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其增長速度遠遠高過經濟增長的現象,體現出高態位、高偏離、高離散和高依賴的特征,要警惕由此產生國民和企業負擔過重,社會不平等加劇使矛盾激化,國家將為此付出超額代價。
近些年,我國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其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200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為11.5%,財政收入增長率30.6%,財政資金的豐裕在保障了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的供給和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發揮的同時,背后隱含著巨大的反差和諸多的憂慮。
警惕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
經濟增長最理想的狀態是,國民的收入與GDP一起增長,如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遠遠高于國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就會產生一系列不利于經濟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問題。

財稅收入的增長過快可能會造成地方政府投資盲目沖動。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實行的消費型增值稅不同,我國財稅收入以生產型增值稅為主,財稅收入取決于產值的大小,財稅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各級政府手中集中更多的可支配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地方政府盲目地將財政資源投向規模浩大的開發項目,完全不顧本地經濟資源特點,投資風險、效率、成本以及亟待投入的教育、衛生、社保項目,這些開發項目往往是高粗放型增長模式,消耗大量的土地和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但抑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使我國市場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現象日益嚴重。同時,可能為了升遷、積累政績,部分地方政府為完成既定的指標要求,上報統計數字時,往往會出現謊報的情況。
國民和企業的負擔過重影響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快速增長意味著國家財富的豐厚,而近年來我國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并沒有很大程度地改善,財政收入超經濟增長明確顯示目前局部經濟過熱、產能過剩、房價飛漲等現象,從而導致國民負擔日益增長。早在2003年,上海的家庭負債比例就已達到155%,北京為122%,超過了美國同期115%的水平。國民負擔過重,嚴重抑制消費的釋放,而企業負擔過重,不利于企業再投資和擴大再生產。
高稅收帶來內部儲蓄結構的變化。從1996年開始,我國居民儲蓄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的22%下降到2006年的17%,而企業的儲蓄率卻從13%上升到了17%,政府的儲蓄率增長幅度更大,從5%上浮到了11%,如果將全國幾千億土地出讓金包含在內的話,政府的儲蓄率會更高。導致這樣的變化,主要是因為我國普通居民的工資水平近年來增長不快,不但造成消費的不足,而且還導致居民儲蓄水平的下降;企業的儲蓄率增加是因為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帶動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大;而政府儲蓄率的上升是與稅收的迅猛增長有直接關系的,從而帶來國內儲蓄結構的變化。政府儲蓄轉化為政府投資時,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民間投資的激情和動力,影響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常運行。
公眾不能更好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法國經濟學家帕斯卡爾·拜伊和阿萊因·穆尼耶認為“經濟增長主要歸因于消費品領域和相關的服務。由于實際工資、以工資收入的人數以及勞動生產率的增加和提高等三重因素的作用,經濟增長具有了內生性”。也就是說,增加實際工資水平可以使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持續增長伴隨著實際工資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1980年、1990年和2005年分別為16.99%、15.8%和10.8%,而美國的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穩定在50%左右。與低工資相伴隨的,還有工資水平的低增長。從1994年到2005年這12年里,珠三角地區農民工的月工資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價等因素考慮進去,實際是負增長。因此,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經濟增長、財稅增長未能惠及公眾,還可能使公眾的利益受損。
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利益驅動下的執法行為必然損害社會公平和市場秩序,這就決定了在社會產品的初次分配中生產單位因為無序的財政分配而無法得到合理規范的收入分配;并且由執法經濟而來的既得利益格局造成公務員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這是社會產品在再分配過程中的不公平。

財政收入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增長是好事,但需要有一個前提,即財政收入的增長不能與國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偏差太大,否則,不但造成公眾負擔過重,不能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而且影響到政府投資的效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們要預防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在下述方面努力:
一是繼續改革和完善稅收體制。在調整我國的增值稅由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方向轉化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調整征收范圍和稅率安排的問題;及時取消那些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稅種,進一步增加稅收法制的透明度,制定與稅收基本法相配套的征管法規,加強對各類收費項目的管理和監督,做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是健全財政秩序,規范財政分配,依法管理政府的非稅收入,依法將這部分收入納入預算管理,取消預算外分配,一切收費、罰款和基金收入,必須全額上繳國庫,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收支兩條線:收入上繳,支出按預算執行;政府要按照普通公民的意愿來決定公共財政項目,通過預算支出提供普通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使公眾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實惠。
三是中央政府應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征稅,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四是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工業部門的技術含量,并且要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從而通過產業升級來提升第二、三產業在財政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帶動財政收入結構合理化。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