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取決于整合客戶資源和供應鏈資源的能力,集群式創新發展成為必然。中小企業和大企業應利用集群式創新的原理,增強自身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
企業創新存在兩難悖論

當今時代,我國很多企業紛紛進入全球價值鏈,但是基本上集中在產業價值鏈中附加值低、非核心的加工環節,只起到了“生產車間”的作用,遠未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就成為我國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創新在技術和組織上的兩難悖論是,技術發明的創造性需要一個小而富有活力的組織結構,而快速創新反而要求大而穩定的組織。追求技術領先的公司因過度關注公司內部活動,而降低了對外界技術和市場的敏感性;內部技術的深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阻礙了集團內部跨部門合作的聯動和技術融合,而這種互動和融合正是創新最具活力的催化劑。
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互動與集群式創新的出現
按照經濟性的不同,企業可以分作內部規模經濟性和外部規模經濟性,以及內部范圍經濟性和外部范圍經濟性四種,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都可以獲取這四種經濟性,但是總結起來大企業更為側重規模經濟性的獲取,以大批量低成本占優勢;中小企業則更為側重范圍經濟性的獲取,以小批量多品種占優勢。就范圍經濟性來說,大企業更為側重內部的范圍經濟性,而中小企業則側重外部的范圍經濟性。貫徹大企業的主線是規?;?,體現為規模經濟性;貫徹中小企業的主線是柔性化,體現為范圍經濟性。
Gereffi(1994)曾經將全球商品鏈(價值鏈)可分為生產者驅動(Producer-driven)和購買者驅動(Buyer-driven)兩種,在前者中生產者在協調生產網絡運作中起主要作用;后者更多地需要大型零售商、品牌營銷商、品牌制造商作為戰略經紀人(Strategic Brokers),將主要消費市場與第三世界的生產廠家聯系起來。Hayter(1997)也曾提出以大企業為核心的集聚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集聚兩種不同類型的集聚區,本文假定產業集聚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即企業集團和企業集群(以SMEs為主),兩者對立統一,其互動推動了產業集聚區的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企業集團以母子公司制為基本特征,某些子公司可能會被剔除而成為當地企業集群的一部分,也會吸收集群中一些潛力良好的小公司進入集團,其成員可分布于不同的集聚區;而企業集群中的某些優秀的企業也可能由于率先實行創新而成長為企業集團。
20世紀初福特制的大量生產方式為主,率先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的企業成長為垂直一體化的大企業,供應商群體則為其提供標準化的零部件,小企業此時應該減少多樣化、增加規?;蛯崿F低成本,否則就會因為堅守工藝式生產的落后方式而被收購。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以精益生產方式逐漸取得主導地位(成本和創新同等重要),大企業需要增加多樣化和靈活性,以獲取范圍經濟性,該階段實際上是大企業吸收中小企業彈性專精的優點以改造自身的過程;中小企業則重新找回自信,恢復工藝式生產時期創新多樣化的優勢,發展為彈性專精模式。產業集聚發展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互相吸收對方的優勢,二者發展的方向是融合。
集群式創新(clustering innovation)是以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因其創新慣例(基因)的類似而產生創新集聚效應,從而獲得創新優勢的一種創新組織形式。其主要特征有:(l)專業化分工和協作是前提,強調集群中企業間的互動行為;(2)創新慣例相似,具有自組織性;(3)功能目標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創新優勢。集群式創新與單個企業在創新方面相比,既保持了小企業有機的、靈活的特點在重大創新上的優勢,又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漸進創新的機械的、強制的組織特點。
大企業與小企業的戰略定位與發展方向
集群式創新可以有效地協調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的矛盾。大企業與小企業在集群式創新中扮演了各種不同的角色。按照合作程度的高低分為核心角色和合作者兩種,而按照在創新中的主導程度又可分為領導者和跟隨者兩種,集群式創新的各企業的不同戰略定位有四個,如圖1。核心角色戰略包括在相關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制定明確的創新戰略、全球化經營等。合作者的戰略包括:在零部件專門領域已有良好優勢,對客戶質量價格方面的迅捷反應;有國際聯系網絡,以幫助客戶實現全球供應。

B區域為系統整合的創導性革新者,對本領域內的技術進行選擇并引導客戶,這是大企業發展的方向;A區域的企業一般是中小企業,實行跟隨者戰略,為非系統整合的創導性革新者,實現其他領域先進技術在本產業內的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領導者。D區域處于領導者地位,是本領域的革新者/開發商,非系統整合者,可以針對客戶問題提出對策,比客戶更有經驗; C區域的合作者處于跟隨者地位,規避風險,不愿開發新產品,可通過價值工程降低零部件成本。
概括來說,B區域一般是大企業,但由于技術的發展,該區域也處于動態過程中;C區域一般為中小企業,其發展的方向是A、D區域;A、D區域則一般為大企業和部分優秀的中小企業,它們共同的努力方向是B區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取決于整合全球客戶資源和供應鏈資源的能力。吸收客戶的創意和技術資源,同時整合供應鏈資源,吸引一流供應商參與自身研制生產,以共同創造出客戶需要的產品,成為企業出生存的必需。因此,利用集群式創新的原理,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合作競爭,處理好自身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的問題,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迫切需要。
(作者單位:杜龍政,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師;劉友金,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