界經濟論壇特別關注一些流行性疾病對全球競爭力的影響。構成健康與初等教育支柱的指標具體包括:瘧疾對產業的影響、瘧疾的發病率、結核病對產業的影響、結核病的發病率、艾滋病對產業的影響、艾滋病毒流行狀況、嬰兒死亡率、人口預期壽命、小學教育質量。
第五大支柱是高等教育與培訓,涉及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供給。高等教育與培訓支柱的構成指標包括:中等學院招生數量、高等院校招生規模、教育體系的質量、數學與科學教育的質量、管理學院的質量、學校網絡接入規模、專業教育和培訓的當地供給、高級專業人員的培訓。
第六大支柱為商品市場效率,反映經濟體商品市場發育長度和開放長度。構成商品市場效率的指標包括:當地競爭的強度、市場壟斷的程度、反壟斷政策的效率、稅收的程度與效率、總稅率、創業需要的手續、創業需要的時間、農業政策成本、貿易壁壘的使用、貿易健全關稅稅率、對外國所有權的限制、FDI規則的行業影響、海關手續負擔、原產地關稅程度、買方成熟長度。
第七大支柱是勞動力市場的效率,主要衡量勞動力的成本效率和流動性。構成勞動力市場效率支柱的指標包括:勞資合作狀況、工資確定的靈活性、非工資勞動力成本、就業剛性、雇傭和解雇員工慣例、解雇員工的成本、工資與生產力、對專業管理的依賴程度、人才外流長度、婦女就業狀況。
第八大支柱是金融市場成熟度,衡量進入城市的規管、發育與自由狀況。構成金融市場成熟度支柱的指標包括:金融市場成熟長度、當地產權市場融資規模、獲得貸款的難易程度、風險資本的可獲得性、資本流動的限制長度、投資者的保護的力度、銀行的穩健性、證券交易的監管、合法權益指數。
第九大支柱是技術準備,它衡量經濟體對新技術的吸收情況與獲得的便利性。技術準備支柱由下列指標構成:最新知識的可獲得性、技術吸收狀況、與信息、通信及技術有關的法律保障、FDI與技術轉移狀況、移動電話用戶數量、互聯網用戶數量、個人電腦擁有量、寬帶互聯網用戶數量。

第十大支柱是市場規模,它由世界經濟論壇專門設置的兩大指數構成:國內市場規模指數、國際市場規模指數。雖然世界經濟論壇市場規模支柱涉及的指標最少,但市場規模支柱仍然獲得了相當大的權重,在很多國家全球競爭力的排名中,市場規模支柱的作用很大。
第十一大支柱是產業成熟度,它衡量經濟體的市場發育與結構狀況。產業成熟度支柱有下列指標構成:當地供應商數量、當地供應商質量、產業集群發展狀況、競爭優勢稟賦、價值鏈的官渡、國際分銷的控制、生產流程的成熟度、市場營銷的程度、權力下放的意愿。
第十二大支柱是創新,包扣創新能力、創新投入和創新超過。創新支柱的構成要素包括:創新能力、科研機構質量、公司研發支出、大學與產業研究合作、先進技術的政府采購、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可獲得性、公用事業專利。
也許有人會認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評估的指標選擇并不十分合理,指標體系并不完善。但是,迄今沒有一個國際組織進行這項工作,世界經濟論壇集30年研究全球競爭力的經驗,設置的這套包括97個指標的競爭力評估指標體系應該是最好的模式,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其他的研究體系能夠替代世界經濟論壇的體系。
中國的全球競爭優勢與競爭劣勢
在2007-2008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的基本條件板塊得分4.80分,全球排名第44,其中,體制支柱的得分較低,只有3.71分,全球排名第77,基礎設施支柱的得分也不高,只有3.97,全球排名第52,但中國的宏觀經濟穩定支柱得分很高,達到6.03分,全球排名第7,這種評價基本反映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和宏觀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現實。
在第二板塊即效率提高板塊中,中國的得分為5.49分,得分并不低,但排名卻相當低,為全球第61。其中,健康與初等教育支柱的得分為4.26分,全球排名第45,屬于中等水平,高等教育與培訓支柱的得分只有3.77分,全球排名第78,也反映了中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低于初等教育質量的現實。在商品市場效率支柱中,中國的得分是4.26分,全球排名第58,在勞動力市場效率支柱中,中國的得分是4.40分,排名全球第55,說明中國的這兩大市場都未發育成熟,但與金融市場相比,商品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的全球競爭力還是好的,因為我國金融市場成熟度支柱的得分只有3.35分,全球排名低至第118,與大部分非洲國家的金融市場全球競爭力無異。在技術準備支柱中,我國的全球競爭力仍然缺乏,得分為3.00分,全球排名第73。我國全球競爭力最強的是市場規模支柱,幾乎得到滿分,全球排名僅次于美國,列第二。在全球競爭力要素的第三大把板塊即創新與成熟度板塊中,中國的得分不高,以3.89分排名全球第50,勉強進入了全球競爭力第二方陣。其中,產業成熟度支柱得分為4.18分,全球排名第57,創新支柱得分為3.60分,全球排名第36。
