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立法過程中曾歷經多次熱烈的爭議,現今在新法實施前夜的一些國內著名企業的裁員行動中,勞動合同法再掀爭議。
新的勞動合同法將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華為、沃爾瑪等企業近期大規模的解聘或裁員,引起輿論界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其實,勞動合同法在制定過程中就已經引發了法學界甚至是全社會的軒然大波,圍繞是否固化企業用人機制,是否過分向勞動者傾斜,是否過分約束了用人單位產生意見分歧。勞方代表認為,勞資沖突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勞資力量不對等是整個社會的普遍狀態,草案提高勞工標準,有利于勞資關系的穩定。而被標上標簽的法學家董保華則指出,草案對勞動者保護的標準過高、執行困難、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目前的勞動合同法草案在企業現有的責任之上提出超前的要求,會破壞現有的公司管理秩序。勞動者與企業間的平衡點應是低標準、廣覆蓋、嚴執法。爭論的焦點集中于如何實現勞資雙方的平衡。
勞動合同法本著保護勞動者權益的目的出發,未及實施卻陰差陽錯地將一些勞動者“趕下”勞動的舞臺,這提醒我們不得不再次思考在我國現實勞資關系狀況下,如何實現勞資關系的平衡。
勞動合同法:外部約束主導
正式出臺的《勞動合同法》似乎更加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概念。在現有的市場狀況下,急于給勞動者增加的權利能否實現是法律必須考慮的內容。所以,任何關于勞動合同法的探討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勞動關系現狀,可行性是重點。
由于我國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勞動關系具有一系列轉型的特征,勞資關系從一致型,到沖突再到利益均衡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性過程。
與民法中的合同相比,勞動合同具有最重要的兩大特性:從屬性和附合性,而且,勞動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資本的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雙重夾擊導致中國的“弱勞工”現象成為一個特殊的問題。由于中國集體勞權的不到位,市場化過程中勞動合同民法化不能體現,勞動合同的隸屬性與市場主體相對平等性形成了矛盾。
對于勞動合同關系的調整,過去了我們過份強調了外在的國家強制制約,而忽略了社會和企業自律在勞動合同中的作用。從微觀層面看,由于勞動者是勞動力資源的載體,勞動力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保護勞動者實際上是保護勞動力資源,保護投資者和企業的利潤源泉。從宏觀層面看,我國經濟發展正陷入“內需不足→依賴出口→低價競銷→利潤低下→勞動收入增長緩慢→內需不足”的惡性循環,而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的關節點,在于加大勞動法保護勞動者的力度,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擴大消費者需求。對于企業來講,員工和消費者是非常重要的兩極,一方面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靠員工;另一方面企業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成就要由消費者來認可和肯定,如果消費者不能接受企業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那么企業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善待員工、服務消費者也構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兩極。
只有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把人的工作做好、做透才可以把企業無窮的創造力發揮出來,這是增加企業利益的綜合點。而多重規范勞動合同則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企業社會責任提供平衡勞資關系新路徑
通常人們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外在約束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或出資者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相關利益人,即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的利益。①其中企業勞動者是最主要的相關利益人,勞工標準的實施和勞工權益的保障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它主要要求企業在勞動合同過程中能夠遵守相關勞動保障法律,同時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對企業雇員負責,考慮到員工的需求和需要,積極確保員工勞動權益的實現,包括勞動條件、安全生產、工資福利和其他與勞動有關的基本人權,主動改善勞動者的勞動環境和生存環境,并實行人性化的管理,實現員工和企業的雙贏。
以跨國公司為主要對象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與國際勞工運動、人權運動、消費者運動、環保運動互相聯系,并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勞工組織的直接鼓勵和促進。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通用的標準,它適合于各類工商企業和公共機構。②
企業社會責任的靈魂在于追求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各方利益(這里指勞動者利益)的平衡與兼顧③,這與勞動合同法利益平衡的價值訴求是一脈相通的。在我國實施社會責任運動,與貫徹實施勞動法,其基本原則和精神都是一致的。④籍此,將企業社會責任寫入勞動合同法,一方面是將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的需要。從西方發達國家來看,企業社會責任是靠市民社會的基礎和各種社會運動的推動發展起來的。但是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還未形成氣候,侵害勞工權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公眾對于社會責任的認知度普遍不高,社會還未形成企業社會責任的民間基礎。步《公司法》的后塵,在勞動合同法中寫入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能夠起到法律監督和喚起輿論監督的作用,提升社會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度,從而提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另一方面,在勞動合同法中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將對企業的外部強制壓力轉變為企業內生自發的動力,強化企業遵守和落實勞動法律法規的意識,提高其自覺性和主動性、積極性,使提高勞工標準的外部壓力轉化為企業的自律行為。
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倡導企業自律
對于企業來說,對勞動者承擔起社會責任,意味著在短期內企業可能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但是企業社會責任并非一種商業姿態,而是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企業內在的需求和自覺行動。從長遠的眼光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員工承擔社會責任符合企業的利益。這為在勞動合同法中倡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符合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是企業發展的趨勢所在。
現在掀起的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運動,從管理的角度,是一個現代企業管理從單重管理向雙重管理的轉變,從非自覺責任到自覺責任的升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依賴員工們的個人主動性與創造性,員工的認同將為企業增加更多的潛力。企業承擔起對于員工的社會責任,提高勞工標準,能夠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減少常規性的錯誤和缺勤。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對工作投入與付出的潛在影響力,使企業更容易招募到優秀員工,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力,符合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無疑是我國企業健康發展的方向。
其次,企業對員工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
對于現代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企業的一項競爭力。企業善待員工,形成良好文明的企業文化,能夠提升企業形象,增強顧客的忠誠感,提升企業效益。企業社會責任也有助于企業打造企業品牌,增加其社會影響力,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社會贊譽,是一種有效的廣告形式。
在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廣泛展開的國家市場,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已經成為了國際市場準入的通行證。突出的是SA8000勞工標準在非政府層次的廣泛實施,社會責任的評價有多種多樣,如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多米尼道德指數,《商業道德》、《財富》等都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評價體系。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為勞動合同法實現勞動合同雙方利益平衡提供了一條出路。然而,單靠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制度建設的完善,最終使企業認識到自身的生存發展與社會責任的承擔密不可分,形成企業社會責任的民間基礎,勞動者與雇主的權益才可能實現平衡。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