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糾紛中,拆遷雙方展開了真正平等的協商或博弈,私人的財權受到了應有的尊重,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近來,網上盛傳的“中國有史以來最牛的釘子戶”必須自行搬遷。這是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法院3月19日下午給所謂的“釘子戶”戶主楊某下達的限期履行通知書。逾期不履行,法院將強制執行。事到如今,無論該釘子戶搬遷了沒有,也無論法院強制執行了沒有,這些似乎都已不再重要了。人們所關心和議論的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牛釘子戶”所具有的標志意義,它或將改寫中國的拆遷史。
捍衛公民私權的“典范”
我敢言,任何看過這幅“中國最牛的釘子戶”的圖片的人都會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一個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樓盤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著一棟二層小樓,猶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在很多人遣責這戶人家在漫天要價的時候,筆者卻看到了這一“中國最牛的釘子戶”在捍衛自身合法財產的勇氣與尊嚴。
兩會期間剛剛獲通過、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明文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同時又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筆者相信,如果法官能夠真正領會《物權法》的精神,就沒有充分的理由給出這樣的裁定。
依法維權樹立的“豐碑”
眾所周知,“釘子戶”向來就是個貶義詞。“史上最牛釘子戶”的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更是當地政府和開發商的“眼中釘”。
那幢小樓是“釘子戶”楊某的私有財產,他擁有房屋下面的土地使用權。開發商要拆遷并得到這塊土地,就必須向楊某購買,至少也要給予合理的補償和安置。但怎樣才算是“合理”?這就需要雙方的協商。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開發商乃至政府都無權拆除那幢小樓。如果有理有據,政府有權作出限期拆除的決定。如果房主拒絕執行,政府也不能強行拆遷,而是應該提請法院裁決并由法院強制執行。從報道看,重慶的這起糾紛正在履行這些法定的程序。也正是因為程序還沒有走到法院強制執行的階段,所以那幢小樓依然存在。也就是說,這顆“釘子”的存在是合法的。在法院強制拆除之前,如果有人強行拆除了它,反而是違法的。
在這起糾紛中,拆遷雙方展開了真正平等的協商或博弈,而不是像以前絕大多數拆遷那樣,被拆遷戶完全處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真正做到了按程序辦事,政府和開發商都沒有采取簡單、粗暴、違法的手段,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私人的財產權受到了應有的尊重,盡管有人懷疑“史上最牛釘子戶”楊某的家庭可能有背景,但不管“幕后”有什么,至少在“臺前”實現了公平。
按照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只有因為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才能強行征用土地。重慶這一項目是商業開發,雖然法律對“公共利益”沒有很明確的界定,但純粹的商品房開發顯然不是為了公共利益。也就是說,依法不能對這幢小樓進行強制拆遷。只要楊某不同意拆除,這顆“釘子”就將一直存在下去。果如此,它將成為中國征地拆遷史乃至中國法治史上的典范、一座豐碑。
對《物權法》的一次驗證
我國著名法學專家梁慧星先生曾說,物權法將“徹底解決‘強制拆遷’、‘圈地運動’等問題”。能徹底解決嗎?無疑,“最牛的釘子戶”是對物權法的第一次驗證。
從目前公開的信息看,釘子戶戶主楊某擁有這所房子的產權。被裁定強制拆遷的房子屬于楊某個人不動產,而且不是因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被裁定拆遷,那么,按照《物權法》第四章一般規定第三十九條的規定,戶主楊某“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該房的權利”。就是說,他有權決定自己的房子賣不賣,賣多少價錢,賣給誰。如果開發商嫌戶主楊某要價太高,無法接受,他有權放棄購買這座房子,卻無權把戶主楊某告上九龍坡區房管局和九龍坡區法院。道理很簡單,如果買賣雙方無法成交,任何一方就把對方告上法院,請求法官裁定,支持自己的主張,這絕對是任何一國歷史上都沒有的事。否則,市場就早取消,大家都到法院做生意去了,那樣,世界也早就亂套了。
在法院依法判決之前,“最牛釘子戶”存在這么久本身就是一種奇跡,叫人隱約看到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對這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拆遷糾紛結果,大家都在翹首以待。可法院的一紙裁定無疑打消了民眾的樂觀情緒。
讓我們仔細看看法院的“裁決”。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九龍坡區房管局申請執行的拆遷行政裁決書,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無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的行為。于是,法院給楊某下達“最后通牒”,逾期不履行,將強制執行。楊某之所以未搬遷,是因為楊某和開發商之間沒有達成補償協議,法院審理卻繞開補償合理不合理的關鍵問題不談,單作“是”與“不”的判決,這樣審理的結果不用審也能知道。
讓我們再看看搬遷問題。按照規定,楊某有在房屋原位貨幣安置的權利,為什么開發商不答應呢?其實,補償問題本來并不難解決,有賬可算,但是開發商和政府部門都不愿算賬,所以才有一邊是補少了一邊是賺黑了的現實。這世界誰傻?被拆遷戶知道多要補償,可是開發商不給,政府部門又站在開發商一邊,被拆遷戶又能如何?
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在這起拆遷案中,主角是被拆遷戶和開發商,政府部門應該站在公正的立場,甚至在開發商暴利的情況下還應該為被拆遷戶多爭得一些補償。但事實卻不是如此,九龍坡區房管局竟稱,未拆遷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難道為了城市形象就可以不顧被拆遷戶的利益訴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個出自英國的經典憲政寓言再聯想到德國的那座“磨坊”終究不能強行賣給威廉皇帝的典故。都強調的私有財產應受到至高無上的保護,而在九龍坡區也得讓位于城市形象,這是怎樣的悲哀啊?
強制拆遷必然伴有對私有財產權的蔑視,強制拆遷更多的時候就是一塊“遮羞布”,或掩蓋政府部門對私有物權的無視和蔑視,或掩蓋政府部門與開發商勾結的事實,或掩蓋政府部門的無能和亂為。
在《物權法》即將實施的今天,“最牛釘子戶”們正在以“公民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盜得這一法治的火焰在中國的大地燃燒。它用決絕的方式在向世人證明公民有捍衛私產的決心,中國也正生成這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