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的策略,對京津冀區域的產業分工與合作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京津冀區域的特點及條件
由于京津冀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已經形成陸、海、空交通運輸網絡。京津冀產業存在明顯的梯度性和互補性,兩個地區產業之間的相似系數比較小,這說明河北、北京和天津在產業結構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礦產資源方面,本區域資源豐富,互補性強。河北省在已探明的礦產儲量中,有52個礦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天津已探明的金屬礦、非金屬礦資源和燃料、地熱資源有30多種,其中錳、硼不僅為國內首次發現,也為世界所罕見。相對于豐富的礦產資源,京津冀區域水資源相對短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分別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7.7%、7.5%和12.2%,而且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水環境污染狀況比較嚴峻。

京津冀區域產業分工的領域
京津冀區域第一產業的分工
區域產業的分工實質就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選擇主導產業。區域主導產業主要決定因素是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和產業的區位商。產業貢獻率是一個綜合指標,它可以綜合反映某產業在研究期內的比較優勢、經濟地位和貢獻大小。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一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0.46、1.82和19.81。而產業的集中程度越高,產業的區位商就越大。在第一產業方面,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區位商分別為0.19、0.52和1.27,河北省不僅在第一產業方面的貢獻率最大,且區位商也是最大。河北省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29%,為全國第五位。為此,在京津冀區域內河北省應重點發展第一產業,在第一產業中著重發展農業和牧業,為京津提供的“米袋子”和“菜籃子”。
京津冀區域第二產業的分工
從第二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33.46%、72.35%和 51.84%。從區域總體分析,第二產業對天津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工業貢獻率高達71.40%。而從集中程度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在第二產業的區位商分別為0.89、1.36和0.98。從區位商方面分析,天津在第二產業方面的集中程度比北京和河北省高。為此,該區域中天津應重點發展第二產業。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反映一個地區技術、勞動者素質等方面高低的一個綜合指標,如果比較勞動生產率小于1,則說明其勞動生產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反之,則說明其勞動生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競爭中具有較高的競爭力。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三個地區比較勞動生產率大于1的僅有產業醫藥制造業;二個地區比較勞動生產率大于1僅有6個產業。產業雷同性比較小,形成產業互補的格局,有利于產業的發展。
京津冀區域第三產業的分工
從第三產業貢獻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別為119.4%、52.39%和22.37%,北京的第三產業貢獻率最高;從產業的區位商分析,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別為1.99、1.21和0.71,北京的區位商也是最高的。
為此,在京津冀區域中,北京應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以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和批發零售及餐飲業方面為主。同時北京還應發揮大學、科研機構、人才密集的優勢,與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大型企業相結合,積極發展高新產業,以發展高端服務業為主,逐步轉移低端制造業。
天津第三產業對經濟貢獻為52.39%,其中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業貢獻最大,其次是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天津市的高校較多,應重點發展教育。
河北第三產業對經濟貢獻較低,為22.37%,其中主要以傳統的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業貢獻最大,其次是批發零售及餐飲業。
京津冀區域產業合作層次與合作領域
長期以來,區域經濟合作多限于區域內部封閉式合作,實踐證明,區域合作必須積極與周邊地區、發達地區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具有多形式和多層次的特點。
區域經濟合作的多層次性指合作可以是政府間也可以是企業間的合作、市場及人才技術合作。2004年,京津冀三地在河北廊坊初步達成“廊坊共識”,提出建立三地政府間高層會晤制度,探討經濟發展問題,建立互動的協調機制。在企業合作方面,根據各個企業自身的情況,通過控股、參股及組建企業集團的形式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如在煤炭、鋼鐵、醫藥等行業可以組建跨地區的大集團,打破地區行政性壟斷隔離,提高企業效益、資源利用率。其次,在產業鏈建設上,加強關聯行業企業間協同發展,如煤炭、礦石等企業組建戰略同盟。通過產業鏈的聯合,加強關聯行業企業間的合作。
在人才合作方面,可以通過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實現區域資源共享等。完善甚至取消戶籍制度,搭建三區人才平等競爭平臺,同時調節人才區域流動。在技術方面,發達的京津地區可以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方式同河北省企業合作,這樣不但提高產業的升級,而且加速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京津冀區域產業合作的領域
京津冀第三產業的區域合作前景廣闊,重點從物流業、旅游業、生態產業、金融業、教育與科研合作等方面分析研究。
現代物流業合作。京津冀三地應聯手完善商品市場,發展物流與貿易合作,建設區域性農副產品統一市場;積極協調本區域港口、鐵路、公路、機場等設施的共享與整合,建立一個大區域物流圈;支持和鼓勵工商企業和物流企業結成物流聯盟,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發展;積極發展專業性市場,像建材市場、中藥市場、皮革市場、紡織品市場等,通過物流配送聯合起來,走特色、專業化道路;鼓勵跨地區的連鎖經營,特別是要以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突破口,培育和發展一批跨行政區經營的大型物流集團,以此帶動區域合作躍上新臺階。
旅游業合作。長三角經過20年的發展,旅游發展走向了良性循環,而京津冀地區的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據統計,2004年長三角地區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是京津冀地區的1.8倍;創造的旅游收入則是京津冀地區的3倍。
生態產業方面合作。京津冀同處一個生態區,可以共同構建整個地區的生態安全保障。其次,建議以水為媒介,以相關可行的各種方式共同分擔潮河、灤河水系的治理成本,穩定密云、官廳水庫進水量,并加強三地的技術與產業合作。鼓勵新興環保產業發展,打破行政區劃束縛,支持環保產業跨區域合作。
金融業合作。從金融經濟發展狀況上講,天津的金融業發展較快,但是在總量上與北京尚有差距。而今天津被定為北方經濟中心,并有蓬勃發展的濱海新區,所以,金融業的發展可以考慮將天津建成為新的地區性金融中心。
教育與科研合作。在科研和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京津高校的人才和科研院所科技與教育資源應用方面的合作。在高等教育建設上,三地高校聯合建立區域內科學研究與開發基地,廣泛開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連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項目合作,加強區域交流。在職業教育方面,京津兩市應對環京津貧困縣的職業教育加以扶持,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培訓、管理手段等方面予以資金支持與技術指導。
(作者為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