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通過其優勢產業的發展來推動的,而優勢產業的形成又取決于地區的比較優勢和企業競爭優勢的大小。在西部經濟發展中,縣域經濟發展應受到高度關注。
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80%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而且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100個縣域和最低100個縣域之間的比值由2005年的15.8倍擴大到2006年的16.1倍,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還在進一步擴大。面對這一態勢,如何有效發展縣域經濟不僅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緊迫問題,也是國民經濟能否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
東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
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由于東部縣域地區充分利用沿海的區位優勢,在外資的推動和城市大中型企業的帶動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起來,成為東部縣域最具活力的經濟主體。根據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發布的《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東部縣域人均地區財政收入從2003年的6292.6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20763.78億元,其中第二、三產業上繳稅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從2003年的35.52%、37.94%,分別上升到2005年的36.81%、51.99%。上述數據充分說明,東部縣域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第三產業,尤其是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
中小企業不僅使得東部縣域產業結構不斷地得到優化升級,而且促進縣域經濟從以農業為中心轉變為以工業為中心。然而,從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來看,東部以服務主導工業產業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已與大企業形成高效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而西部以服務農業為主,未能與主導型的工業產業形成有效的關聯,東西部差距明顯拉大。東部中小企業的數量和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到全國總量的42%和66%,西部僅占到全國的15%和8%,東部中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大約是西部的8倍①。
以浙江省為例,全省中小企業數和吸收勞動力人數分別由2000年的49.4萬戶、495.5萬人發展到2004年的33.3萬戶、1000萬人,縣域生產總值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0年上升54.5%到2004年上升60%①。目前,浙江省中小企業的企業增加值、稅金、利潤等多項指標都躍居全國第一①,不僅形成以小商品生產和零配件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集群,迅速帶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促進各縣的經濟結構實現向工業化的轉變,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通過其優勢產業的發展來推動的,而優勢產業的形成又取決于地區的比較優勢和企業競爭優勢的大小。從地區比較優勢來看,東部在區位、經濟基礎、政策和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具有優勢,而西部具有自然資源、政策支持、消費市場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從企業競爭優勢來看,東部地區尤其是工商業較為發達和繁華的地區,企業間已經形成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和各種形式的產業集群,能夠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提高企業競爭實力,而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所占比重較高,屬于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大多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主導產業,制造業和加工業發展緩慢。雖然一些資源性企業,西部地區的比重更高些,但這些企業一是數量少,二是出于產業鏈的上游,附加值低,三是與周邊縣域產業發展的關聯度差,因而對整個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作用有限。
東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在西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極其重視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
制約西部縣域中小企業發展的因素
市場化水平的差異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東部的私營、股份制、鄉鎮以及三資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在此基礎上,東部開始把市場化水平的提升作為推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初步形成市場主體多元化的發展格局,與東部相比,西部縣域以農業經濟為主,市場化水平低,主要依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特別是西北及西南某些省(區)國有和非國有工業的比重達到80:20甚至89:11,而且國有工業主要集中在城市,縣域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企業。
產業結構的差異
在東部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其產業的發展能夠以市場為導向,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的各類資源,從而形成與城市產業相互配套和互補的、合理的產業結構。與東部相比,西部的縣域經濟主要是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化程度低,許多縣域經濟的發展格局仍以農業為主,不僅無法與城市工業產業形成有效的關聯,而且也很難提高自身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資本市場的差異
從資本供給市場即資本市場的建設來看,東西部差距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首先,就資本市場的發展而言,東部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銀行中長期信貸市場發展迅速,促進了地區資本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而西部由于地區債權、股權融資困難和金融中介機構短缺,銀行體系在西部資本市場上仍然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其次,從資本市場體系來看,東部各類資本市場得到均衡發展,證券市場、產權交易市場和基金市場不斷推出兼備收益性和流動性的金融產品,交易活躍,有效地發揮出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而西部只有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抵押貸款市場發展起來,數量和質量方面的落后導致西部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發展西部縣域中小企業的對策性建議
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市場體系建設
改善西部投資環境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可以考慮對縣域新辦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以政策扶持的方式調動各類投資者的積極性,吸引資金向西部縣域流動;其次應從引導縣域內外民間資本的整合入手,要積極創造條件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并通過激勵中小企業建立風險資本,擴大融資渠道,吸納更多的創業資本;最后從積極發展面向縣域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入手,通過放寬中小企業申貸門檻,提升金融機構對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
市場體系建設,政府應以市場化手段為主,從實際出發,從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入手,盡可能減少對市場機制的行政干預,可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等方法去消除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礙。
大力發展西部縣域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產業
縣域經濟,是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尤其是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優勢的必然結果。因此,西部縣域要從豐富的自然和勞動力資源出發,發揮地域遼闊、動植物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中小型工業加工業和特色旅游業,把資源優勢充分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積極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
抓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遇,西部縣域應積極發展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資,引導投資者向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投資,最大限度地承接珠三角勞動密集型和其他類型產業群的整體性轉移。同時,要積極發展加工工業,要把西部潛在的自然和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并通過外資和東部企業的投資帶動當地企業的快速發展,為西部縣域經濟騰飛積累條件。
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帶動特色企業的發展
在西部,由于各縣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周圍的經濟資源有差異,有光熱資源適合棉花生產,有土地肥沃適合糧食播種,有氣溫恒定適合經濟作物快速成長等。因此,在充分考慮自然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縣級政府可通過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和具有深加工能力企業,建立起以優勢生產要素為基礎的產業結構,從而有效地促進縣域企業向特色化的轉變。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