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是我國上市的第一支ETFs產品。ETFs是期權問世以后近30年來資本市場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
ETFs是指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它的實質是一種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開放式指數基金,它既與某一市場基準指數相聯系,又與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相聯系,是一種取眾基金之長又去眾基金之短的混合型基金新產品,可以說ETFs是期權問世以后近30年來資本市場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和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上證50ETF的市場表現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對上證50ETF的收益與指數收益的定量分析,對上證50ETF折、溢價水平的定量分析,期望能夠更好地了解上證50ETF的市場表現和運行特征,進而提供相對應的投資策略。
對上證50ETF的實證分析
本文進行實證分析的對象是上證50指數和上證50ETF,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上證50 ETF是我國國內市場上的第一只ETF產品,經過多年的運行已具備相當的穩定性。同時,上證50指數成分股包含精選后最優的、不存在市場疑議的50只大盤藍籌股的特征。另一方面,從實證分析的角度考慮,上證50ETF更充足的數據資料更有利于我們進行有關的統計分析,得出的實證結果也更為可靠。
我們將主要采用上證50ETF 和上證50指數在2006年3月6日至2007年6月29日期間的日數據序列進行檢驗。其中,原始數據包括上證50ETF樣本期內的日單位凈值、日單位累計凈值、日收盤價、日交易量;上證50指數日最高價、日最低價和日收盤價,數據來源主要為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實驗室“天相高校金融教學系統”中的行情資訊系統和作為上證50ETF基金管理人的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主頁(www.chinaamc.com)。
本文選取2006年3月6日起至2007年6月29日的樣本區間,時間跨度超過15個月,樣本數約為330。
本文以下將運用Eviews3.0對上證50ETF在樣本期內的市場表現作實證分析。根據前面對數據的處理和變量的定義,我們分別得到以下幾個研究變量:上證50ETF日凈值收益率RNV、日累計凈值收益率RNAV、上證50指數日收益率RSHI;上證50ETF日折、溢價水平DEV、其絕對值ADEV、上證50指數日波動性水平SPREAD及上證50ETF日交易量。
上證50ETF的收益與指數收益的比較
ETFs是一種追蹤指數變化的可交易型開放式基金,因此,評判一只ETF產品的表現,主要是看該ETF對標的指數的復制,而衡量對指數復制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就是考察ETFs的收益率與指數收益率之間的誤差。所以,這里首先展開上證50ETF收益率RNAV與其目標指數之間收益率RSHI的比較。
由于上證50ETF密切跟蹤上證50指數,所以我們對上證50ETF的收益率就上證50指數的收益率進行回歸。為避免偽回歸現象,我們先對兩列收益率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簡記為ADF檢驗)。
對回歸結果分析我們可得以下結論:第一、根據對D-W值的判斷和White檢驗,模型的殘差項不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第二、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F統計量顯著。這說明模型對兩列樣本數據的解釋力度很高,整體擬合很好。第三、上證50ETF的日累計凈值收益率與上證50指數的日收益率高度相關,其系數甚至達到了95%。另外,系數的t統計值高達124.32,表明該系數十分顯著??紤]到上證50ETF與上證50指數密切追蹤,這種高相關性是容易理解的。
因為上證50ETF的單位基金凈值為更好地與上證50指數掛鉤而進行了必要的折算,我們預計,在RNV與指數收益率RSHI之間理應存在更密切的聯系。并且,由于前者不包括基金的累計分紅,所以若將RNV與RSHI比較,就撇除了基金收益率中累計分紅因素的影響。與前面RNAV和RSHI收益率比較的方法類似,下面將展開RNV與RSHI之間的實證分析。
類似的,對回歸模型及相關統計量進行分析,我們可得以下結論:同樣根據對D-W值的判斷和White檢驗,模型的殘差項不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模型的擬合優度值為0.97,F統計量也遠超過臨界值,因而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較好,模型對數據的解釋力度也較高。第二、RNV對RSHI回歸系數的t檢驗值為65.83,表明了該系數的高度顯著。約為0.94的回歸系數表明指數收益率增加1單位,RNV將增加0.94個單位,略低于RNAV0.95的增長,因為如前所述RNAV的增長中包含RNV中不包括的基金分紅。
根據對RNAV和RSHI收益率的統計分析,在排除了基金分紅的因素后,我們仍然發現兩組收益率之間也是存在誤差的。我們認為誤差產生的原因是多樣化的,有些是不能避免的,比如現金拖累和成份股調整導致復制誤差等,但股票的紅利,尤其是上證50ETF的基金運作費等是導致上述誤差的重要因素。
上證50ETF折、溢價水平實證分析
如前所述,ETFs產品存在一、二級市場的套利機制,并且這種套利機制是ETFs相對于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或其他金融產品所特有的。該套利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ETFs產品二級市場上的價格與基金凈值之間的差額,通過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和一級市場上申購或贖回ETFs的份額來實現利差。
顯然我們這里要研究的兩個變量分別是上證50ETF日絕對折(溢)價水平??紤]到投資者很有可能運用上證50ETF作為套期保值或避險的工具,借鑒Elton等(2002)的做法,我們將上證50指數當日的價格波動性變量SPREAD也引入模型,作為上證50ETF交易量的解釋變量,同時為消除模型誤差項存在的自相關,因此我們考慮在模型中補充加入VLM的滯后變量,并根據AIC準則選取相應的滯后階數。
我們發現,盡管上證50ETF二級市場上價格的及時變動保證了上證50ETF的折(溢)價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但其二級市場上的交易量并不像價格那樣敏感,它反映折(溢)價水平的能力不高。雖然價格的敏感變動一般意味著相應的交易量變動,但后者似乎受到其他更多因素的左右,這些因素對交易量變動的影響不能由折(溢)價水平來解釋,它們甚至部分抵消了折(溢)價水平對交易量的影響。
50ETF是一個有效的投資和避險工具
研究結果表明,首先上證50ETF在我國運行以來的市場表現是相對穩定的,其收益率基本實現了對上證50指數的復制。其次通過上證50ETF的累計凈值收益率和凈值收益率與上證50指數收益率的比較,發現兩收益率之間存在跟蹤誤差,而上證50ETF的管理費和所獲股利是造成這種跟蹤誤差的重要原因。再者通過對上證50ETF的折溢價水平定量分析,表明上證50ETF存在比較成功的套利機制進而保證了它在二級市場上價格的有效性,上證50ETF的折溢價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此外還發現,套利和折溢價水平并不能有力地解釋上證50ETF二級市場的交易量,三者雖然密切聯系,但后者顯然還與其他很多因素有關。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