為了更加詳細地分析中國的全球競爭力狀況,以下我們以競爭力指標為基礎,將我國的各項指標全球排名分拆五個層次:全球排名前10位的指標為絕對競爭優勢指標,全球排名11-30的指標為相對競爭優勢指標,全球排名31-60的指標為零競爭優勢指標,全球排名61-100的指標為相對競爭劣勢指標,全球排名100以后的指標稱為絕對競爭劣勢指標。分析發現,我國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指標為6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指標為8個。具有零競爭優勢的指標有16個,具有相對競爭劣勢的指標有25個,具有絕對競爭劣勢的指標有8個,分布非常不均勻,大致屬于右尾偏態分布。雖然整體上中國具有相對競爭力,但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指標很少。
絕對競爭優勢的指標
我國在全球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指標不多,總共只有6個,近幾年我國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出口規模高速增長,國外市場規模指數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競爭力最強的指標,按照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國外市場規模指數仍可能維持全球第一。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我國的國內市場規模指數全球競爭力列第二,也顯示出絕對的競爭優勢,不過,這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結果,如果按照名義匯率換算,排名應該是第四。我國交通運輸在規模上的變化使擁有的座位公里數競爭力也高舉全球第二。
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指標
與具有全球絕對競爭優勢的指標很少一樣,我國具有全球相對競爭優勢的指標也不多,總共只有8個。我國具有全球相對競爭優勢的指標比較分散,來源于不同的領域,說明我國還有另外的指標有可能成為具有全球絕對競爭優勢的指標。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優勢顯著,所以工資和雇員剛性的優勢都具有相對競爭優勢。
零競爭優勢的指標

這類指標沒有什么全球競爭優勢,也沒有明顯的競爭劣勢,對綜合競爭力貢獻不大,也沒有太拖綜合競爭力的后腿。我國的這類指標較多,共有16個。
仔細分析這類指標,大多集中在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等領域,隨著我國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部門全球競爭力缺乏的問題會有所改善,但要將它們培育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指標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類指標中有一部分來自制度層面,需要健全的法制和節約的政府。
具有相對競爭劣勢的指標
在所有類型的指標中,我國具有相對競爭劣勢的指標最多,共有25項。這類指標的特點是比較容易分化,盡管目前已經對我國的整體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但處理得好它們可以被改造成零競爭優勢甚至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指標,不過,如果處理不好,它們很容易,轉化成具有絕對競爭劣勢的指標。
這類指標首先集中在基礎設施方面。由于過去的投入太少,我國的基礎設施欠賬太多,雖然近幾年有顯著的改善,但主要解決的是數量擴張的問題,質量不佳,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很遠,還需要花費更大的投入和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將它們培育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指標。我國的醫療保健盡管有很大的進步,但流行病和傳染病的發病率仍然偏高,也影響了全球競爭力的形成。法制不健全,對犯罪的懲治力度不夠,犯罪的成本低,也影響了我國的全球競爭力。
具有絕對競爭劣勢的指標
我國還有部分指標排名在全球第100以后,明顯具有全球競爭劣勢,這類指標共有8個。
這8個指標初看似乎沒有什么聯系,但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中至少有3個與上市公司有關。如我國的公司智利結構不完善,董事會效率全球最低,對小股東的保護全球最差,公司的審計和會計報告可信度全球最低,都是當代我國的上市公司確實存在的問題,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的全球競爭力。我國教育支出的低全球競爭力不在規模而在比率,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率,由于稅收制度的差異,我國的總稅收應該沒有世界經濟論壇評估的那么高。
此外,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低債務、低通貨膨脹率和高儲蓄率也都是中國的競爭力強項。世界經濟論壇戰略分析部門負責人保亞指出,中國需要設法解決其競爭力的弱項所在,包括金融市場、高等教育和培訓以及公共和私營機構的質量,才可進一步提高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金融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